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P17

  ..续本文上一页于种种形相处所,计著其名相,而起种种妄想,不能觉了凡此色相皆是自心所现。

  “不觉苦乐,不至解脱”:不能觉了苦乐本无自体性,因而不得至于解脱之道。

  “名相诸缠,贪生生贪”:唯以种种名相而自缠缚,既从贪而生此五阴,复依此五阴而生种种贪,因而诸趣相续。

  【义贯】

  “其余诸识”则“有生有灭:”第七末那“意”识及第六“意识等,念念”不住,于念念中皆“有”此“七”种识生灭不已。七识生起之因为内“因不实妄想”,而“取”著外“诸”六尘“境界”,于“种种形”相“处”所,妄“计”执“著”其“名相”,而更起种种妄想,“不”能“觉”知种种境界、形处、名相皆是“自心所现”之“色相,不”能“觉”了“苦乐”本无自体性,而妄自趋求,不能反照,返求自心自性、因而“不至解脱”之道,唯以种种自心所现虚妄“名相诸”缚自“缠”,本身既从“贪”而“生”,复转而“生”种种“贪”爱,因而诸趣相续不断。

  【诠论】 此节之主旨,为说如来藏随缘而成众生之染因。

  【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注释】

  “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因”指八识。“攀缘”,即所缘之外境。“受”,取。“受根”即能取根。“次第不生”,指前七识灭。此谓若内八识因与所攀缘之外境,及诸能摄取根皆寂灭,则七识亦次第灭而不生。此为大乘之正断法门。

  “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余”,指二乘人。谓除此大乘之正断外,其余之二乘人,则不知苦乐本无自性,故厌苦欣乐,乃以前方便而入灭尽定。

  “第四禅、善真谛解脱”:“真谛”,即四圣谛。“解脱”,八解脱。谓二乘人或入第四禅,或得善知四真谛之八解脱。以四真谛令人出生死之祸患,故称为“善”。

  “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修行者”,指二乘。此谓二乘之人于此灭尽定、或诸禅解脱等,却生究竟解脱之想,然而其犹不能离于八识,亦不能转藏识之名而为如来藏。以藏识本无实体,但转其名。若能如是离于八识、转其名,方是无上之真解脱。然此非二乘之境界。

  “识藏、七识流转不灭”:谓若有第八识藏之名,则七识之生灭流转便不得息灭。亦即唯有转八识之名,方得令七识之生灭皆灭,不复流转。

  “彼因攀缘,诸识生故”:这是由于以彼藏识为因,以攀缘境界为缘,因此七识方得生起:所以欲七识息灭者,须转八识之名,此即是釜底抽薪、根本治疗之方,所诸因灭故果灭,若无其因,果不复存,此是从根本上解脱,故是无上解脱。而二乘不了,但从枝末上着手,只制伏六识令不现行,便妄称涅槃解脱,不知那只是治标,以其生死根本之八识之名犹在故。然八识深细,非二乘境界所知,知尚不能知,是故不能离、不能转。

  “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无我”,此指法无我,以二乘之人但证人无我,而不能如实觉了法无我,故唯于诸法之自共相上,妄自摄受取著,而妄生实有阴界入法可灭之想,不了唯心现量。若见唯心,即见法无我,则阴界入、自共相,皆不可取著,犹如空华。

  【义贯】

  “若”内八识之“因”、与“若”所“攀缘”之外境、及“彼”能取之“诸受根”皆悉寂“灭”已,则前七识亦“次第”灭而“不生”,比为大乘从根本修断之正断。除此正断之外,其“余”二乘之人,以法执未忘,“自心妄想”分别,“不知苦乐”本无自体性,唯心妄现,乃以前方便而“入灭受想正受”、或入“第四禅”、或入“善”达于四“真谛”之八“解脱”。二乘之“修行者”于此等境界却“作”究竟“解脱”之“想”,然实仍“不”能“离”于八识,亦“不”能“转”藏识之名,而“名”为“如来藏”;若有第八“识藏”之名,则“七识”之生灭“流转”便“不”得寂“灭。所以者何?”由于以“彼”藏识为“因”,外“攀缘”诸境界为缘,而“诸识”方得“生”起“故”,是故藏识之因不灭,则七识之果便不得灭。然此“非”诸“声闻缘觉”之“修行境界”,以彼二乘“不”能如实“觉”了法“无我”性,故唯于诸法之“自共相”上,妄自“摄受”取著,而妄“生”实有“阴界入”法可灭之想。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注释】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谓若得亲见如来藏,则五法、三自性、二种无我等一切分别境界即灭,以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如即一切法如。

