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名字即—唯解佛性之名者──────────────────┴外凡
六即┼觀行即—五品弟子位──────────────────外品┐
├相似即—十信位(六根清淨位)─────────────內品┴內凡
├分真即—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聖因
└究竟即—妙覺位───────────────────────聖果
“六”是個數目,“即”當“這就算是”講,比如:這就是扇子,這就是塊響板。六即佛,有這六種就是佛。衆生皆有佛性,街上走的狗是不是佛呢?禅家趙州和尚,有人問他:“狗是不是佛,狗有佛性嗎?”趙州和尚答:“狗有佛性。”又有一人來問:“狗有佛性嗎?”和尚說:“狗沒有佛性。”旁人問他:“您怎麼顛顛倒倒的,又說狗有佛性,又說狗沒有佛性。”趙州解釋狗有佛性的道理,又把狗沒有佛性解釋了一套,這個公案出自五燈會元。試問:“在這個道場聽經的人有佛性嗎?不在這裏聽經的有沒有佛性呢?”那不一定,有的有,有的沒有,有這六條就是有佛性,一條也沒有,就沒有佛性。
第一、“理即佛”。“唯具佛性者”,有佛性,知道“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懂得這麼一句話,雖沒修行,就算是有佛性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自己是衆生之一,當然也有佛性,心裏已有佛的影子。這只是在理上說就是佛,所以叫“理即佛”。懂這個理也就算佛的一分子,若連這個理也不懂得,譬如外頭的人,你說“人人都有佛性”。他說“什麼叫做佛性呢?我不聽這個。”這種人就不是“理即佛”。有些人很闊綽,也有錢,也有勢力,他就不是“理即佛”。有太多人,他自己有本性都不曉得,所以能夠知道有本性,就不錯了。
第二、“名字即”。“唯解佛性之名者”,知道佛這個名字。有一些人知道佛的名字,可是他不信有佛,認爲這是迷信。名字即佛者,他知道有佛,能覺悟確實有佛,這就是佛了。他懂得佛的名字,比“理即佛”更進一步,他相信有佛,至于佛是怎麼回事情,他弄不清楚,但知道佛有好處。
“理即佛”和“名字即佛”叫外凡,是佛門的凡夫,雖然知道在理上有佛性,也知道有佛的名字,還是純粹的凡夫,雖是門外漢可就不得了。在廟裏拜拜的善男信女,他們不知佛是什麼,也沒有看過佛經,就承認有佛,到廟裏也燒燒香,拜拜佛,知道燒香拜佛有好處,這是“理即佛”或“名字即佛”。外凡雖是佛法的門外漢,卻不反對佛法,已種了善根,有機會可往前用功。
第叁、“觀行即”。佛法有止觀法,“止”是把亂七八糟的心停住,“觀”是作一種觀想,想一種境界,譬如十六觀經就是觀一種境界。觀不是隨便觀,止也不是隨便止,佛書上有止觀法,有小止觀法、大止觀法,該怎麼止,該怎麼觀,都有一定的規矩,按這個規矩,就叫行,好比人走路要按著一定的路子行走。隋朝智者大師是天臺宗的祖師,修法華經,也兼修淨土。(古來禅宗、唯識宗等各宗的祖師,多半兼修淨土。)智者大師臨涅槃時,弟子問他:“您這一生得的個什麼境界?”智者大師說:“我得了五品弟子位,爲著我在這裏度衆生,終日忙,不能再進步了,只到了這五種境界。”五品弟子位就是觀行即佛,五品弟子位簡表如下:
┌隨 喜 品“聞實相法,而信解隨喜。”
五品弟子位─┼讀 誦 品“讀誦法華,而助觀解。”
├說 法 品“自說內解,而導利他人。”
├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觀心。”
└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
這五種境界出自法華經,得了這五種境界,往生西方就不平常!要不往生西方就平常了。五品弟子位的地位是“外品”,不是內裏的功夫,還是外皮,沒到實相,仍是凡夫。但這個凡夫是內凡,我們是門外的凡夫,智者大師是門內的凡夫。修到五品弟子位,若不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還得在六道輪回投胎,下一生再修行。若生到極樂淨土,則皆是阿鞞跋致,永不退轉,橫超叁界,一生補處,不必經過聲聞、緣覺、菩薩,直到第八地的菩薩地位——淨土宗才有這種便宜事。五品的五個條件,大家能做到一、兩分,就算是門內的內行凡夫了。
五品弟子位,一、隨喜品,“聞實相法,而信解隨喜。”聞實相法,懂得佛學裏頭的實相法門。佛學分析萬法,每一法有叁種看法——空觀、假觀、中觀,一即叁,叁即一,有真的,有假的,有不真不假、亦真亦假的。學佛先學“真”,萬法皆空,這個空是真的。但只有“空觀”不中用,只是自己得好處,絕不能宏揚佛法,不能叫大家得利益,必得懂得“假”。“假觀”是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各個形相都是衆緣和合聚集起來的假相。學了空觀、假觀,還得學“中觀”,了知“假就是真,真就是假”的中道實相。佛門中得了羅漢果,還不懂得中道實相,佛才能證悟中道實相。五十年前,有人叫我給他作首詩,詩中提到叁谛叁觀,有一位懂得一星半點的文學家看見,評論說:“詩還不錯,我給你改個字。”他把“中谛”改成“真谛”,他說:“所有法皆是真谛,那不比中谛好嗎?”他把中谛看成是上中下的中,他不知道初學佛先懂真谛,並不懂中谛。這不是門外漢看幾本佛經就能講的,不懂唯識宗、性宗,就不能講。
