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这是解释名相二法,不出于由六识取六尘。“照”,对也,亦是照见、照显之义。
“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谓彼堕于妄想分别之人,妄建立种种假名,以显示彼诸相。
“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谓于妄立假名来配众相之后,便谓决定是如此,决定不可改异,猫名配猫相、象名对象相,至于马、车、步、男、女等名与相之对配,亦复如是,决定如此,决定不可改异。如是则不但是“相”为有定相,且“名”亦有定,某名一定是代表(表显)某相;如是则仿佛名与相皆有实体。如是则名与相即是妄想:非离于名与相外,别有妄想——以若离名相,即无妄想;若离名相,妄想不得起,妄想不得附丽。所以下句说:“是名妄想”。
“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过客”,指旅客,因只是道经而已,并不久住,故有如过路人。此喻名、相为生灭法,不得常住,有如过客,乃至念念不住,如旅客来往不止住。此谓:正智即是观一切名相之体不可得,如过客之不住,是故了境本空。上面名、相、妄想属于凡夫之迷相,正智以下,为就贤圣法而明示悟相。
“诸识不生,不断不常”:因观名相不可得,而了境空;以知境空故心寂,所以诸妄识不复生起。既达于境空心寂之境界,所以于一切法不复起分别,以不分别故,究竟照了一切法实非断、非常,永离一切分别相。
“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以离于一切分别,故不堕于一切凡外邪小境界,此即是正智。
“以此正智,不立名相”:以此正智观察,即了知一切境皆唯心所现,外性非性(心外非有),是故于真如法中,不立一名、一相,而达一切境如:以不见一法可立,故真如茕然独现。
“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诽谤,知名相不生”:然菩萨亦非不立名相,而是彻见名相本来不生,此即《圆觉经》所说:“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因此,非菩萨不立名相,而达如如,而但于一切法之性相上,舍离增、损二种谤,以如实了知名相本来不生。若了知名相本来不生,即不再虚妄造作,于一切法性相上,妄有所增损之想;若无一切二见之想,自然达于“此心如”之境界。
“是名如如”:以心境皆如,故名如如,内外一如故。
【义贯】
“大慧,彼相者”,谓“眼识所照”见者,“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显者,“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大慧,彼”堕于自心“妄想”分别“者”,妄建立“施设众”假“名”,以为彼等诸假名为实可“显示”彼“诸相”,并谓名相乃一一对应,决定“如此”,决定“不”可改“异”,如以“象、马、车、步、男、女等名”,而显其相,谓象名可显象之相,马名可显马之相,而不知名与相皆本空,“是名”为“妄想”之行相。
“大慧,正智者”,谓照见“彼”一切“名相”之体,实“不可得,犹如过”往之旅“客”,不曾久住,如是照见,故了境空,因此见妄想所生之“诸识”本“不生”,故达心寂;境空而且心寂,于是于一切法不复起分别,故见一切法实“不断”亦“不常”;如是观察了知已,“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是名为正智。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观察一切境皆唯心所现,外性非性,故于真如法中“不”妄“立”一“名”一“相”,故达一切境如。然菩萨“非”决“不”以方便力而安“立名相”,以成就世法,但于一切法之名相上“舍离二”邪“见”,即所谓“建立”及“诽谤”,以如实了“知”一切“名相”本来“不生”,因而达此心如;如是心境皆如,“是名如如”。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
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
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
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
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注释】
“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无所有”,即是无相,以离于空有二边之相,故是无有少法可得,一法不立之无相境界,究竟寂静不生。此谓以真如智观一切法,证真如理,唯如如智独存,即此如智亦不可得,所以说得无所有境界,登欢喜地。又,以亲见真如,故大欢喜,而入欢喜地。
“正住出世间趣”:“正住”,无住而住,谓之正住。“趣”,向也,道也;以是道,故能趣向。
“分别幻等一切法”:“分别”,善了知。“幻等”,如幻、如化、如影等。
“自觉法趣相”:证自觉圣智法趣相。此即无证而证。
“离诸妄想”:谓以无功用智,转藏识名,离能所之念,是故云“离诸妄想”。
“见性异相”:彻见法之体性,而起不可思议异相之用。“异相”者,种种相也。此即所谓全体起用,化用无端。
“神通开敷”:神通满足,如花之开敷。
