..续本文上一页世间”;这“性”就寄托在这上边。在这有情世间外围的又一个圈子,是表显的四大积聚的山河大地房屋等“器世间”;这五蕴假身就寄存在这“器世间”上。在最外围又有一个大圈子,是表示五欲六尘一切的缠缚。
世间二字的解释,世是“迁流”及“覆”真的意思,间是“中间”的意思。“性”居其中,就是坠入世的中间,将他盖覆得不透一些光明,缠缚的不得一些自由。“世”好比网罗,“性”就同被困的鱼鸟,要恢复自由,必须要裂网而出。
世间意义,已经大略说明,再说凡夫与圣者处世间的状况。凡夫是智慧浅短,只知有世间的事,以为五欲六尘,是人生的主要问题,虽因此生出种种烦恼,受了层层缠缚,但总是甘心,拚著命去追逐。得到的以为这是幸福,纵情放量的贪著,便造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来。但万事无常,终究有个坏的下场,古语有一句:“一家饱暖千家怨”的话,可见就是不作坏事,已经惹人妒嫉,何况再作坏事呢?至于得不到的呢?以为这是受了穷困,凡夫的心理是不知反照的,性情强暴的就起来强取豪夺,搅乱社会;意志薄弱的不免失望郁闷,精神失常甚或自杀,演出种种悲剧。可怜可怜!这等根器的人,自己固然没有出离的见识,你要想在苦海里把他拉出来,也是很难的。因为他的智识有限,只晓得世间事,所以就困顿在世间那三个圈子里不能转动了。佛为慈悲方便起见,只好给他讲些少欲知足、福善祸淫的人天因果,使他作个好人,增些福报,种点善根而已,这便称作“世间法”。
有一等众生,感觉敏锐,看到万事无常,终归空苦,要想打破这苦闷的环境,自必得求知识,想办法。闻到佛法中讲的宇宙人生种种真相,并说出种种的解决办法,豁然开悟,看破一切虚妄的现相,对于五欲六尘,是难断能断的,这便挣脱了最外层那个圈子的缠缚。当然第一个圈打破了,那第二圈子就会发生了动摇,待到证了涅槃的时候,这五蕴假合的有情世间缠缚圈,就失掉了作用,自然那第二个器世间的圈子,也就连带的脱落了。这时候的身体,叫做“法身”,是常住不灭、得到自由的。便不再依靠血肉之体以及山河大地方能存在了。世间的无常空苦,一切失掉,所以叫做“出世法”。不过如其只知自了,对于世间苦恼众生不发悲心而起化度,在佛法中名曰“小乘”,缘觉、罗汉,都是此类。
又有一等众生,自己澈悟佛法,证了涅槃,神通变化,不可方所,见到世间众生迷惑颠倒,造作恶业,众苦交煎,生死轮回,无依无靠,不能自拔,遂发了同体大悲之心,化身无数,同入世间圈里去,用种种方法,化导群迷,希望他们觉悟,跳出苦圈,一次劝他不听,二次三次,乃至百千次;一法行不通,乃至用百千法。至于悲心过大的发了大愿,众生度不尽,自己不成佛。当然度生不是容易的事,先要牺牲自己,作种种布施,甚至头目脑髓,都要舍出,还要说好听的话,帮对方的忙,必要时不妨与对方同流合污,先得对方的欢心,然后待机再施转移的方法,直等于跳火坑救人。这叫能出能入,此类的众生,名曰“菩萨”,因有大悲种性,其初发心就是为两利而出世,今又为两利再入世,在佛法中名曰“大乘”。
以上说的这三类众生,与处世间的状况,也有一个比喻,第一类凡夫困在世间,为尘沙缠缚,如铁在矿。第二类声缘,超出世间,如出矿之铁,锻炼成器,已不再受尘沙的缠缚了。第三类菩萨,出世而能入世,如持铁器向矿里去开发,以将矿里的铁尽掘出来为志愿,是出世不贪著涅槃为乐,入世亦不为欲尘所染,如图所示。
世间、出世、入世三种合起来乃是整个的佛法,决不能单纯的主张只取某一种,若是只主张某一种,那不是整个佛法,而是个人的偏见。单纯主张在世,乃不契理;单纯主张出世,有时也不契理。单纯主张入世,等于植物尚未生根,便要他结果,那是说空话,不合实际的,因为他根本尚未出世,那里谈得到什么入世呢!不过弘法之时,为著方便起见,可以观察对方机缘,寻个次第讲说罢了。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而净土宗的往生西方,乘愿再来,这才是入世,此处特为举出作个参考。
在过去一个时期,有一部分修者,偏重单纯的出世法,深山古寺,蒲团枯坐,佛法盛衰,听其因缘;众生升沉,任其业力,一概与他无涉。佛法中早斥此类修者为“焦芽败种”,并未许可是作的对。但细想起来,这弊病还小,因为这种作风,虽不度他,却还自度,不过是个小乘自了汉而已,与佛出世因缘,尚无不合。
近日为著迎合社会潮流,单纯的主张“在世”一段,绝口不敢说出“出世”两个字来,拿著佛法一味去附合些时髦的事,说什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而下一字却不念了,这样说来说去,恐怕已把佛法变了质。不知佛法出世法,多由世间法作助缘,世间法又多指归到出世上去,并未分离,也未离开社会说话,这才叫“不离世间觉”。若单单主张在世一段,佛法就不为世所尊重了!因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有周公孔圣人。实则各宗教各学说,各有各的奇特之点,决不雷同,毋须乎牵强附会,叠床架屋的。
