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边见之生相,故是不二。生相且无,安有灭相?
“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乃至少有言说及分别生,即落言思境界,而堕心意意识分别,如是即有常无常之过失产生。
“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分别觉灭者”,即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谓若得一切分别之妄觉皆寂灭不生者,即得永离愚夫之常无常等虚妄之见,及一切不寂静之二法之相。
“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非常无常”,即非常、非无常。谓有慧者,即得永离常无常、非常非无常等二见之熏习。以若不熏则无种子,无种子则不成习气,因此不起现行;种子都无,何有现行?故修行者以不落受妄想之熏习为要。此为釜底抽薪、究竟之法,至若种种对治法门,则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乃治标,非治本者也。
【义贯】
“大慧”,复有三义,故如来得名为真常:一者,“如来所”证“得”之圣“智,是”如实“般若所熏”成者,“非”是“心意意识”及“彼诸阴界入处”妄想“所熏”成者,是故如来得名为常。“大慧”,以“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故皆是无常,而“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唯从真实功德生,故独称真常,此其一。
“大慧”,二者,“以”依“二法”妄想计著“故”,而“有常、无常”之邪说产生,并“非不二”之法有常与无常;如来所证之“不二”法“者”,为一“寂静”,之理体,以于此寂静之理体中,彻见“一切法”皆空“无二”边见之“生相故”,因此究竟寂静不二。“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法身,如其所证之不二法,实为“非常非无常”,离于常无常,是故真常,此其二。
三者,“大慧,乃至”少有“言说”及“分别生,则”落心意意识分别,而“有常”与“无常”之“过”失。若证得一切“分别”之妄“觉”皆寂“灭”不生“者,则”得永“离愚夫”之“常无常”等虚妄之“见”、及一切“不寂静”之二法之相;有“慧者”,则得“永离常无常、非常”非“无常”等二见之虚妄“熏”习。如来以永离此二妄故得名为真常。
【诠论】
此节为以三种意义,再更进一步解释如来之所以称为真常的原因:
第一、如来法身因是以般若熏成,故是真常,不同于三界众生,皆是从心意意识、阴界入处妄想所熏成,故皆是无常。如来不从彼妄法熏生,故独称为真常。
第二、以如来法身寂静,故是真常。此谓若执真妄二法为迢然相抗者,则必见真者为常,而执妄者为无常,如是则非合于真妄不二之道,而仍有常与无常之分别,犹为二法。而如来所体之不二之道者,乃一切法浑然寂静,真妄两忘,本来一体,而了无真妄二相生起。此乃如来所顿证者,离一切相,离于常无常,故非常非无常,故是真常。
第三、以法身离言说,故是真常。此谓堕于常无常之计著者,非但是由于熏习不同,因而见真妄各别,乃至于但少有言说分别,即堕于常无常之过。唯有如来能寂灭一切分别觉想言说,达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契合离言法性。
举要言之,则凡愚以内心不寂妄想所熏,故见外实有常与无常等种种差别相,而妄起言说,有智者则离是等妄想之熏,而永离妄见,诸惑永息,生死永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注释】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众具”,众德具足之方便。谓令众善具足,万德庄严所成之智慧方便成为空无实义者,即是妄生常与无常二邪见之过。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其”,指外道。谓从外道所立之宗,则其义趣众多杂乱,如常见及七种无常之见等。
“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若以佛智等观诸外道之说,唯是自心现量,即其言说亦不可得。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说诸佛“众”德“具”足之智度方便,亦成空“无”实“义者”,则堕愚夫妄“生常”与“无常”见之“过;若无”虚妄“分别”之妄“觉”,则得“永离常”与“无常”之过恶。
如果依“从其所”妄“立”之诸“宗,则有众”多歧“杂”之“义”趣。若以佛智“等观”一切诸法,唯是“自心”现“量”,则一切“言说”实皆“不可得”。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注释】
“彼无有我,谁生谁灭”:“彼”指阴界入。谓阴界入中既没有我,则到底是谁在生,谁在灭?
