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四▪P18

  ..續本文上一頁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七識俱生,聲聞計著,見人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說如來境界,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如來藏識藏,唯佛及余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薩摩诃薩,于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

  【注釋】

  “我于此義”:“此義”,指如來藏與識藏一體別名,其性本淨等之無上甚深義。

  “勝鬘夫人”: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其母名爲摩利,義爲鬘。勝鬘夫人之梵名爲屍利摩利,義爲勝鬘,即殊勝之鬘也。

  “利智滿足諸菩薩”:謂大根利智,福德圓滿具足之諸菩薩。

  “七識俱生”:謂八識爲與七識俱時生起。

  “聲聞計著,見人法無我”:爲令二乘因不了唯心而計著者,如實知見人法無我。

  “莫但聞覺,作知足想”:“覺”,即知。莫只是聽說,知有其事,便作知足想。佛此言爲令諸菩薩躬自深造而自得之。若只是聞知,則如數他人財寶。

  【義貫】

  “大慧,我于此”藏性本淨之甚深“義,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夫人及”上根“利智”福德圓“滿”具“足”之“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清淨本性“及”第八“識藏”染汙之“名”,並謂八識爲與“七識俱”時“生”起,爲令“聲聞”因不了唯心而妄“計”執“著”者,能如實知“見人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而“說如來境界”,此“非聲聞緣覺,及外道”所知“境界。如來藏”及第八“識藏”乃“唯佛”如來“及”其“余利智依義”不依語“菩薩”之“智慧境界;是故汝及”其“余菩薩摩诃薩,于如來藏”及第八“識藏,當勤”真實“修學,莫但”見“聞覺”知已,即“作知足”之“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

  如鏡像現心,無始習所熏,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

  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

  心爲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爲伴侶,妄想觀伎衆。】

  【注釋】

  “二種攝受生”:“二種”,指內、外二種,即內心外境。“攝受”,取著。此謂七識之生,乃由于對內心、外境取著爲我我所而生。

  “智者則遠離”:謂智者以如實了知藏性本淨,故于一切染淨諸法悉離不著。

  “如鏡像現心,無始習所熏”:謂一切法如鏡中像現于如來藏心之中,本無所有。此乃由無始世來妄想習氣之所熏成。

  “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若以正智如實觀察者,則如來藏中迷悟生死之事,亦即一切鏡中像之事,皆悉無事,皆不可得。

  “不見我真實”:不見我所指示之真實。“真實”者,真如實際也。

  “心爲工伎兒”:第八識心爲工巧之伎兒,能變現一切。

  “意如和伎者”:“意”,指第七末那意。謂第七識如附和工伎者,以第七識依于識藏、緣于識藏,故如爲與之唱和。

  “五識爲伴侶”:前五識以緣外境,故爲第八識之伴侶。

  “妄想觀伎衆”:“妄想”,指第六識。以第六意識緣前五識,而妄想分別之,故第六識有如觀看衆伎之觀衆。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甚深”之“如來藏”,本性清淨,由于隨緣成染,“而與七識”共“俱”,此乃由于對內心外境“二種攝受”取著而“生;智者”如實了知藏性本淨,“則”一切染淨諸法悉皆“遠離”不著。

  一切法猶“如鏡”中之“像現”于如來藏“心”之中,本無所有,乃由“無始”世來妄想“習”氣“所熏”而成。若以正智“如實觀察者”,則如來藏中迷悟生死“諸事”實“悉無事”。

  譬“如愚”夫“見”人爲其“指”示“月”之所在,而愚夫但“觀”手“指”而“不觀”所指之“月;計著名字者”亦複如是,不以忘言契理,故“不”能“見我”所指示之“真”如“實”際。

  第八識“心爲”如“工”巧之“伎兒”,能變現一切;第七末那“意”識則有“如”附“和”工“伎者”,以第七識依彼緣彼故;前“五識”以緣外境,故“爲”其“伴侶”,相輔成事;第六意識“妄想”分別前五識,故有如“觀”看“伎衆”者。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我及余菩薩摩诃薩,于一切地次第相續,分別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來自覺地。】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世尊,惟願爲”我解“說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差別)之“相”,令“我及”其“余菩薩摩诃薩,于一切”菩薩“地”中,能“次第相續”修行,“分別”了知“此”等諸“法”,如是則能“入”于“一切佛法”之中;若能“入”于“一切佛法者,乃至”能頓證“如來自覺”聖智之“地”,皆由了知此四科之功。

