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P16

  ..续本文上一页非言说有”实自“性”,而且含“有一切”诸法之“性耶”?以一切诸法从言说生。“世尊”,“若”言说“无”自“性者”,则“言说不”应有“生”起之相,而言说实有生起;“是故”我说:“言说”应“有”自“性”,且含“有一切”诸法之“性”。

  【诠论】

  因为佛方才说:外道犯因缘杂乱之过,是因为不了自心现,外性非有自性。所以大慧菩萨在此说:怎么会外性非性?!言说不是有自性吗?否则怎会有言说?依此来问难。因为众生最难去除的计著,是计著言说有实自性,而且也因为有此对言说之妄想计著,所以有一切妄念产生。若了知言说实无自性,则证离言法性,一证离言法性,则一切妄念寂然,即是离念境界,此为诸佛所证究竟处。其境虽高深微妙不可思议,但其关键则在于能不能了言说无性。以其至关顿修顿证之要,故大慧在此提出此问,为令众生顿了无始来之虚妄执著,顿证法性。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

  【注释】

  “无性而作言说”:“作”,即生起。谓一切诸法皆是无性,而众生却依于妄想,而作种种言说。

  “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譬如兔角与龟毛等,便是无性,实无其物,而世间之人与此等无性之物,却现有言说。

  “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谓彼兔角、龟毛,非有实自性,亦非无言说妄想之性,只是言说而已。“但”,只是。“耳”,而已。又,“非性非非性”,即非有性,非无性;亦即非有非无。

  “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言说中含有法性,且含有一切法之性。

  “汝论则坏”:你的立论便不得成立。因为兔角、龟毛并无性,却有言说,故兔角龟毛这两个言说中,显然并没有含任何法之真实性,只是虚妄的言说而已,所以你的立论不得成立。

  【义贯】

  “佛告大慧”:一切诸法皆是“无性而”众生却依于妄想而“作”出种种“言说”,譬如所“谓兔角”与“龟毛等”,本身便是无性,本无一物,空有其名,而“世间”之人却于此等毫无实性之物,“却”现有诸妄“言说”。“大慧”,彼兔角龟毛等,“非”有实自“性”,亦“非非”有言说妄想之“性”,此“但言说”耳,实无所有,是故言说无性,更无一切性。“如汝所说”:“言说”中含“有”法“性”,且含“有一切”法之“性者”,如是看来,“汝”之立“论则”已遭破“坏”,不得成立。

  【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刹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殊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注释】

  “言说者,是作耳”:言说者,只是应机随缘而施作而已。作而无作,岂有性耶?此为此堪忍世界所用者,其他世界则不一定用言语说法。

  “或有佛刹瞻视显法”:“佛刹”,佛国、佛世界。谓或有佛世界以瞻视不瞬,而显佛法、做佛事。

  “作相”:现作瑞异之相。

  “或欠”:“欠”,欠伸,即伸懒腰,或打哈欠。

  “謦(qǐng)欬”:“欬”俗作“咳”,咳嗽,或说笑。

  “或念刹土”:或忆念他方刹土。如观想阿弥陀佛净土,即是此法之一。

  “或动摇”:或身体动摇。

  【义贯】

  “大慧”,“非一切”诸佛“刹土”皆“有言说”之事。所谓“言说者”,但“是”应众生机,随缘而施“作耳”,非有实性。且言说者,为此堪忍世界所用,其他世界则不一定用言说传法。“或有佛刹”以“瞻视”而“显”佛“法”、“或有”现“作”瑞异之“相”者、“或有”以“扬眉”而作佛事者,“或有动睛”而作佛事者,“或”有以“笑”,“或”有以伸懒腰打哈“欠”、“或”有以咳嗽(“謦欬”)而显佛法、作佛事者、“或”有以“念”他方“刹土”,“或动摇”身体而作佛事者。以如是等方便而显法。

  “大慧”,“如瞻视”世界,“及香积世界”,以及“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不瞬,而“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殊“胜三昧”。凡此皆是随机,而化事有所不同,不一定要用言说。“是故”并“非言说”中“有”法“性”,更非“有一切”法“性”。“大慧”,不但他方国土为然,汝“见此世界”中之“蚊蚋虫蚁”,“是等众生”亦皆“无有言说而”亦能“各”成“办”其“事”业。故知非由言说而有诸法:离于言说,佛与众生亦照样成办事业。

