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三节 第三能变▪P4

  ..续本文上一页障碍惭心所的生起;积极方面,会生长出一切恶行。这就是说,对于自身品性及圣法,都不顾忌的人,便会轻蔑拒斥一切贤德与善法,因而不以过恶为耻,而障碍了惭心所的生起;由于没有惭心所的约制──没有羞恶之心──所以一切恶行便会毫无节制地生长起来。

  无愧:惭与愧是一对,惭以对己做错事,心中自觉不好意思。愧对他人做错事情,觉得没脸见人。无惭与无愧也是一样:无惭之人,作错事情,自心中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不知羞;无愧之人,作错事情,面对他人也不会不好意思脸皮很厚。成唯识论云: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故。无愧心所的体性是:毫不顾忌世人的看法、批评、社会的舆论,而崇尚、爱重暴恶之行。其业用为:消极方面,能障碍愧心所的生起。积极方面,能生起及助长一切恶行。这就是说,对世人的批评及社会的舆论,无所顾忌,而崇仰暴力、过恶之行,不以罪过为耻的人,便会障碍着他心中愧心所的生起,从而生长一切恶行。

  掉举:心摇动高举,亦即兴奋、安静不下来。成唯识论云: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有义:掉举贪一分摄,论唯说此是贪分故;此由忆昔乐事生故。有义:掉举非唯贪摄,论说掉举染心故;又掉举相谓不寂静,说是烦恼共相摄故,掉举离此无别相故,虽依一切烦恼假立,而贪位增,说为贪分……掉举别相谓即嚣动,令俱生法不寂静故。掉举心所的体性为:能令行者之心攀缘诸境界,因而不寂静。掉举心所之业用为:会障碍行舍心所的生起,以及障碍奢摩他障定。有一家学者说:掉举心所是贪心所功能的一分所摄,因为大论上只说掉举是贪的一分大论指瑜伽师地论;再者,因为这掉举心所是由于追忆往昔的乐事,心生贪爱,因而生起的。另有一家学者则说:掉举不只是贪心所所摄,因为大论上也说掉举心所是于一切染污心的一切染污心中,都必有掉举心所存在;而且,又因为掉举心所的行相,是不寂静,故说它是为烦恼的共相所摄的;再者,掉举若离于烦恼,便没有掉举的别相可知,它是烦恼的共相之一。虽然掉举是依于一切烦恼的共相所假立的,但因在贪位上贪爱的境界中,掉举的作用更加增盛,才说掉举是贪心所的一分所摄……掉举心所的个别之相,即是喧嚣扰动,因为它能令与它俱时生起的心、心所法都不寂静。

  惛沈:成唯识论云:云何惛沈?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舍那为业。有义:惛沈痴一分摄,论唯说此是痴分故;昏昧沉重是痴相故……惛沈别相,谓即懵重,令俱生法无堪任故……此与痴相有差别者,谓痴于境迷闇为相,正障无痴,而非懵重;惛沈于境懵重为相,正障轻安,而非迷闇。惛沈心所的体性是:能令心在诸境上,不能堪任修诸善法,如修止、起观等。惛沈心所的业用为:能障碍轻安心所的生起,及障毗钵舍那观行。有一家学者说:惛沈是痴心所的一分所摄,因为大论中只说惛沈是痴心所功能的一分;再者,昏昧和沉重就是﹁痴心所﹂的行相……惛沈特有之相别相,即是昏懵沉重,因而它能令与惛沈俱生的心心所法,都变得没有堪任善法的性质︵因心一惛沈,便什么事都办不了︶。……惛沈与愚痴相的差别在于:当面对境界时,﹁愚痴﹂能令心迷闇不明为相,它所障碍的是善心所法中的无痴心所。而惛沈则是在面对境界时,能令心昏懵沉重为相,它所障碍的则是善心所法中的﹁轻安心所﹂之生起。因此愚痴与惛沈不同。

