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頌義貫 第叁章 唯識相 第叁節 第叁能變▪P4

  ..續本文上一頁障礙慚心所的生起;積極方面,會生長出一切惡行。這就是說,對于自身品性及聖法,都不顧忌的人,便會輕蔑拒斥一切賢德與善法,因而不以過惡爲恥,而障礙了慚心所的生起;由于沒有慚心所的約製──沒有羞惡之心──所以一切惡行便會毫無節製地生長起來。

  無愧:慚與愧是一對,慚以對己做錯事,心中自覺不好意思。愧對他人做錯事情,覺得沒臉見人。無慚與無愧也是一樣:無慚之人,作錯事情,自心中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不知羞;無愧之人,作錯事情,面對他人也不會不好意思臉皮很厚。成唯識論雲:雲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謂于世間無所顧者,崇重暴惡,不恥過罪,障愧生長諸惡行故。無愧心所的體性是:毫不顧忌世人的看法、批評、社會的輿論,而崇尚、愛重暴惡之行。其業用爲:消極方面,能障礙愧心所的生起。積極方面,能生起及助長一切惡行。這就是說,對世人的批評及社會的輿論,無所顧忌,而崇仰暴力、過惡之行,不以罪過爲恥的人,便會障礙著他心中愧心所的生起,從而生長一切惡行。

  掉舉:心搖動高舉,亦即興奮、安靜不下來。成唯識論雲:雲何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爲業。有義:掉舉貪一分攝,論唯說此是貪分故;此由憶昔樂事生故。有義:掉舉非唯貪攝,論說掉舉染心故;又掉舉相謂不寂靜,說是煩惱共相攝故,掉舉離此無別相故,雖依一切煩惱假立,而貪位增,說爲貪分……掉舉別相謂即囂動,令俱生法不寂靜故。掉舉心所的體性爲:能令行者之心攀緣諸境界,因而不寂靜。掉舉心所之業用爲:會障礙行舍心所的生起,以及障礙奢摩他障定。有一家學者說:掉舉心所是貪心所功能的一分所攝,因爲大論上只說掉舉是貪的一分大論指瑜伽師地論;再者,因爲這掉舉心所是由于追憶往昔的樂事,心生貪愛,因而生起的。另有一家學者則說:掉舉不只是貪心所所攝,因爲大論上也說掉舉心所是于一切染汙心的一切染汙心中,都必有掉舉心所存在;而且,又因爲掉舉心所的行相,是不寂靜,故說它是爲煩惱的共相所攝的;再者,掉舉若離于煩惱,便沒有掉舉的別相可知,它是煩惱的共相之一。雖然掉舉是依于一切煩惱的共相所假立的,但因在貪位上貪愛的境界中,掉舉的作用更加增盛,才說掉舉是貪心所的一分所攝……掉舉心所的個別之相,即是喧囂擾動,因爲它能令與它俱時生起的心、心所法都不寂靜。

  惛沈:成唯識論雲:雲何惛沈?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能障輕安、毗舍那爲業。有義:惛沈癡一分攝,論唯說此是癡分故;昏昧沈重是癡相故……惛沈別相,謂即懵重,令俱生法無堪任故……此與癡相有差別者,謂癡于境迷闇爲相,正障無癡,而非懵重;惛沈于境懵重爲相,正障輕安,而非迷闇。惛沈心所的體性是:能令心在諸境上,不能堪任修諸善法,如修止、起觀等。惛沈心所的業用爲:能障礙輕安心所的生起,及障毗缽舍那觀行。有一家學者說:惛沈是癡心所的一分所攝,因爲大論中只說惛沈是癡心所功能的一分;再者,昏昧和沈重就是﹁癡心所﹂的行相……惛沈特有之相別相,即是昏懵沈重,因而它能令與惛沈俱生的心心所法,都變得沒有堪任善法的性質︵因心一惛沈,便什麼事都辦不了︶。……惛沈與愚癡相的差別在于:當面對境界時,﹁愚癡﹂能令心迷闇不明爲相,它所障礙的是善心所法中的無癡心所。而惛沈則是在面對境界時,能令心昏懵沈重爲相,它所障礙的則是善心所法中的﹁輕安心所﹂之生起。因此愚癡與惛沈不同。

