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著,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注释】
“我于此义”:“此义”,指如来藏与识藏一体别名,其性本净等之无上甚深义。
“胜鬘夫人”: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其母名为摩利,义为鬘。胜鬘夫人之梵名为尸利摩利,义为胜鬘,即殊胜之鬘也。
“利智满足诸菩萨”:谓大根利智,福德圆满具足之诸菩萨。
“七识俱生”:谓八识为与七识俱时生起。
“声闻计著,见人法无我”:为令二乘因不了唯心而计著者,如实知见人法无我。
“莫但闻觉,作知足想”:“觉”,即知。莫只是听说,知有其事,便作知足想。佛此言为令诸菩萨躬自深造而自得之。若只是闻知,则如数他人财宝。
【义贯】
“大慧,我于此”藏性本净之甚深“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上根“利智”福德圆“满”具“足”之“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清净本性“及”第八“识藏”染污之“名”,并谓八识为与“七识俱”时“生”起,为令“声闻”因不了唯心而妄“计”执“著”者,能如实知“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而“说如来境界”,此“非声闻缘觉,及外道”所知“境界。如来藏”及第八“识藏”乃“唯佛”如来“及”其“余利智依义”不依语“菩萨”之“智慧境界;是故汝及”其“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及第八“识藏,当勤”真实“修学,莫但”见“闻觉”知已,即“作知足”之“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注释】
“二种摄受生”:“二种”,指内、外二种,即内心外境。“摄受”,取著。此谓七识之生,乃由于对内心、外境取著为我我所而生。
“智者则远离”:谓智者以如实了知藏性本净,故于一切染净诸法悉离不著。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谓一切法如镜中像现于如来藏心之中,本无所有。此乃由无始世来妄想习气之所熏成。
“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若以正智如实观察者,则如来藏中迷悟生死之事,亦即一切镜中像之事,皆悉无事,皆不可得。
“不见我真实”:不见我所指示之真实。“真实”者,真如实际也。
“心为工伎儿”:第八识心为工巧之伎儿,能变现一切。
“意如和伎者”:“意”,指第七末那意。谓第七识如附和工伎者,以第七识依于识藏、缘于识藏,故如为与之唱和。
“五识为伴侣”:前五识以缘外境,故为第八识之伴侣。
“妄想观伎众”:“妄想”,指第六识。以第六意识缘前五识,而妄想分别之,故第六识有如观看众伎之观众。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之“如来藏”,本性清净,由于随缘成染,“而与七识”共“俱”,此乃由于对内心外境“二种摄受”取著而“生;智者”如实了知藏性本净,“则”一切染净诸法悉皆“远离”不著。
一切法犹“如镜”中之“像现”于如来藏“心”之中,本无所有,乃由“无始”世来妄想“习”气“所熏”而成。若以正智“如实观察者”,则如来藏中迷悟生死“诸事”实“悉无事”。
譬“如愚”夫“见”人为其“指”示“月”之所在,而愚夫但“观”手“指”而“不观”所指之“月;计著名字者”亦复如是,不以忘言契理,故“不”能“见我”所指示之“真”如“实”际。
第八识“心为”如“工”巧之“伎儿”,能变现一切;第七末那“意”识则有“如”附“和”工“伎者”,以第七识依彼缘彼故;前“五识”以缘外境,故“为”其“伴侣”,相辅成事;第六意识“妄想”分别前五识,故有如“观”看“伎众”者。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世尊,惟愿为”我解“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差别)之“相”,令“我及”其“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菩萨“地”中,能“次第相续”修行,“分别”了知“此”等诸“法”,如是则能“入”于“一切佛法”之中;若能“入”于“一切佛法者,乃至”能顿证“如来自觉”圣智之“地”,皆由了知此四科之功。
【诠论】
自从楞伽会开会以来,至此所言之邪正因果、凡圣、染净等一切法义,皆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摄尽无遗。如今,所说之法义即将圆满,然大慧仍不知五法、三自性等法彼此之间,之所以究竟差别之因,所以在此问明,俾令行人得随诸地次第修行,而得明了,便能以此觉了,而入一切佛法,顿证如来自觉圣智。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
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注释】
“分别趣相”:分别趣向之相。
“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若修真实行者,修行此法,观察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皆唯心现量,本非实有,即入于如来自觉圣趣。
“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即得现法乐之甚深三昧,常得现前。
“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谓愚夫以不觉了彼五法、三自性等,而但于自心所现一切外法之性,执为心外实有。
【义贯】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分别趣”向之“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若修”真实“行者,修行”此法,观察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唯心现量,即得“入”于“如来自觉圣趣”,而“离于断常有无等”恶“见”,得于“现法乐正受”中“住”,三昧常“现在前”。
“大慧”,然愚夫以“不觉”了“彼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而但于“自心”所“现”一切“外”法之“性”,执为心外实有,此乃“凡夫妄想”分别,“非诸圣贤”正智所见。
【诠论】
此为依迷与悟二者,而总列五法。谓修行者因观察五法等,而得趣入自觉圣智,则五法通是悟相。反之,若不觉,且不能观察,不能了别,则五法通成迷相。故知法无自性,迷悟在人。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
佛告大慧:愚夫计著俗数名相,随心流散;
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著妙色;
计著已,无知覆障,故生染著;
染著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
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水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
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注释】
“愚夫计著俗数名相”:“俗数名相”为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
“随心流散”:“随”,任由。谓任心流散于外。
“种种相像貌”:谓妄见种种相之像貌。
“无知覆障”:“无知”,即无明。
“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不能知诸法之自性为如幻、如阳焰(野马)、如水中月,不可取、不可得。此为指外道人所患之过。
“起于一切不实妄想”:谓诸法乃起于一切不实之妄想。
“离相所相”:离于能相所相。
“胜妙”:即胜性,亦即神我。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会有“妄想生?”而“非诸圣贤”会生妄想?
“佛告大慧:”以“愚夫”妄“计”执“著”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俗数名相”为实有自体性,并任“随”此妄想“心流散”于外;
心“流散已”,便妄见“种种相”之“像貌”,而“堕”于计彼诸相为“我、我所”之妄“见”,进而“希望计著”彼为“妙色”;
如是“计著已”,即以“无知”(无明)“覆障”本明,是“故”心“生染著”;
心生“染著已”,便起贪恚痴,是故由“贪恚痴所生”起之“业”便得“积集”;
如是造作“积集”诸业“已”,复于彼诸业便作种种“妄想”分别而“自缠”缚,“如蚕作茧”,因而“堕”于“生死”大“海,诸趣旷野”之中,“如汲水轮”,循环不已,而不自觉知。外道之人,“以愚痴故,不能”了“知”诸法“如幻”、如“野马”(阳焰)、如“水”中“月”等“自性”,是故不能知诸法本“离”于“我”及“我所”有;亦不知诸法乃“起于一切”虚伪“不实”之“妄想,离”于能“相”及“所相,及”离“生住灭”;
是故彼一切法乃“从自心妄想生”,而“非”从彼所妄计之“自在、时节、微尘、胜妙”之性等所“生”。然“愚痴凡夫,随”逐虚妄“名相”而漂“流”不止。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