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P15

  ..续本文上一页故”,“及”令其“增”长“进”益内身“所”证“得”之“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加持“建立”成就“诸菩萨摩诃萨”。如来“若不以神力”加持“建立”菩萨“者”,彼菩萨“则堕”于“外道恶见”之“妄想”,“及诸声闻”境界,是则正是“众魔”之所“希望”,而“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加持“诸菩萨摩诃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注释】

  “三摩提”:即三摩地,亦即是三昧之异译。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大“神力”之“人中”最“尊”之如来,其一切“大愿”皆“悉清净”,无所系著;能以神力加持菩萨,令入胜“三摩提”,及受诸佛“灌顶”,此二者为“初地及十地”之菩萨摩诃萨。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注释】

  “缘起”:即十二缘起。

  “即是说因缘”:即是说诸法从因缘生。

  “不自说道”:“道”,即最甚深之道,亦即由自心现妄想,而现一切法之无上甚深微妙道理。谓佛以前只一再说诸法因缘生,然而却不说由自心现妄想分别而生一切法的甚深道理。

  “外道亦说因缘”:外道亦是说诸法从因缘生。

  “谓胜、自在、时、微尘生”:谓以胜性、自在、时间、微尘等为能生之因。

  “如是诸性生”:诸性,即诸法。谓如是而一切诸法性生。

  “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所谓由因缘而生诸法性之言说教法。

  “有间悉檀,无间悉檀”:“间”,间别,即分别、区别。“悉檀”:“悉”,平等、普遍。“檀”,檀那、施。“悉檀”,即等施,亦即平等成就,换言之,悉檀与法门之义极为相近,以法门亦是要成就众生而施设者。“有间悉檀”,为有间别之法门,亦即需视机而说者。“无间悉檀”,即普遍适用之法门,不用视机待时而说者。”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以前一向只“说”十二“缘起”之法,其义“即是说”诸法从“因缘”生。然而世尊却“不自说”从自心现妄想而生一切法之甚深“道”理。“世尊”,而诸“外道亦”是“说”诸法从“因缘”而生;彼“谓胜”性、或谓“自在”、“时”间、“微尘”等为能“生”之因,“如是”而一切“诸”法“性生”起。是故佛说十二因缘,与外道之胜性等因缘,只是名异,而义实同,同是因缘起;是故世尊之说与外道说实同。“然”而“世尊所谓”由“因缘”而“生”一切“诸”法“性”之“言说”之教,为须视机而说之“有间”别之“悉檀”(法门)?抑为普遍通用之“无间”别之“悉檀”?其适用之机为何?

  【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

  【注释】

  “有、无、有生”:从“有、无”二法,而有一切法生起。亦即,以有无二法为能生之因,一切法为其所生之果。

  “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无有”,本无所有。“生”,而从因缘而生。谓世尊亦说一切诸法本无所有,而从因缘生起,生起之后,还即归灭。这岂非与外道之无因说一样?

  “此是世尊无因说”:此实是世尊无因之说。这是错会十二因缘法所致,因为十二因缘,最初是从无明之缘而有行生,乃至老死。不了之人,便作如是解:既然一切最初是从无明生,那无明是谁生的呢?既然无明也不知是谁生,可见是无!因此十二因缘说,也等于是无因之说。这是不了无明由自心妄动、妄想所现。由此不了,更于如来之教法,妄想分别有、无,于是障上加障,更难见真。

  “此有故彼有”:“有”,即生。谓因此法有,故彼法有。

  “非建立渐生”:谓此实是一时顿生之说,非建立如十二因缘之渐次生起之说。意谓:这样不是自相抵触了吗?

  “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谓以我观之,不但佛与外道之说雷同,且外道之说还比较优胜,并非如来之说优胜。其理由为:因为外道说二十五冥谛,次第渐生,即以胜性而为生因,此则建立渐生;然而世尊却一下说十二缘起之渐生,一下又说此有故彼有之顿生,自相矛盾,故世尊法不得建立,是故外道之说优胜。

  【义贯】

  “世尊,外道亦说”从“有”与“无”二法而“有”一切法“生”起。“世尊亦说”一切法本“无”所“有”,而从因缘“生”起,“生”起“已”后,当即“灭”去。这岂非与外道之无因说一致?“如世尊所说”:从“无明”之“缘”,而有“行”生,“乃至老死”,亦复如是;“此”实“是世尊无因”之“说”,而“非有因”之“说”!再者,“世尊建立作如是说”:由于“此”法“有”,“故彼”法“有”,此实是一时顿生之说,“非”如十二因缘所“建立”之“渐”次“生”起之说。如是则世尊之渐生与顿生之说,前后互相矛盾。是故,以我“观”之,不但世尊与外道同为无因说,且“外道”之“说”较为优“胜”,而“非如来”之说“也”。

