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些东西谁能都晓得呢?唯有佛能了解,所以佛才称“世间解”,即使到了十地菩萨,也不能称世间解。十地菩萨都够不上,我们这些博地凡夫,什么也不懂得,我们怎么能晓得呢?净土宗为难信之法,唯独佛“世间解”才能彻厎知晓其中道理。
仁王护国经上有两句话说:“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三贤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三十位菩萨叫贤人,贤人就不是普通的凡人。十回向以上,就是登地菩萨,境界高于贤人叫圣人,共有十地,所以叫十圣。三贤人和十圣人的地位,要紧的是离不开“忍”这一个字。凡是学佛学大乘的,最低限度要懂六波罗蜜,头一个是布施,一切都得要放下;第二是持戒,有佛时以佛为师,没了佛则“以戒为师”,戒就是佛,全部的佛法就是这个“戒”字;第三就是“忍”,忍辱波罗蜜后才是精进、禅定、开智慧。“忍”有若干种,各忍有各忍的讲法,其中“生忍”和“法忍”最要紧!
“生忍”是在人群中跟众生相处,忍受众生的侵犯。譬如唱戏里的神仙或佛,都拿著拂子,有小动物或大动物来找他麻烦,他不能杀生,就用拂子把它赶跑了。修行人没有这个拂子,也得忍受著。不问众生待你如何,你都得忍受下来,不能加害于众生,不但不加害它,也不能反抗它,不能为了你的利益而消灭它。譬如去除蟑螂、拿老鼠,为著它与人有害处,这是站在人的私心立场上,若站在老鼠的立场,人就是它的害物,要是没人,老鼠活得很自由,所以究竟要以谁为主呢?修行人明白这个道理,必得忍受,这叫“生忍”。
“法忍”是修行人在修法上的忍,修行得有修行的法门,不论什么法门,都是要心不往外跑,能收起来,安到一个地处,安住不动!“动”之一字是大毛病,安住不动是不容易的,没修行没有功夫的人,不知道这个难处,有修过功夫的就知道难了。弥陀经中,六方佛出来证明,六方佛中,东方头一尊佛就是阿(音同触ㄔㄨˋ)鞞佛,阿(音同触ㄔㄨˋ)鞞就是不动,这是第一要紧的!修行人用功时要忍耐,心不离开这个,这叫“法忍”。不仅佛家如此,只要真正修道,就是如此,孔子书上也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心不可有很短的一点时间离开道,心与道脱离一下子,心就无道了!道是一点都不能放松!念孔子书的能这么讲的,有几个?谁的心能安忍不离道?孔子本人是不必说了,他的三千弟子,最好的颜回,别人比不了,颜回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要是不合乎礼的,颜回也不看、也不听、也不说、也不做,就是走这一个“忍”字。孔子不如此,孔子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切听之自然,“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耳顺是没有听不懂的事情,都能原谅,都能了解。到了七十岁从心所欲,一切随意自如,没有忍,忍字用不到了。孔子与颜回不一样,颜回离不开“忍”字,还有勉强,不自然!孔子是“忍”字都没了,完全归于自然!注解论语有若干种,能如此注的不多见,有真正求道的人才有这种讲法。
仁王经上说的“三贤十圣忍中行”,三贤十圣为什么要忍呢?因为他没断惑,有惑就造业,有造业就有痛苦。有忍就叫伏惑,有忍就不是断惑,断了则什么都不在乎了,一直到十地菩萨都有惑。登地以后一地一地断,渐渐地断,还未归于自然,所以是“忍中行”,十地的菩萨若往生极乐,也都还带著业。“唯佛一人能尽原”,三贤十圣都有惑,唯有成佛以后,才能尽除根本无明惑,到达原头,其余的人都办不到。
此理在大乘起信论上,佛为大乘人讲八识,小乘人不懂第七、第八识,佛只为说六识。华严经到了第七回向才讲微细智,这一阶位的菩萨开了微细的智慧,与普通人的智慧不一样,譬如你想打开这一把扇子,懂局的人看你一拿扇子,心里一动想开的念头,还没开,他早就知道了,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先知”,至诚的人可以知道人的动机!又譬如:很宁静的一盆水,什么杂质也没有,光光明明,若一动到水,起了皱纹,水就不光明了,便看不清楚。水一动、起皱纹、失去光明,这三者合著起来,而阿赖耶识的一动也是如此,先起无明,后有能见,再生所见现象,这三者——无明、能见、所见也是一时具足三相!
