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種種形相處所,計著其名相,而起種種妄想,不能覺了凡此色相皆是自心所現。
“不覺苦樂,不至解脫”:不能覺了苦樂本無自體性,因而不得至于解脫之道。
“名相諸纏,貪生生貪”:唯以種種名相而自纏縛,既從貪而生此五陰,複依此五陰而生種種貪,因而諸趣相續。
【義貫】
“其余諸識”則“有生有滅:”第七末那“意”識及第六“意識等,念念”不住,于念念中皆“有”此“七”種識生滅不已。七識生起之因爲內“因不實妄想”,而“取”著外“諸”六塵“境界”,于“種種形”相“處”所,妄“計”執“著”其“名相”,而更起種種妄想,“不”能“覺”知種種境界、形處、名相皆是“自心所現”之“色相,不”能“覺”了“苦樂”本無自體性,而妄自趨求,不能反照,返求自心自性、因而“不至解脫”之道,唯以種種自心所現虛妄“名相諸”縛自“纏”,本身既從“貪”而“生”,複轉而“生”種種“貪”愛,因而諸趣相續不斷。
【诠論】 此節之主旨,爲說如來藏隨緣而成衆生之染因。
【若因若攀緣、彼諸受根滅,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樂,入滅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脫,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七識流轉不滅,所以者何?彼因攀緣,諸識生故,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不覺無我,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
【注釋】
“若因若攀緣、彼諸受根滅、次第不生”:“因”指八識。“攀緣”,即所緣之外境。“受”,取。“受根”即能取根。“次第不生”,指前七識滅。此謂若內八識因與所攀緣之外境,及諸能攝取根皆寂滅,則七識亦次第滅而不生。此爲大乘之正斷法門。
“余自心妄想,不知苦樂,入滅受想正受”:“余”,指二乘人。謂除此大乘之正斷外,其余之二乘人,則不知苦樂本無自性,故厭苦欣樂,乃以前方便而入滅盡定。
“第四禅、善真谛解脫”:“真谛”,即四聖谛。“解脫”,八解脫。謂二乘人或入第四禅,或得善知四真谛之八解脫。以四真谛令人出生死之禍患,故稱爲“善”。
“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名如來藏”:“修行者”,指二乘。此謂二乘之人于此滅盡定、或諸禅解脫等,卻生究竟解脫之想,然而其猶不能離于八識,亦不能轉藏識之名而爲如來藏。以藏識本無實體,但轉其名。若能如是離于八識、轉其名,方是無上之真解脫。然此非二乘之境界。
“識藏、七識流轉不滅”:謂若有第八識藏之名,則七識之生滅流轉便不得息滅。亦即唯有轉八識之名,方得令七識之生滅皆滅,不複流轉。
“彼因攀緣,諸識生故”:這是由于以彼藏識爲因,以攀緣境界爲緣,因此七識方得生起:所以欲七識息滅者,須轉八識之名,此即是釜底抽薪、根本治療之方,所諸因滅故果滅,若無其因,果不複存,此是從根本上解脫,故是無上解脫。而二乘不了,但從枝末上著手,只製伏六識令不現行,便妄稱涅槃解脫,不知那只是治標,以其生死根本之八識之名猶在故。然八識深細,非二乘境界所知,知尚不能知,是故不能離、不能轉。
“不覺無我,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無我”,此指法無我,以二乘之人但證人無我,而不能如實覺了法無我,故唯于諸法之自共相上,妄自攝受取著,而妄生實有陰界入法可滅之想,不了唯心現量。若見唯心,即見法無我,則陰界入、自共相,皆不可取著,猶如空華。
【義貫】
“若”內八識之“因”、與“若”所“攀緣”之外境、及“彼”能取之“諸受根”皆悉寂“滅”已,則前七識亦“次第”滅而“不生”,比爲大乘從根本修斷之正斷。除此正斷之外,其“余”二乘之人,以法執未忘,“自心妄想”分別,“不知苦樂”本無自體性,唯心妄現,乃以前方便而“入滅受想正受”、或入“第四禅”、或入“善”達于四“真谛”之八“解脫”。二乘之“修行者”于此等境界卻“作”究竟“解脫”之“想”,然實仍“不”能“離”于八識,亦“不”能“轉”藏識之名,而“名”爲“如來藏”;若有第八“識藏”之名,則“七識”之生滅“流轉”便“不”得寂“滅。所以者何?”由于以“彼”藏識爲“因”,外“攀緣”諸境界爲緣,而“諸識”方得“生”起“故”,是故藏識之因不滅,則七識之果便不得滅。然此“非”諸“聲聞緣覺”之“修行境界”,以彼二乘“不”能如實“覺”了法“無我”性,故唯于諸法之“自共相”上,妄自“攝受”取著,而妄“生”實有“陰界入”法可滅之想。
【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人法無我則滅,地次第相續轉進,余外道見不能傾動,是名住菩薩不動地,得十叁昧道門樂,叁昧覺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自願不受叁昧門樂及實際,向自覺聖趣,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賢聖種性道,及身、智、意生,離叁昧行。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
【注釋】
“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人法無我則滅”:謂若得親見如來藏,則五法、叁自性、二種無我等一切分別境界即滅,以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如即一切法如。
