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知:即不正知见。成唯识论云: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有义:不正知,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论复说此染心故。何谓不正知?对于所观的境界,令人起错谬之理解,这就是不正知心所的体性。其业用为:消极方面,能障碍正知心所之生起;积极方面,能令人毁法犯戒。也就是说,心中不正知的人,多会起恶或不善的身、语、意业,而毁坏正法,以及违犯戒律。……有一家说:不正知心所属于痴心所的一分所摄;因为瑜伽师地论说不正知是﹁痴心所的一分之故;痴心所能令人知见不正,故称为不正知。……瑜伽师地论又说不正知心所是于一切染心的。
义 贯
二十随烦恼谓忿暴怒、恨、覆覆藏、恼乱、嫉妬、悭吝、欺诳、谄曲、与伤害、憍慢、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与不正知,共二十个心所。以上为解释二十随烦恼。以下解释第六位心所法:四种不定心所。
6不定心所
论颂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注 释
不定:不定位心所,共有四法:悔、眠、寻、伺。为什么这些心所称为不定?成唯识论云: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心故;非如欲等,定地故,立不定名。悔、眠、寻、伺这四法,于善、染恶、无记三性之中,不一定是属哪一个:它们不同于触、作意、受、想、思等五行心所,因这五行心所一定是于一切心的,因此在善心、染心、与无记心中,都有这五行的行迹。而且这四不定法也不同于欲、胜解、念、定、慧等五别境心所之一定于一切地;因此才建立不定之名义。
悔:就是恶作俱舍论等皆用此名。恶,读作误,厌恶之意,谓厌恶己之所作事。成唯识论云: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恶作摄。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悔就是所谓的恶作,厌恶先前所作过的恶业或善业,而令心追悔,这就是悔心所的体性。其业用为:能障碍奢摩他止之修证。实际上,恶作是因,悔是果,现在把悔称为恶作,其实是在果体上,假立一个因名即:以因名果,为什么以因名果?因为凡是有所悔,都是先厌恶已作之业,然后再追悔──换句话说,若先无恶作因,后即无追悔果,是故以因名果。至于若追悔先前不作某事,也是属于恶作所摄。例如有人追悔说:我先前为何不作如是事业呢?这不作某事便成为我的恶作了!
眠:即是睡眠。成唯识论云: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闇劣;一门转故。昧简在定,略别寤时,令显睡眠非无体用。有无心位,假立此名,如余盖缠,心相应故。睡眠心所的体性是:能令身不得自在,不能自主,且令心之行相变为闇昧简略。其业用为:能障碍毗钵舍那观之修证。这就是说,心在睡眠位中,能令身不自在,且令心之活动变成极其闇昧钝劣,因为睡眠心所现行时,并没有任何向外缘境的前五识与之俱起,只有此睡眠心所在意识一门里面闇劣地运转。昧这个字,是简别提出来,以显区别此时睡眠时并非在定中──入定与睡着了是不同的,因为在定位中,心并不昏昧。而略这个字则表示:在睡眠中的心行与寤时醒时有别──因为在寤位的心行并不简略,而是很繁复的;而睡时的心行则比较单纯。以这样的区别简别,来显示睡眠心所并非没有体与用。虽然在世间法及圣教中,也有在无心位中假立睡眠之名,实则睡眠是别有法体的,并非等同无心亦即,睡眠是属有心位,而非无心位;举证而言,例如五盖中就有个睡眠盖,八缠中就有个睡眠缠;它们若完全是假立,而无自体,便不能起盖与缠的作用;又,因为它们是与心相应的心所法,所以并非无体。
寻、伺:寻是寻求,伺是伺察。粗心名寻,细心名伺心的粗相叫做寻;心的细相叫做伺。成唯识论云: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于意言境,不深推度,义类别故。若离思、慧,寻伺二种体类差别不可得故。寻就是寻求。寻心所能令心匆迫急遽,它是在意识所取的名言和境相上粗转,这就是寻心所的体性。伺即伺察守候观察,有所待而察;伺心所亦能令心匆迫急遽,它则是在意识所取的名言及境相上细转,这就是伺心所的体性。这寻与伺二法的业用,都是可以作为安住或不安住的身心分位之所依。亦
即身心的安住与否,都要依靠寻伺二心所来决定;换言之即:心能不能安定,须取决于寻伺二心所的运作情况。寻与伺二法,都是用思心所与慧心所的一分为体的,而两者的差别为:在意识所缘的名言与境相上,有深推度及不深推度的差别:以思心所为体的是不深推度,称为寻;以慧心所为体的是深推度,称之为伺;此二者在义理上就是有这样的类别。如果离于思与慧二心所,则寻与伺二法,其体性之类别,便不可得──易言之,寻与伺的体性、类别,完全依于思与慧而定。
二各二:依成唯识论言:有一家说:这意思是指寻与伺各有染污及清净二类的差别,亦即:有清净寻与染污寻、清净伺与染污伺四种。第二家说:这种解释不合正理,因为悔与眠也有染、净二种,岂只是指寻伺而已?而应说:正如前面所说的贪、忿等诸染心所一样,有根本烦恼与随烦恼性;同样的,这寻与伺二法,也各有不善与无记,甚或也各有现行的缠,及种子的随眠。
第三家说:这样的解释,也不合理。因为论颂是在不定四法之后,才有这二各二的言说,怎么能用这句话,回过头去解释前面的染法呢?应当说:这二字是显示两种二:第一种是指悔与眠二者,第二种是指寻与伺二者。这两个二法,其种类各不相同,因此以第一与第二,来显示两种二法。此两种二法亦各有二种性质,即染污与不染污。它们不同于善法或染法,因为若是善法,便只是唯一善性;若是染法,便是唯一染性;亦即:善法不可能亦有染性,染法也不可能有善性。但这悔睡与寻伺本身却可以是善性或是染性例如善性的悔与恶性的悔等,并且通于三性─因此,这是为了显示这四法其性不定的意义,与一般随惑的唯染性不同,亦与善心所之唯善性不同。是故,论颂中这二各二一词,是颇富深义的。简言之,二各二之义为:这悔、眠与寻、伺,两种二法,各有染、净二种性,故其性为不定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恶,因此称为不定位之心所法。
义 贯
心所有法的第六位是不定法,共有四个,谓悔与眠,寻与伺,这二组法的每一个皆各有染与净二种性质,故其性不定,因此称为不定心所法。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三节 第三能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