實相就是中谛,是實實在在的現相,所以稱作實相。修到隨喜品,悟得實相之理,才肯相信隨順照著去辦。爲什麼要懂才能相信隨順去做呢?譬如有一位富家子,家裏有很多土地財産,有下人給他種田,有一天,種田的下人跟他開玩笑說:“少爺!你光在家裏享福,你知不知道種田的苦處啊?”富家子弟說:“我享什麼福啊?沒什麼福享啊!”下人說:“少爺!您知道您家裏有多少地嗎?”少爺應說:“我家裏有十頃地。”下人說:“這十頃地在那裏呢?”少爺茫然不知,下人就領著他去看田,下人一路上指著田說:“這不就是!這不就是!這不就是!這不就是!......”打早晨一直轉到十二點,富家子說:“我不能再聽了,我長病了,我實在得吃藥了。”下人問:“你長了什麼病?”富家子說:“沒什麼病,可是就是走不動了。”下人明白了,便說:“我會治病,你到我家裏去坐一坐,我給你把病治好。”下人帶著富家子到了家裏,端出稀飯、窩窩頭,說:“少爺!這就是藥,你吃吧!”富家子一吃,說:“這個藥不苦,吃了,病真好了!”原來他一輩子就沒挨過餓,連喊餓都不懂。早先若問他“什麼叫餓?”是白問,一個人不懂得餓,叫他去實驗實驗,就懂得了。所以懂得才相信,相信才能隨喜,遇見事情他就肯去做。
二、讀誦品,“讀誦法華,而助觀解”。凡是學什麼功課,必得默讀加上念誦,自古以來每一種學問,都講究念誦。念誦時,自己念出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口念耳聽,從心裏出來,發諸于口,再從自已的耳朵聽進去,如一根線,不往外頭跑!叁字經雲:“口而誦,心而惟”,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必得經過這一套。經過念誦,“而助觀解”,讀誦有助于止觀,了解所觀想的東西,古人雲:“書讀千遍,其義自現”書懂不懂不管,就接連著念,念上一千遍,“其義自現”書的意思自己就透出來。因爲誦念時,心裏止住,就跟水似的不搖動了,止靜的水能照見,而止住的心也就能了解書中的義理,這是中國的讀書法。現在學校裏頭,古人的書不許念,只念教授編的講義,講義通不通還是問題,不通的講義,念了有什麼用處呢?不學古人,自己作出來的文章,不東不西不南不北,不曉得是什麼東西!所以,無論幹那一行,都要有老師,無師之徒到那裏人皆不要,沒經驗是不行的。讀誦第一步是“口念耳聽”,口念耳聽熟了,第二步是“心念心聽”,一步比一步深。
叁、說法品,“自說內解,而導利他人”。“內解”是心裏了解,懂得了。經過隨喜、讀誦,懂得實相,到了“說法品”就能導利他人,將自己了解的,說給人聽,說出來的不會超出範圍,範圍以外辦不到的就是塵沙惑。說法必須懂得多少就給別人說多少,知道多就講得多,知道少就講得少,萬別不知道的妄作聰明,自己造謠言。譬如,別造出“消業往生”這與叁藏十二部都不合的謠言。“帶業往生”不只是印光祖師提倡,元朝的祖師就說了,明朝的蕅益祖師不知念了多少書,他也痛痛快快的常說“帶業往生”。所以說法講經,要知道一就講一,知道二就講二,萬別知道一知道二了,自己就一二合起來變成叁,不能這樣亂推,叁有什麼根據?不得自己造謠,沒根據自己去類推!論語記載,孔子在衛國,衛靈公問孔子如何擺陣,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祭祀俎豆這事情我學過,軍旅之事,我沒學過。孔子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孔子是聖人,沒再加說什麼,可是有的注疏把俎豆解釋成戰爭,往孔子臉上貼金,金貼愈多愈汙辱孔子。
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觀心”六度最後一度是般若,般若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偏空,不偏有的中道。而最後這般若是什麼做成的?開始從布施做起,布施就是放下一切,然後持戒,再忍辱,再精進,精進就可以得禅定,得了禅定,般若自然就現出來了。這六度都順著經曆一遍,可以幫助心定,心定則有助于開智慧。智慧就是真如本性,學佛要明心見性,要念佛見佛,見的佛是什麼?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以叁十二相去觀佛相,這是行邪道,見不著如來。華嚴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佛、衆生是一樁事情,心迷了就是衆生,心…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