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P12

  ..續本文上一頁。這些東西誰能都曉得呢?唯有佛能了解,所以佛才稱“世間解”,即使到了十地菩薩,也不能稱世間解。十地菩薩都夠不上,我們這些博地凡夫,什麼也不懂得,我們怎麼能曉得呢?淨土宗爲難信之法,唯獨佛“世間解”才能徹厎知曉其中道理。

  

  仁王護國經上有兩句話說:“叁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叁賢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這叁十位菩薩叫賢人,賢人就不是普通的凡人。十回向以上,就是登地菩薩,境界高于賢人叫聖人,共有十地,所以叫十聖。叁賢人和十聖人的地位,要緊的是離不開“忍”這一個字。凡是學佛學大乘的,最低限度要懂六波羅蜜,頭一個是布施,一切都得要放下;第二是持戒,有佛時以佛爲師,沒了佛則“以戒爲師”,戒就是佛,全部的佛法就是這個“戒”字;第叁就是“忍”,忍辱波羅蜜後才是精進、禅定、開智慧。“忍”有若幹種,各忍有各忍的講法,其中“生忍”和“法忍”最要緊!

  

  “生忍”是在人群中跟衆生相處,忍受衆生的侵犯。譬如唱戲裏的神仙或佛,都拿著拂子,有小動物或大動物來找他麻煩,他不能殺生,就用拂子把它趕跑了。修行人沒有這個拂子,也得忍受著。不問衆生待你如何,你都得忍受下來,不能加害于衆生,不但不加害它,也不能反抗它,不能爲了你的利益而消滅它。譬如去除蟑螂、拿老鼠,爲著它與人有害處,這是站在人的私心立場上,若站在老鼠的立場,人就是它的害物,要是沒人,老鼠活得很自由,所以究竟要以誰爲主呢?修行人明白這個道理,必得忍受,這叫“生忍”。

  

  “法忍”是修行人在修法上的忍,修行得有修行的法門,不論什麼法門,都是要心不往外跑,能收起來,安到一個地處,安住不動!“動”之一字是大毛病,安住不動是不容易的,沒修行沒有功夫的人,不知道這個難處,有修過功夫的就知道難了。彌陀經中,六方佛出來證明,六方佛中,東方頭一尊佛就是阿(音同觸ㄔㄨˋ)鞞佛,阿(音同觸ㄔㄨˋ)鞞就是不動,這是第一要緊的!修行人用功時要忍耐,心不離開這個,這叫“法忍”。不僅佛家如此,只要真正修道,就是如此,孔子書上也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心不可有很短的一點時間離開道,心與道脫離一下子,心就無道了!道是一點都不能放松!念孔子書的能這麼講的,有幾個?誰的心能安忍不離道?孔子本人是不必說了,他的叁千弟子,最好的顔回,別人比不了,顔回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要是不合乎禮的,顔回也不看、也不聽、也不說、也不做,就是走這一個“忍”字。孔子不如此,孔子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一切聽之自然,“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耳順是沒有聽不懂的事情,都能原諒,都能了解。到了七十歲從心所欲,一切隨意自如,沒有忍,忍字用不到了。孔子與顔回不一樣,顔回離不開“忍”字,還有勉強,不自然!孔子是“忍”字都沒了,完全歸于自然!注解論語有若幹種,能如此注的不多見,有真正求道的人才有這種講法。

  

  仁王經上說的“叁賢十聖忍中行”,叁賢十聖爲什麼要忍呢?因爲他沒斷惑,有惑就造業,有造業就有痛苦。有忍就叫伏惑,有忍就不是斷惑,斷了則什麼都不在乎了,一直到十地菩薩都有惑。登地以後一地一地斷,漸漸地斷,還未歸于自然,所以是“忍中行”,十地的菩薩若往生極樂,也都還帶著業。“唯佛一人能盡原”,叁賢十聖都有惑,唯有成佛以後,才能盡除根本無明惑,到達原頭,其余的人都辦不到。

  

  此理在大乘起信論上,佛爲大乘人講八識,小乘人不懂第七、第八識,佛只爲說六識。華嚴經到了第七回向才講微細智,這一階位的菩薩開了微細的智慧,與普通人的智慧不一樣,譬如你想打開這一把扇子,懂局的人看你一拿扇子,心裏一動想開的念頭,還沒開,他早就知道了,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先知”,至誠的人可以知道人的動機!又譬如:很甯靜的一盆水,什麼雜質也沒有,光光明明,若一動到水,起了皺紋,水就不光明了,便看不清楚。水一動、起皺紋、失去光明,這叁者合著起來,而阿賴耶識的一動也是如此,先起無明,後有能見,再生所見現象,這叁者——無明、能見、所見也是一時具足叁相!