  【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注释】

  “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因”,为一切法之生因者,指胜性。“所生”,胜性为能生,则一切法为其所生。此谓外道所说,为一切法生因之胜性,不从众缘而生,而却有一切诸法为其所生。亦即:此胜性但为因,不重为果;只是能生,不成为所生。

  “观因有事,观事有因”:“观”,观待。“事”,即果,因为在“因”之时,则尚未成事,在果之时,则为事已成,故说“事”即是果。此谓:观诸法未成就,仍在因地时,则知其必当有事成就时所得之果,亦即:见因即知有果;若观诸法事成时之果,则知其必将再成为他物之因:以因果相待故。简言之,即:从因有果,从此果复有因,亦即:由因得果,果复将为因。

  “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则因缘、事果不分,杂乱不堪。

  “如是,展转无穷”:如是则犯因果彼此展转无穷之过,永远找不出个头绪,不知何者是因,何者是果。“

  【义贯】

  外道之说,“所以”较优胜“者”为“何”?“世尊”,因为“外道”所“说”者为一切法生“因”之胜性,并“不从”众“缘”而“生”,然“而”却“有”诸法为其“所生”,因此这胜性但为因,不复为果。然而“世尊”却“说观”待诸法之成“因”,则“有”其“事”成之果(从因有果),复“观”此“事”成之果,则又“有”生“因”成立(果复为因);“如是”说,则“因缘”事果不分,“杂乱”不堪;“如是”,则犯因与果彼此“展转”,而成“无穷”之过。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著,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注释】

  “摄所摄非性”:“摄所摄”,能摄及所摄。“摄”,即是取。亦即是能取与所取。能取,指心;所取,指法。“非性”,无性,非有自性,以唯心所现故。凡夫皆执实有能取之心及所取之境,而实皆是自心所现。因为心(能摄)由境(所摄)而起,则可见能摄(心)无有自性。若有自性,不应待他外缘而后生,应能自起、自生,且应常在,不应境有则生,境无则灭。现知心即不自起,又不常在,(以知其刹那生灭故),是故知能摄之心无有自性。再者,境由心而生,所以知所摄之境亦无自性;若境有自性,应不待心而生,是故知能摄所摄俱无自性。

  “觉自心现量”:觉知一切法皆唯自心所现之量。

  “若摄所摄计著”:若于能摄取之心,及所摄取之境上,妄想计著为有实自性。

  “外境界性非性”:外在一切境界之性,皆非有实自性。

  “彼有如是过”:彼外道则有如是因缘杂乱、展转无穷之过。因为不知自心现量,外性非性,则忘执非因以为因。因即非真,其所执之果亦非,是故因果杂乱。因果既杂乱,则妄因妄果展转无穷,永不得真性、真理,是故言其过患展转无穷。

  “非我说缘起”:非我所说之缘起法,有如是过。

  【义贯】

  “佛告大慧”:“我”所说者,“非”是“无因”之“说”,“及因缘杂乱”之“说”。我说“此有故彼有者”,为阐明无性缘起、缘起无性之理,其中含有深理;无性者,因能“摄”取之心,及“所摄”取之法,皆“非”有实自“性”,以“觉”知一切法皆唯“自心”所“现”之“量”,本无实体。然而“大慧”,“若”于能“摄”取之心,及“所摄”取之法,妄想“计著”为实有自性,而“不”能“觉”知一切法乃为“自心”所“现”之“量”,“外”在一切“境界”之“性”皆“非”有实自“性”,“彼”外道人则“有如是”因缘杂乱、虚妄因果展转无穷之“过”,而并“非我”所“说”之“缘起”法有如是过咎。并且,“我常说言”:由“因缘和合而生”一切“诸法”,“非无因”而“生”,是故我非无因说。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注释】

  “非言说有性”:岂非言说有实自性。

  “有一切性”:且含有一切法之性。

  “若无性者,言说不生”:若言说为无自性者,则言说不应有生起。大慧菩萨之意为:无性则不生,但言说却确实有生起,因此可知言说应有自性。否则,这是生起的,不是言说,是什么?

  【义贯】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岂“…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