  “地次第相续转进”:于是于诸地中,次第相续展转升进。

  “得十三昧道门乐”:得十种三昧门之乐。

  “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持”,加持。“不受”,不取著,不味著、不耽著。“实际”,即涅槃。

  此谓由于有诸佛三昧觉力所加持,因而不沉空滞寂,(若无诸佛三昧觉力所持,即于三昧中沉醉不觉),而能观察诸佛如来之不可思议境界及菩萨之本誓愿,因此自愿不耽著于三昧门乐,及不住涅槃实际。

  “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十贤圣种性道”,即十地道。“身”,即报身;“智”,即法身;“意生”,即化身。至此即圆具三身。

  “离三昧行”:离诸三昧功用之行。

  “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未转第八识藏及未见如来藏时,则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为七识所坚执,不能断,不能净,今既已转识藏之名,而成如来藏,则七识变成无主,无所依附,不再能坚执,故五法、三自性、二种无我等,一切妄相皆灭皆净,此为究竟,彻本彻源,所以如来劝说欲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转识藏之名。再者,关于转识藏名,乃谓转藏识染污之名,即成如来清净之藏,以迷如来藏,而转成妄识,然而妄识实无有别体,但有其名,以其体仍是一如来藏。是故其名若转,其体本净、如如。

  【义贯】

  若得亲“见如来藏”,即“五法”、三“自性、人法”二种“无我”等一切分别境界“则”皆寂“灭”,契于一如;由此随诸“地”之“次第相续”展“转”升“进”,任运断证,至此境界则其“余外道”邪“见”皆“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于此“得十”种“三昧道门乐”,然由于有诸佛“三昧觉”力“所”加“持”,因而不致沉空滞寂,而能“观察”诸佛如来“不”可“思议佛法”之境界、及菩萨之本誓愿,故能“自愿不”耽“受三昧门乐及”不住涅槃“实际”,而趣“向”如来“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唯依大乘“得十”地“贤圣种性”之“道,及”证得上妙之报“身、智”身(法身)、及“意生”化身,即得三身,故能“离”诸“三昧”功用之“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转第八“识藏”之“名”,以彻本达源。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

  【注释】

  “然诸凡圣悉有生灭”:因为证无生灭性,唯佛能得其究竟,其余的凡圣之人皆不能知,以从凡位之十信,至圣位之十地,乃至于等觉,虽转第八识藏,而仍有生灭。何以故?因为登地之行者,念念用自觉圣智,住于现法乐,且同时不断地勤于方便,办度生之事业,若未获金刚喻定,则异熟仍未可忘,便仍有微细之生相无明末尽,故即使是十地、等觉之圣人,仍皆有微细生灭。由此观之,无识藏之生灭者,唯有佛如来而已。

  【义贯】

  “大慧,若无识藏”之“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之人,从十信乃至十地、等觉,“悉”仍“有生灭”,以诸圣位之“修行者”,虽得“自觉圣趣”,而能于“现法乐”中“住”,且同时“不舍方便”,办度生事,然犹未净如来藏,未离变异生死,故仍皆有生灭。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

  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注释】

  “此如来藏识藏”:以如来藏与识藏本是一体,其体只是如来藏,识藏仅得其名,故合在一起讲。

  “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虽如来藏之自性本自清净,然由于受客尘所障覆故,凡小之人犹见其为不净,不能见其本净之性。

  “如来者,现前境界”:“现前”,即现量,亦即表示非比量或非量境界。此言唯有佛为现量境界,因为凡夫不知不觉、外道妄执、二乘之人偏觉,都属于比、非二量所摄,俱是不净;菩萨虽能以分证觉,而观佛性,然仍如隔壳观月,亦犹属比量,未得尽净,所以现量境界,唯佛证之。

  “阿摩勒”:梵语Amalaka,旧译为庵摩罗,果如胡桃或槟榔,类似中国之余甘子,其味酸而甜,可作药,食之除风冷。阿摩勒之义为无垢清净。

  【义贯】

  “大慧,此如来藏”及第八“识藏”者真妄一体,其义甚深,因此“一切声闻缘觉”只能依自“心”妄“想所见”而揣度之,不能见其真相。“虽”然如来藏“自性”本自“清净”,但由于为“客尘所”障“覆故”,凡小之人“犹”只“见”得其表面之“不净”,不能见其本净之性,“非诸如来”所见。

  “大慧,如来”所见之如来藏自性“者,”乃属“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