  

  阿賴耶識的名字有若幹,在唯識論與了義燈上都有記載,一種叫“種子識”,一種叫“根本識”。“識”是虛妄分別,俗名“靈魂”,學佛修行好了,“轉識成智”,成了智,就沒了識,識就是智。靜了就是智慧,亂了就叫神識。第八識叫“種子識”,一切的種子都藏在裏頭。又叫“根本識”,咱們投胎時,阿賴耶識先去投胎,我們死了,前面七識都走了,他最後走,叫“先來後去作主翁”,他當衆生的主人。藏在阿賴耶識的種子不幹淨,就永遠在輪回裏頭,不會了脫。叁賢十聖還有惑業種子,唯有佛是清淨種子,所以在十法界中,唯佛一人能盡原,真正業盡情空了。

  

  “忍”就是一副藥,病好了,就用不著它。忍的種類很多,其中“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這叁忍與淨土宗有密切的關系,必得要懂。在淨土叁經上都有提到叁忍,無量壽經上就把這個指出來,古德特別爲此注解,若不懂叁忍,無量壽經就講不下去。忍的意思,一、忍耐。事情麻煩很爲難,不好辦,得忍耐,忍耐著無論如何也得辦。二、安忍。心安住一處,不准再搖動。所以有忍就是還不到家,還沒有歸于自然,可是功夫不到,就得用忍,要是沒病了,就不必吃藥。

  

  往生西方淨土是去上學,我們在這裏學不成,上那裏去求學,到那裏不輪回,在不入輪回裏升學。彌陀經說往生是九界往生,譬如蚊子、蒼蠅,它一往生就是菩薩,它在這裏,什麼阿賴耶識也不懂得,糊裏糊塗的,可是它懂得音聲,聽到佛、法、僧,會念一句彌陀聖號,心完全安到這上頭,也可以得假一心不亂,命終就能往生到極樂,到那裏上學,收住心,聽衆鳥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法,才懂得念叁寶。它在這裏聽不懂這些法,心收不起來,到那裏,聽到“如是等法”,懂得佛法僧叁寶,再聽見風吹樹葉,跟演奏音樂似的,衆生一聽這音樂,心舍不開,安到這上頭不動了,這是法忍。

  

  在極樂世界聽了風樹樂聲,得到的忍有叁種:一是“音響忍”,聽見樂聲,心便安到音樂上。娑婆衆生的五根,以耳根最靈敏,楞嚴經二十五個圓通,觀世音菩薩就是以耳根證得圓通智慧,所以佛拿出“音響”來給娑婆世界的人說音響忍。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只手沒聲音,兩個巴掌一拍便能發出聲音,兩手不拍,無聲無響,兩手一拍則無中生有聲,兩手一離開,有中又生無,所以聲音是緣起性空,亦空亦假亦中,這個道理微妙極了。佛在娑婆世界說法,以音響的譬喻,叫衆生開悟,例如學佛,以聲音比做佛,佛是有還是沒有?說有,則本身不響;說沒有,可是一拍就響了,所以華嚴經說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叁者是一回事。心若覺悟作主了,就是佛!心迷作不了主,就是衆生!其中道理很麻煩難懂,所以淨土宗才把這些難懂的文字都藏起來,要你去辦,不必求解,叫作難信之法!不開悟也能成功。

  

  聽了風樹樂聲,得了音響忍,心裏便得“柔順忍”,柔和平安的忍力。咱們大家的心裏絕不柔和,就算是修養得很好,也有一肚子的牢騷,沒有柔和心,自己不覺。“順”在佛法上,跟孔子的“耳順”一樣,懂得真空、假有、非空非假的中道實相理。學佛不懂得中道,只懂空或只懂得唯識的假有,都沒用處!若證得中道,會了空,就不會反對有,會了有,就不會反對空。現在學佛的人,參禅的反對唯識,研究唯識的反對參禅,這都不中用,不懂實相之理。必得心中柔和,萬事都能順從中道之理,得到這個,智慧才真開了!

  

  懂得中道實相,能柔和順從,然後證得“無生法忍”。在此之前是有生有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有生有滅,直到證得無生法忍便無生了。不生也就不滅。如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證得無生法才懂得真正的不生不滅。無生法雖加一個“忍”字,表示還是有點勉強,可是到此境界就不得了。

  

  彌陀經爲什麼要講這叁忍?譬如今人到電影院聽了黃色跳舞音樂,心安到那上頭,心裏一定不忘它,不忘就是忍。若到真正規矩的廟裏,在那裏規規矩矩地,又念了一個佛贊子,這個聲音跟黃色音樂不一樣,你的心理又變了!得了音響忍,就可以得後頭的兩種忍,得此二忍,心就安到那裏,這才“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自然”就不勉強了,不勉強還忍不忍呢?可以不忍了,自然而然就念叁寶。在此之前,聽見衆鳥演暢叁十七道品,是“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只懂得念叁寶,還不歸于自然,但是已懂得佛法了。沒往生前,念了多少年的佛,其實還未皆“悉”念叁寶。

  

  以上所講的,不曉得要讀多少卷書,才懂這一點佛理,不是弄上叁、四個小孩,花了叁、四個月將叁藏經典全看完了。若這樣看,我也會,不必叁個月,我一個星期也就看完了。我一個字一個字的看過去,不認字也不要緊,一直念下去,誰不會呢?所以講這種話的人是大言不慚,說大話,不知道羞恥!佛法得要圓解,不解,最好就是相信聖言量,既不能相信又不能解,那就沒辦法了。

  

  ◎附語——淨土宗爲難信之法(六即佛)

  

  無論幹什麼事情,不可一知半解,一知半解不如不解,不解還不會走邪路、走錯路,半解就容易走邪路、走岔路。淨土宗是難信之法,今再以天臺宗所說的“六即佛”來證明淨土宗殊勝難信之處。

  

  吾人學佛,是學佛的什麼事情?天臺宗說“六即佛”,吾人學的是那一“佛”呢?六即佛的簡表如下:

  

   ┌理 即—唯具佛性者─────────────────…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是用功時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