“地次第相續轉進”:于是于諸地中,次第相續展轉升進。
“得十叁昧道門樂”:得十種叁昧門之樂。
“叁昧覺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自願不受叁昧門樂及實際”:“持”,加持。“不受”,不取著,不味著、不耽著。“實際”,即涅槃。
此謂由于有諸佛叁昧覺力所加持,因而不沈空滯寂,(若無諸佛叁昧覺力所持,即于叁昧中沈醉不覺),而能觀察諸佛如來之不可思議境界及菩薩之本誓願,因此自願不耽著于叁昧門樂,及不住涅槃實際。
“得十賢聖種性道,及身、智、意生”:“十賢聖種性道”,即十地道。“身”,即報身;“智”,即法身;“意生”,即化身。至此即圓具叁身。
“離叁昧行”:離諸叁昧功用之行。
“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未轉第八識藏及未見如來藏時,則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種無我,皆爲七識所堅執,不能斷,不能淨,今既已轉識藏之名,而成如來藏,則七識變成無主,無所依附,不再能堅執,故五法、叁自性、二種無我等,一切妄相皆滅皆淨,此爲究竟,徹本徹源,所以如來勸說欲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轉識藏之名。再者,關于轉識藏名,乃謂轉藏識染汙之名,即成如來清淨之藏,以迷如來藏,而轉成妄識,然而妄識實無有別體,但有其名,以其體仍是一如來藏。是故其名若轉,其體本淨、如如。
【義貫】
若得親“見如來藏”,即“五法”、叁“自性、人法”二種“無我”等一切分別境界“則”皆寂“滅”,契于一如;由此隨諸“地”之“次第相續”展“轉”升“進”,任運斷證,至此境界則其“余外道”邪“見”皆“不能傾動,是名住菩薩不動地”,于此“得十”種“叁昧道門樂”,然由于有諸佛“叁昧覺”力“所”加“持”,因而不致沈空滯寂,而能“觀察”諸佛如來“不”可“思議佛法”之境界、及菩薩之本誓願,故能“自願不”耽“受叁昧門樂及”不住涅槃“實際”,而趣“向”如來“自覺聖趣,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唯依大乘“得十”地“賢聖種性”之“道,及”證得上妙之報“身、智”身(法身)、及“意生”化身,即得叁身,故能“離”諸“叁昧”功用之“行。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轉第八“識藏”之“名”,以徹本達源。
【大慧,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大慧,然諸凡聖悉有生滅,修行者自覺聖趣,現法樂住,不舍方便。】
【注釋】
“然諸凡聖悉有生滅”:因爲證無生滅性,唯佛能得其究竟,其余的凡聖之人皆不能知,以從凡位之十信,至聖位之十地,乃至于等覺,雖轉第八識藏,而仍有生滅。何以故?因爲登地之行者,念念用自覺聖智,住于現法樂,且同時不斷地勤于方便,辦度生之事業,若未獲金剛喻定,則異熟仍未可忘,便仍有微細之生相無明末盡,故即使是十地、等覺之聖人,仍皆有微細生滅。由此觀之,無識藏之生滅者,唯有佛如來而已。
【義貫】
“大慧,若無識藏”之“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大慧,然諸凡聖”之人,從十信乃至十地、等覺,“悉”仍“有生滅”,以諸聖位之“修行者”,雖得“自覺聖趣”,而能于“現法樂”中“住”,且同時“不舍方便”,辦度生事,然猶未淨如來藏,未離變異生死,故仍皆有生滅。
【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
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
【注釋】
“此如來藏識藏”:以如來藏與識藏本是一體,其體只是如來藏,識藏僅得其名,故合在一起講。
“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雖如來藏之自性本自清淨,然由于受客塵所障覆故,凡小之人猶見其爲不淨,不能見其本淨之性。
“如來者,現前境界”:“現前”,即現量,亦即表示非比量或非量境界。此言唯有佛爲現量境界,因爲凡夫不知不覺、外道妄執、二乘之人偏覺,都屬于比、非二量所攝,俱是不淨;菩薩雖能以分證覺,而觀佛性,然仍如隔殼觀月,亦猶屬比量,未得盡淨,所以現量境界,唯佛證之。
“阿摩勒”:梵語Amalaka,舊譯爲庵摩羅,果如胡桃或槟榔,類似中國之余甘子,其味酸而甜,可作藥,食之除風冷。阿摩勒之義爲無垢清淨。
【義貫】
“大慧,此如來藏”及第八“識藏”者真妄一體,其義甚深,因此“一切聲聞緣覺”只能依自“心”妄“想所見”而揣度之,不能見其真相。“雖”然如來藏“自性”本自“清淨”,但由于爲“客塵所”障“覆故”,凡小之人“猶”只“見”得其表面之“不淨”,不能見其本淨之性,“非諸如來”所見。
“大慧,如來”所見之如來藏自性“者,”乃屬“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
【大慧,我于此義,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夫…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