  【诠论】

  香积世界中,其佛之教化,为令诸有情吃香饭,便得无生忍。此段意言:诸佛设化,不专是以声教而已。色、香、味、触无不可以作为教法,皆可显法,令行人入道。例如禅家亦有以拈槌、竖拂子、扬眉、瞬目、语默、动静、点灯、熄灯等来接引行人的,亦即是此理之用。若但以言说为教,则是大局?而不知六尘皆可为化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虚空兔角,及与槃大子,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注释】

  “如虚空兔角”:犹如虚空而本一无所有之兔角。

  “槃大子”:“槃大”即石女。石女不能生育子女,而言有石女之子,则是言说而已,但有假名,并无其实性。又译作“石女儿”:石女之儿。

  “无而有言说”:实无彼物,而却有言说。

  “如是性妄想”:如是,诸法之性皆因妄想分别而现有,而实无所有,唯有名字!然而名字之性亦离一切性。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一切因缘和合所现之法,但缘会而生,本无有性。然凡愚却与此等诸法,起妄想计著为实有性。

  “不能如实知”:而不能如实了知一切本无实自性。

  “轮回三有宅”:“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即三界。“宅”,以住著不舍,故称为宅。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犹“如虚空”本一无所有之“兔角”,“及与槃大”之“子”(石女之儿),皆实“无”彼物“而”却“有言说”生,“如是”,诸法之“性”亦皆因“妄想”分别计著而现有,而实无所有,唯有名字,一切“因缘和合”所现之“法”,亦复如是,但缘合而生,本无有性,然而“凡愚”之人却于此等诸法“起妄想”分别计著有实性,而“不能如实”了“知”一切本无实性,是故“轮回三有”之“宅”,无有止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

  佛告大慧:为惑乱,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大慧,如春时焰、火轮、垂发、揵(qián)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

  【注释】

  “常声者,何事说”:“常声”,说真常法之声,亦即真常之法。魏译作:“常语法”。“何事说”,依何事而说。谓如来所说常法,为依何事而说。

  “为惑乱”:“惑乱”,虚妄、令人迷惑痴乱之法,指世间之生灭、去来、常无常等法。此谓是为依于世间令人惑乱之法,我说为常。唐译作:“依妄法说”。魏译作:“依迷惑法,我说为常”。

  “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以彼惑乱之法,于诸圣人亦显现其相,而诸圣人于彼惑乱之相并不作颠倒解。此意涵:但凡夫之人,却作颠倒解,执为实有,故名凡夫。诸圣不作颠倒解,不执为实有,故名圣人。

  “世间颠倒,非明智者也,然非不现”:谓于以上所说春时阳焰等诸事,世间无智之人,皆生颠倒解,以为实有,非明智者之所为。然而彼诸幻相,于诸明智者,并非不现,只是诸明智者不起颠倒解而已。

  “彼惑乱者,有种种现”:“种种”,指种种差别相。

  “非惑乱作无常”:惑乱法虽有种种差别相现,然而彼差别相并非是彼惑乱法所作之无常相。此义为:惑乱法非有种种无常之相。

  “谓离性非性故”:“性非性”,有性无性,即有无之义。谓惑乱之法,实离有无。若离有无,即是常。以有、无即是无常法,若离有无,即离无常,便为中道之常。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所说“常”法之“声者,”为依“何事”而“说”

  

  “佛告大慧:”是“为”依于世间令人“惑乱”之法,我说为常。“以彼”虚妄“惑乱”之法,于“诸圣”人“亦”显“现”其相。然“而”诸圣人“非”于彼等诸惑乱相,人“颠倒”解,而执为实有。“大慧,”例“如春时”之阳“焰”、旋“火轮、垂发”毛轮、“揵闼婆”所幻之“城”(海市蜃楼)、“幻”事、“梦”境、“镜”中“像”,如是等事,“世间”无智者皆生“颠倒”解,以为实有,此“非明智”者所为“也;然”而彼诸妄相,于诸明智之人,并“非”隐而“不现”,只现给无智者看,令作颠倒解。只是诸明智者见而不起颠倒解而已。“大慧,彼”令人“惑乱”之法“者,有种种”差别相“现”;虽有种种差别相现,然彼诸差别相,并“非”彼“惑乱”法所“作”之“无常”相。“所以者何

  谓”惑乱法实“离”于有“性”及“非”有“性故”(离于有无),以离有无,故是中道之常,非无常,故彼种种差别无常之相,实非惑乱之法所作。

  【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

  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不颠倒。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注释】

  “云何离性非性惑乱”:云何离于有无为惑乱法之性

  亦即,云何惑乱法离于有无

  “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谓一切愚夫于彼惑乱相,妄见有种种差别境界故。因为愚夫见有种种差别相,所以彼惑乱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