出世而能入世的大乘法,当然是救人救世,无可指责,说不到什么偏的主张。但讲此法,也离不开入世出世两法,万不可误认在世贪迷欲尘的凡夫就是离相无著入世救生的菩萨,这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不错!世间也有不证道果的肉身菩萨,但是这也认得出来,祗要看他处己能严守戒律,精进修持,不贪名闻利养;待人能饶益四摄,讲法不偏执一面,这是真善知识。他的话可以遵照,他的行也可仿学,所谓现在可为人师,当来可成佛祖。若是贪迷欲尘的凡夫,就不备这些条件了。他纵有点小辩才,那是狂慧,并非由修证而来,说的话总免不了偏执,遇见这样的人,还是敬而远之为妙。所以依法不依人,也是学佛人必应遵守的经训。
今天与众位讨论世间出世两法的意思,是要声明佛法里本有此两法,是不能分离的,前面已经说明,单单主张一面,并非整个佛法真相,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故事来了。在欧洲某国某市的马路中间,立有一个铜像,手中执著一面盾,这张盾原来前面是铜质,后面是铁铸。有一日,两个粗鲁武士,带剑跨马一个从像前面来,一个从像后面来,两人驻马观像,后面来的大叫道:“像作的真好,可惜盾是铁的。”前面来的立刻驳他说:“你没有眼睛,这盾分明是铜的。”两人互诤不服竟拔剑而斗。待至扭作一团,都从马上跌下来,像前来的跌倒在像后面,像后来的跌倒像前面,两人抬头一看,等到发现这张盾变了质,甚是惊疑,彼此再回到原处一看,这才恍然大悟,是自己鲁莽误事。佛法本来是圆的,硬要主张一面,把他说成偏的,这是错误。
在世凡夫与入世菩萨,尤不可误认为一事,不能盲知盲从,难得真相,是得不到佛法利益的,这里又想起一个笑话。前有一个瞎汉,并没见过太阳,有人拿了一只圆的铜盘,敲著向他说:“就像这东西一样。”瞎汉误会了意思,一日听见寺庙里撞钟,他想到那天盘子的声音,遂向人说:“你们听听吧,太阳出来了。”有人向他说:“你弄错了,太阳是有光的。”瞎汉更不明白,那人祗好说与蜡烛的光相同,不过大小不等。瞎汉这次要研究澈底,伸手去摸那根蜡烛,是圆而长的东西,便牢记在心里。一日有人吹笛子,瞎汉问道:“这是什么声响?”吹者便将管子递在他手里告诉他这叫做笛子,瞎汉一摸,同那天的蜡烛一样,遂说:“这不是太阳吗?我是有经验的,你岂能欺我呢?”佛法自有真相,菩萨凡夫判若云泥,认不清楚,岂但闹出笑话,还怕误了大事呢!
这并不是偏计所执,起心分别,实因我们初学之人,不能比有得有证的大德,他们为著度众,各有他的权巧方便。我们还是先求正因,以后方结好果,人的通病是先入为主,若是初步走了岐路,后来再纠正,也不是件容易事,总是慎始好些,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从前有位省庵大师,谓学乘发愿,其相有八,举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种,指出正真大圆四法,是应取法。邪伪小偏四法是应舍法,窃以为这确是初机学佛前途的南针。敝人今天所讲的话,无不是根据经义及古德阐发而述的,并不敢妄作聪明,放言高论,还请诸位多加原恕!
敬对佛徒兼修龙华先天等教者进一忠告
佛教徒须先深切的认识佛字的意义,这个字解释作“正觉”。世上的凡夫外道,对于宇宙万有一切的事理,皆是莫明真相,各执各的偏见,自命是觉者,其实这是“错觉”。惟有佛能以澈知一切,经典之高深,立论之精确,是任何学说比不上的。所以为古今中外推崇,并非偶然。既是佛教徒,必须要研究教义,要明白教义,要遵守教义,要实行教义。
佛的经教,是用自己智慧体证出来的,不依傍任何学术,不抄袭任何理论,他是空前绝后,独立自尊,因著他出生的年代最久,后起的种种宗教,感觉自己的教理不能自圆其说,却抄袭些佛经,把他伪装起来去塞补他们的缺陷,这已是牛驴合乳,自欺欺人。更有许多教门,依靠在佛教的旗帜下,抱佛经东拆西拉,揉杂在他的册子里,据为己有,返过头来,竟说佛教失了真传,他们接受了道统,喧宾夺主,更是胡闹了!
有人说,你又何必这样分别,不论真经假经,总是劝人为善,何妨由他去作,我说为著护教及度众,势必把对的错的说个清楚,使大家得到真实利益,才对得起佛陀,对得起众生,对得起诸位,并且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世尊迹此土,专为度众,这是大慈大悲的事业。世尊灭后,徒众要想继承这等事业,惟一工具,就是经典。若被外行将此经典七拆八卸,乱去错用,众生不但不能得度,走了错路,反生障碍,这岂独是毁法,而且也是害众。要知凡事谬以毫厘便已差之千里,《楞严经》上亦有明白教训,说是:“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今日佛教,已经代人受过不小。请看环周,政治家、科学家、哲…
《叩鸣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