  【诠論】

  自從楞伽會開會以來,至此所言之邪正因果、凡聖、染淨等一切法義,皆爲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攝盡無遺。如今,所說之法義即將圓滿,然大慧仍不知五法、叁自性等法彼此之間,之所以究竟差別之因,所以在此問明,俾令行人得隨諸地次第修行,而得明了,便能以此覺了,而入一切佛法,頓證如來自覺聖智。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分別趣相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來自覺聖趣,離于斷常有無等見,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

  大慧,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凡夫妄想,非諸聖賢。】

  【注釋】

  “分別趣相”:分別趣向之相。

  “若修行者,修行入如來自覺聖趣”:若修真實行者,修行此法,觀察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等皆唯心現量,本非實有,即入于如來自覺聖趣。

  “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即得現法樂之甚深叁昧,常得現前。

  “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謂愚夫以不覺了彼五法、叁自性等,而但于自心所現一切外法之性,執爲心外實有。

  【義貫】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種無我,分別趣”向之“相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若修”真實“行者,修行”此法,觀察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等唯心現量,即得“入”于“如來自覺聖趣”,而“離于斷常有無等”惡“見”,得于“現法樂正受”中“住”,叁昧常“現在前”。

  “大慧”,然愚夫以“不覺”了“彼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而但于“自心”所“現”一切“外”法之“性”,執爲心外實有,此乃“凡夫妄想”分別,“非諸聖賢”正智所見。

  【诠論】

  此爲依迷與悟二者,而總列五法。謂修行者因觀察五法等,而得趣入自覺聖智,則五法通是悟相。反之,若不覺,且不能觀察,不能了別,則五法通成迷相。故知法無自性,迷悟在人。

  【大慧白佛言:世尊,雲何愚夫妄想生?非諸聖賢?

  佛告大慧:愚夫計著俗數名相,隨心流散;

  流散已,種種相像貌,墮我我所見,希望計著妙色;

  計著已,無知覆障,故生染著;

  染著已,貪恚癡所生業積集;

  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水輪,以愚癡故,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離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實妄想,離相所相,及生住滅;

  從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時節、微塵、勝妙生。愚癡凡夫,隨名相流。】

  【注釋】

  “愚夫計著俗數名相”:“俗數名相”爲六根、六塵、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

  “隨心流散”:“隨”,任由。謂任心流散于外。

  “種種相像貌”:謂妄見種種相之像貌。

  “無知覆障”:“無知”,即無明。

  “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不能知諸法之自性爲如幻、如陽焰(野馬)、如水中月,不可取、不可得。此爲指外道人所患之過。

  “起于一切不實妄想”:謂諸法乃起于一切不實之妄想。

  “離相所相”:離于能相所相。

  “勝妙”:即勝性,亦即神我。

  【義貫】

  “大慧白佛言:世尊,雲何愚夫”會有“妄想生?”而“非諸聖賢”會生妄想?

  “佛告大慧:”以“愚夫”妄“計”執“著”六根、六塵、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俗數名相”爲實有自體性,並任“隨”此妄想“心流散”于外;

  心“流散已”,便妄見“種種相”之“像貌”,而“墮”于計彼諸相爲“我、我所”之妄“見”,進而“希望計著”彼爲“妙色”;

  如是“計著已”,即以“無知”(無明)“覆障”本明,是“故”心“生染著”;

  心生“染著已”,便起貪恚癡,是故由“貪恚癡所生”起之“業”便得“積集”;

  如是造作“積集”諸業“已”,複于彼諸業便作種種“妄想”分別而“自纏”縛,“如蠶作繭”,因而“墮”于“生死”大“海,諸趣曠野”之中,“如汲水輪”,循環不已,而不自覺知。外道之人,“以愚癡故,不能”了“知”諸法“如幻”、如“野馬”(陽焰)、如“水”中“月”等“自性”,是故不能知諸法本“離”于“我”及“我所”有;亦不知諸法乃“起于一切”虛僞“不實”之“妄想,離”于能“相”及“所相,及”離“生住滅”;

  是故彼一切法乃“從自心妄想生”,而“非”從彼所妄計之“自在、時節、微塵、勝妙”之性等所“生”。然“愚癡凡夫,隨”逐虛妄“名相”而漂“流”不止。

  【大慧,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爲色;耳鼻舌身意意識所照,名爲聲香味觸法;是名爲相。

  大慧,彼妄想者,施設衆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離二見建立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