“如水中月”:谓如水中月,普现于一切众生清净心水之中;以其不依不著,应现自在,不涉功用,无来无往,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此为身业无作之行。
“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为种种意欲知解不同之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以一音演说,巧应群机,此为语业无作之行。
“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然此一切皆是菩萨法身离于心意意识之所作者,了无作念,是为意业无作之行;如是三业离念清净,随智慧行,纯一如如体,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之益。
【义贯】
“大慧,菩萨摩诃萨”安“住”于“如如者”,以证“得”无相之“无所有境界”,究竟寂静不生“故”,便证“得菩萨欢喜地。
得菩萨欢喜地已,”便即“永离一切外道恶趣”而能“正住”于“出世间趣”,并令世出世间一切“法相”之智迅疾“成熟”,故能善了知“分别”如“幻”、如梦“等一切法”,证“自觉”圣智“法趣相,离诸妄想”分别,“见”法体“性”,而起不可思议种种别“异相”之用,“次第”升进,“乃至”于第十“法云地,于其”(法云地)“中间”,即得“三昧力自在,神通”满足,如华“开敷”具足充满,而得如来地;
证“得如来地已”,为度脱众生故,而现“利种变化”身,“圆”满普“照示现”其身,以“成熟众生”,犹“如水中月”,普现于一切众生清净心水之中,应现自在,不涉功用,无往无来,此为身业无作之行;
又,“善”能“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之大愿行,“为种种意”欲知“解”不同之“众生,分别”演“说”诸“法”,然说而无说,此为语业无作之行;
凡此一切所现身语,皆是菩萨“法身离”于心“意”意识之“所作”者,了无作念,是即意业无作;如是三业离念清净,随智慧行,“是名”为“菩萨”契“入如如所得”之利益。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
为各有自相宗
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是事“云何
世尊”,是否“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
”抑或“为各有自相宗
”
“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于“五法”之中。
【诠论】
在前面,大慧问佛四门(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差别之相,佛只提出五法而答,并未明示其他三门,大慧因此再问:是否因为三自性可归入(并入)五法,而三自性实并无自相,因而只须要明了五法,便不须再说三自性了呢
还是说五法与三自性皆各有自相,而须逐一辨明呢
佛明显地回答说三自性是入于五法,然此答之义,即含五法与三自性亦各有自相。何以故
因为有自相,方能摄入;譬如若无名相二者之自相,如何能摄入妄想
若妄想没有自相,如何能入于名中
因此知佛所说之“入”,其义乃含法有自相之义。佛意谓不但三自性为摄入五法之中,乃至于八识、二种无我,一切诸法皆悉入于五法之中。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
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注释】
“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此为解说三自性中之“妄想自性”,为摄入于五法之“名”及“相”二法。
“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此下为说明三自性中之“缘起自性”,为入于五法中之“妄想”。此谓若依彼名相二法而起之妄想分别,因而复生起诸心王、心所诸法,名为俱时而生。“俱时生”,同时俱起。
“如日光俱”:如日与光乃俱时生,不得相离,非先有日再有光,或先有光再有日。
“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因此,一切法之种种异相,各有差别,亦即各有其自相,以心见诸相各有差别,而得分别任持诸法,此为心境互为缘起(互相为缘而起),故名为缘起自性。因此说三自性中之“缘起自性”,为摄入五法中之“妄想”。
“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五法中之正智与如如,为离一切名、相、妄想,故非有作;以非有作,是故不可坏,非生灭法故;是故正智如如名为圆成自性。是故三自性之“圆成自性”为摄入于五法之正智、如如。
【义贯】
“大慧,”云何说三自性为摄入五法之中
谓“彼”五法中之“名及相”,即“是”三自性中之“妄想自性”,以妄想之自性,即依名相计著而成,故三自性之妄想自性,为摄入五法之名与相二法之中。
“大慧,若依彼”名相二法之“妄想”分别而“生”起之“心”王、“心”所诸“法、名”为“俱时”而“生”,非有先后次第生起之相,“如日”与“光”共“俱”而生,不得相离;是故一切诸法之“种种相各”有差“别”,以众生心见诸相各有差别,而得“分别”任“持”诸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