“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依”,依著、贪著。谓愚夫贪著生灭之法,故不能觉醒而求苦尽。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解“说”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生灭”之相;“彼”阴界入之中既“无有我”,则到底是“谁”在“生,谁”在“灭”?而诸“愚夫者”,以“依”著“于生灭”之法,故“不”能“觉”醒而求“苦尽”,因而“不”能“识”知“涅槃”净境。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注释】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此言如来藏是生灭之本。谓此藏性,若随诸善缘,便起善法性,即成为善因;若随不善缘,便起不善法性,而成不善因。此是如来藏随缘变现义。
“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这是说一切善恶之因、苦乐之果、染净、依正、凡圣生灭,皆是如来藏全体由于随缘,而一念顿起,所以说是“遍兴”。“趣”,趣向。“生”,生死。谓能普遍兴造凡圣一切趣向与生死。之所以说凡圣之一切趣向与生死者,是因为乃至三贤十圣仍有微细之变异生死,唯诸佛如来,二死永断。
“譬如伎儿,变现诸趣”:“伎儿”即伎人。谓有如伎人,作出种种技艺;如来藏亦如是,能变现出诸趣。
“离我我所”:谓如来藏虽能随缘变现诸趣,然于是中,无有我与我所。
“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此谓凡小之人,以不能觉知彼生灭者本如来藏,而谓由根、境、识三缘和合之方便,而生一切诸果;亦即,凡小之人执根境识三者为实有,因此见有实法可得,有涅槃可证,而不知这一切,连根、境、识,都是如来藏所变现者。凡小之人不知返本,但于虚妄相中执求。
“外道不觉,计著作者”:外道之人以不能觉知生灭本于藏性,而妄计一切生灭为作者之所为。
“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谓如来藏之净性,由无始世来虚伪戏论恶习之所熏故,而转名为识藏,即阿赖耶识。
“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由于阿赖耶识生故,便生无明住地,且与七转识共俱,亦即七转识与之一时俱起。“无明住地”,即六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亦即根本无明,以其能生枝末烦恼,故称根本。根本无明(无明住地)为三界所共。枝末无明有四种:一、见一处住地,此为三界之见惑,因于入见道位时断于一处,故称“见一处”。二、欲爱住地,此为欲界之思惑。三、色爱住地,此为色界之思惑。四、有爱住地,此为无色界之思惑。
此四住地,含无明住地,称为五住地。又,言“与七识俱”者,为谓以无明为因,起境界风,反鼓心海,而成前七识之波浪,本末同时,不相舍离,所以说识藏为与七识俱起。
“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身”,即体。谓八识犹如海浪之身,其相恒常生灭不断,亦即一波一波,一浪一浪,生生灭灭永无断绝,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海浪虽如是生灭无常,然其本体——海水——实离于无常之过:浪有生灭,水性无差。诸识生灭亦如是,七转识生灭无常,然其体,如来藏,乃离于生灭无常之过。
“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谓如来藏本离于妄我之戏论。故若一念回光返照自性,顿离生灭无常,即顿契无生之旨,顿达藏性无我,则如实了知如来藏自性本来清净。
【义贯】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一切“善”与“不善”之本“因”,以其“能”一念普“遍兴造”凡圣“一切趣”向与“生”死之果。
“譬如伎儿”,作出种种技艺,如来之藏亦复如是,能“变现”出“诸趣”,然如来藏本“离”于“我”与“我所”;
凡小之人以“不”能“觉”知“彼”生灭者本如来藏“故”,而谓乃由根境识“三缘和合”之因缘“方便,而生”出诸果。“外道”人以“不”能“觉”知生灭本乎藏性,而妄“计”执“著”一切生灭为“作者”之所为。如来藏本净之性,“为无始”世来“虚伪”戏论“恶习”之“所熏”故,而转“名为识藏”(阿赖耶),因为“生”起(根本)“无明”所“住”之“地”,而“与”前“七识”一时共“俱”而起。此八识有“如海浪”之“身”,其相“常生”灭“不断”,然其本体之如来藏,却有如大海水本身乃“离”于“无常”生灭之“过”,亦本“离于”妄“我”之戏“论”,其“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注释】
“意意识等,念念有七”:谓于念念之中,有意识、末那识等七种识生起。
“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因不实妄想”,以不实妄想为因。谓七识生起之因,为内以不实妄想为因,外取种种六尘境界为缘,而得生起。
“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