  不信:在此特指不信三宝。成唯识论云: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三相翻信应知。然诸染法各有别相,唯此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是故说此心秽为性。由不信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非别有性。若于余事,邪忍、乐、欲,是此因果,非此自性。何谓不信?不信心所的体性:就是对于佛法僧三宝的真实事理、功德、以及断惑证真的能力,无法忍可、不能好乐,因此不欲、不求;不信心所能令人的心地变得污秽,这就是不信心所的体性。不信心所的业用为:消极方面,能障碍净信的生起;积极方面,不信心所能成为怠惰的依托。也就是说:不信三宝的人,大都在修行上,怠惰不精进。不信心所的三相──①不信三宝有实、②不信三宝有德、③不信三宝有能──应知这正好是信三宝有实、有德、有能的相反。一般而言,一切染法中的每一法,通常都各有其别相独有之相,唯独这个不信心所,其自相却浑浊不清;它不但自相浑浊,它还能浑浊其它的心、心所法;正如同极其污秽之物,不但自身污秽,还会令他物也受其染污一样;因此才说,这不信心所是以心污秽作为它的体性。又,对于三宝的有实、有德、有能,不能忍可、不好乐、且不欲求,这就是不信的体性之显现,然而这并非说这不忍可、不乐、不欲三相,是离于不信心所而别有自体性。至若在别的染法上,起了邪忍、邪乐、及邪欲,那则是以不信为因所得的果,并非不信心所本身的体性。故知,佛弟子常会说:佛法这么好,为什么他不能信?那就是因为其人无量世来,以不修善,行恶者多,故其心地污秽,因此就与清净的佛法不能相应,是故不能起信:心地污秽之人,通常只会与世间的染法以及外道的邪法相应,故这类人多半信、乐、欲、求凡夫外道之法,而属于凡夫种性或外道种性;反之,人若心越清净,则其于佛法的信心便越大、越坚强。又,常听世人说:这个人这么聪明,学识又这么丰富,若来学佛,一定可以学得很好。无奈,世智辩聪,若再加上邪见,及世间种种贪爱执着,令心染污浑浊,便能障碍信心所的生起,因此即使再聪明,书读得再多,以心污秽故,也无法与如来的净法相应。是故,常见世上不少学问很大、学位很高的人,即使好不容易信了佛,然而其在佛法的修习中,却成了钝根之人,此即是宿昔不信业习所产生的法障之故。

  并懈怠:并,并的古字。懈怠,即是怠惰。成唯识论云: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何谓懈怠?就是对于修善断恶的事,疏懒怠惰,这就是懈怠心所的体性。其业用为消极方面,能障碍精进心所的生起;积极方面,它能增长染法。也就是说,懈怠之人,会增长染污法。又,若于染污事上策励勤勉的人,也是属于懈怠中人,而非精进,因为他在染污事上越努力作,便会越令他退失善法,所以于染法中精进,也是属于懈怠所摄。

  放逸:放荡纵逸其心。成唯识论云: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谓由懈怠及贪、瞋、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非别有体。何谓放逸?放逸心所的体性是:令人对于染法染品不能防止令它不起,而对于净法净品则不能修而令之增长,且常令心纵逸放荡,这便是放逸心所的体性。其业用为:消极方面,能障碍﹁不放逸﹂的生起;积极方面,能成为增长恶法、减损善法之所依。也就是说,由于懈怠及贪、瞋、痴这四法合在一起的力量,便会令人不能防染、修净;而这四法合在一起作用的整个现象,总名之为放逸或放逸心所,所以并非离于懈怠与贪瞋痴这四法,而别有一个放逸心所之自体可得。

  失念:即忘失正念,或失去正念。成唯识论云: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瑜伽说此是痴分故。痴令念失,故名失念……论复说此染心故。何谓失念?对于所缘的境界,不能明记清清楚楚地记住,以致忘失,这就是失念心所的体性。其业用则为:消极方面,能障碍正念心所之生起。积极方面失念心所是散乱的所依。也就是说:失念之人,其心必定散乱。……瑜伽师地论说失念心所是痴心所的一分,因为痴心所能令正念失去,故称为失念。……瑜伽师地论又说失念是于一切染心的;也就是说,有染心生起的地方,必定有失念心所在。

  散乱:成唯识论云: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有义:散乱,痴一分摄;瑜伽说此痴一分故。……说痴分者, 染心故。……散乱别相,谓即躁扰;令俱生法皆流荡故。……掉举、散乱,二用何别?彼令易解,此令易缘:虽一剎那,解缘无易,而于相续有易义故;染污心时,由掉乱力,常令念念易解易缘。或由念等力所制伏,如系猿猴,有暂时住;故掉与乱,俱染心。何谓散乱?对于所缘的境界,能令心流逸驰荡,不能专注,这就是散乱心所的体性。散乱心所的业用为:消极方面,能障碍正定心所生起;积极方面,能为恶慧生起之所依。也就是说,心散乱的人,多半会发起恶慧。有一家说:散乱是痴心所的一分所摄,因为瑜伽师地论说散乱是痴心所的一分所摄之故。……之所以说散乱是痴心所的一分,是因为散乱是于一切染心的缘故。……散乱的个别之自相,即是躁动扰乱躁者,不安静、动荡也,此躁动扰乱之相,能令与其俱生之心心所法,皆变为奔流逸荡。……问:掉举与散乱二者,其作用有何差别?

  答:掉举能令心改易其知解,令人于一境上生多心;而散乱则是令心改易其所缘之境界而别缘,令人一心多缘。虽然在一剎那的短时间看来,其解与缘都没有改易的迹象,但从念念相续间对照来观察,便可见其解﹂与﹁缘﹂都有所改易;亦即,在染污心生起时,由于散乱与掉举之力,恒常令心于念念中改易其知解即常常对前境有不同的看法,以及改易其所缘之境即常常想东想西,不能专注于一事。有时这掉举或散乱心若被念心所﹂等力量所制伏,则掉举与散乱便会现出暂时止息安住的现象,如同猿猴被绑住,因而躁动范围变小。由此可知,掉举与散乱是于一切染心的。…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三节 第三能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