阿赖耶识的名字有若干,在唯识论与了义灯上都有记载,一种叫“种子识”,一种叫“根本识”。“识”是虚妄分别,俗名“灵魂”,学佛修行好了,“转识成智”,成了智,就没了识,识就是智。静了就是智慧,乱了就叫神识。第八识叫“种子识”,一切的种子都藏在里头。又叫“根本识”,咱们投胎时,阿赖耶识先去投胎,我们死了,前面七识都走了,他最后走,叫“先来后去作主翁”,他当众生的主人。藏在阿赖耶识的种子不干净,就永远在轮回里头,不会了脱。三贤十圣还有惑业种子,唯有佛是清净种子,所以在十法界中,唯佛一人能尽原,真正业尽情空了。
“忍”就是一副药,病好了,就用不著它。忍的种类很多,其中“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这三忍与净土宗有密切的关系,必得要懂。在净土三经上都有提到三忍,无量寿经上就把这个指出来,古德特别为此注解,若不懂三忍,无量寿经就讲不下去。忍的意思,一、忍耐。事情麻烦很为难,不好办,得忍耐,忍耐著无论如何也得办。二、安忍。心安住一处,不准再摇动。所以有忍就是还不到家,还没有归于自然,可是功夫不到,就得用忍,要是没病了,就不必吃药。
往生西方净土是去上学,我们在这里学不成,上那里去求学,到那里不轮回,在不入轮回里升学。弥陀经说往生是九界往生,譬如蚊子、苍蝇,它一往生就是菩萨,它在这里,什么阿赖耶识也不懂得,糊里糊涂的,可是它懂得音声,听到佛、法、僧,会念一句弥陀圣号,心完全安到这上头,也可以得假一心不乱,命终就能往生到极乐,到那里上学,收住心,听众鸟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法,才懂得念三宝。它在这里听不懂这些法,心收不起来,到那里,听到“如是等法”,懂得佛法僧三宝,再听见风吹树叶,跟演奏音乐似的,众生一听这音乐,心舍不开,安到这上头不动了,这是法忍。
在极乐世界听了风树乐声,得到的忍有三种:一是“音响忍”,听见乐声,心便安到音乐上。娑婆众生的五根,以耳根最灵敏,楞严经二十五个圆通,观世音菩萨就是以耳根证得圆通智慧,所以佛拿出“音响”来给娑婆世界的人说音响忍。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只手没声音,两个巴掌一拍便能发出声音,两手不拍,无声无响,两手一拍则无中生有声,两手一离开,有中又生无,所以声音是缘起性空,亦空亦假亦中,这个道理微妙极了。佛在娑婆世界说法,以音响的譬喻,叫众生开悟,例如学佛,以声音比做佛,佛是有还是没有?说有,则本身不响;说没有,可是一拍就响了,所以华严经说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者是一回事。心若觉悟作主了,就是佛!心迷作不了主,就是众生!其中道理很麻烦难懂,所以净土宗才把这些难懂的文字都藏起来,要你去办,不必求解,叫作难信之法!不开悟也能成功。
听了风树乐声,得了音响忍,心里便得“柔顺忍”,柔和平安的忍力。咱们大家的心里绝不柔和,就算是修养得很好,也有一肚子的牢骚,没有柔和心,自己不觉。“顺”在佛法上,跟孔子的“耳顺”一样,懂得真空、假有、非空非假的中道实相理。学佛不懂得中道,只懂空或只懂得唯识的假有,都没用处!若证得中道,会了空,就不会反对有,会了有,就不会反对空。现在学佛的人,参禅的反对唯识,研究唯识的反对参禅,这都不中用,不懂实相之理。必得心中柔和,万事都能顺从中道之理,得到这个,智慧才真开了!
懂得中道实相,能柔和顺从,然后证得“无生法忍”。在此之前是有生有灭,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有生有灭,直到证得无生法忍便无生了。不生也就不灭。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证得无生法才懂得真正的不生不灭。无生法虽加一个“忍”字,表示还是有点勉强,可是到此境界就不得了。
弥陀经为什么要讲这三忍?譬如今人到电影院听了黄色跳舞音乐,心安到那上头,心里一定不忘它,不忘就是忍。若到真正规矩的庙里,在那里规规矩矩地,又念了一个佛赞子,这个声音跟黄色音乐不一样,你的心理又变了!得了音响忍,就可以得后头的两种忍,得此二忍,心就安到那里,这才“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自然”就不勉强了,不勉强还忍不忍呢?可以不忍了,自然而然就念三宝。在此之前,听见众鸟演畅三十七道品,是“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只懂得念三宝,还不归于自然,但是已懂得佛法了。没往生前,念了多少年的佛,其实还未皆“悉”念三宝。
以上所讲的,不晓得要读多少卷书,才懂这一点佛理,不是弄上三、四个小孩,花了三、四个月将三藏经典全看完了。若这样看,我也会,不必三个月,我一个星期也就看完了。我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不认字也不要紧,一直念下去,谁不会呢?所以讲这种话的人是大言不惭,说大话,不知道羞耻!佛法得要圆解,不解,最好就是相信圣言量,既不能相信又不能解,那就没办法了。
◎附语——净土宗为难信之法(六即佛)
无论干什么事情,不可一知半解,一知半解不如不解,不解还不会走邪路、走错路,半解就容易走邪路、走岔路。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今再以天台宗所说的“六即佛”来证明净土宗殊胜难信之处。
吾人学佛,是学佛的什么事情?天台宗说“六即佛”,吾人学的是那一“佛”呢?六即佛的简表如下:
┌理 即—唯具佛性者─────────────────…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