  不信:在此特指不信叁寶。成唯識論雲:雲何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爲性。能障淨信,惰依爲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叁相翻信應知。然諸染法各有別相,唯此不信,自相渾濁,複能渾濁余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是故說此心穢爲性。由不信故,于實、德、能,不忍、樂、欲,非別有性。若于余事,邪忍、樂、欲,是此因果,非此自性。何謂不信?不信心所的體性:就是對于佛法僧叁寶的真實事理、功德、以及斷惑證真的能力,無法忍可、不能好樂,因此不欲、不求;不信心所能令人的心地變得汙穢,這就是不信心所的體性。不信心所的業用爲:消極方面,能障礙淨信的生起;積極方面,不信心所能成爲怠惰的依托。也就是說:不信叁寶的人,大都在修行上,怠惰不精進。不信心所的叁相──①不信叁寶有實、②不信叁寶有德、③不信叁寶有能──應知這正好是信叁寶有實、有德、有能的相反。一般而言,一切染法中的每一法,通常都各有其別相獨有之相,唯獨這個不信心所,其自相卻渾濁不清;它不但自相渾濁,它還能渾濁其它的心、心所法;正如同極其汙穢之物,不但自身汙穢,還會令他物也受其染汙一樣;因此才說,這不信心所是以心汙穢作爲它的體性。又,對于叁寶的有實、有德、有能,不能忍可、不好樂、且不欲求,這就是不信的體性之顯現,然而這並非說這不忍可、不樂、不欲叁相,是離于不信心所而別有自體性。至若在別的染法上,起了邪忍、邪樂、及邪欲,那則是以不信爲因所得的果,並非不信心所本身的體性。故知,佛弟子常會說:佛法這麼好,爲什麼他不能信?那就是因爲其人無量世來,以不修善,行惡者多,故其心地汙穢,因此就與清淨的佛法不能相應,是故不能起信:心地汙穢之人,通常只會與世間的染法以及外道的邪法相應,故這類人多半信、樂、欲、求凡夫外道之法,而屬于凡夫種性或外道種性;反之,人若心越清淨,則其于佛法的信心便越大、越堅強。又,常聽世人說:這個人這麼聰明,學識又這麼豐富,若來學佛,一定可以學得很好。無奈,世智辯聰,若再加上邪見,及世間種種貪愛執著,令心染汙渾濁,便能障礙信心所的生起,因此即使再聰明,書讀得再多,以心汙穢故,也無法與如來的淨法相應。是故,常見世上不少學問很大、學位很高的人,即使好不容易信了佛,然而其在佛法的修習中,卻成了鈍根之人,此即是宿昔不信業習所産生的法障之故。

  並懈怠:並,並的古字。懈怠,即是怠惰。成唯識論雲:雲何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增染爲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于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何謂懈怠?就是對于修善斷惡的事,疏懶怠惰,這就是懈怠心所的體性。其業用爲消極方面,能障礙精進心所的生起;積極方面,它能增長染法。也就是說,懈怠之人,會增長染汙法。又,若于染汙事上策勵勤勉的人,也是屬于懈怠中人,而非精進,因爲他在染汙事上越努力作,便會越令他退失善法,所以于染法中精進,也是屬于懈怠所攝。

  放逸:放蕩縱逸其心。成唯識論雲:雲何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爲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謂由懈怠及貪、瞋、癡,不能防修染淨品法,總名放逸,非別有體。何謂放逸?放逸心所的體性是:令人對于染法染品不能防止令它不起,而對于淨法淨品則不能修而令之增長,且常令心縱逸放蕩,這便是放逸心所的體性。其業用爲:消極方面,能障礙﹁不放逸﹂的生起;積極方面,能成爲增長惡法、減損善法之所依。也就是說,由于懈怠及貪、瞋、癡這四法合在一起的力量,便會令人不能防染、修淨;而這四法合在一起作用的整個現象,總名之爲放逸或放逸心所,所以並非離于懈怠與貪瞋癡這四法,而別有一個放逸心所之自體可得。

  失念:即忘失正念,或失去正念。成唯識論雲:雲何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謂失念者,心散亂故……瑜伽說此是癡分故。癡令念失,故名失念……論複說此染心故。何謂失念?對于所緣的境界,不能明記清清楚楚地記住,以致忘失,這就是失念心所的體性。其業用則爲:消極方面,能障礙正念心所之生起。積極方面失念心所是散亂的所依。也就是說:失念之人,其心必定散亂。……瑜伽師地論說失念心所是癡心所的一分,因爲癡心所能令正念失去,故稱爲失念。……瑜伽師地論又說失念是于一切染心的;也就是說,有染心生起的地方,必定有失念心所在。

  散亂:成唯識論雲:雲何散亂?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謂散亂者,發惡慧故。有義:散亂,癡一分攝;瑜伽說此癡一分故。……說癡分者, 染心故。……散亂別相,謂即躁擾;令俱生法皆流蕩故。……掉舉、散亂,二用何別?彼令易解,此令易緣:雖一剎那,解緣無易,而于相續有易義故;染汙心時,由掉亂力,常令念念易解易緣。或由念等力所製伏,如系猿猴,有暫時住;故掉與亂,俱染心。何謂散亂?對于所緣的境界,能令心流逸馳蕩,不能專注,這就是散亂心所的體性。散亂心所的業用爲:消極方面,能障礙正定心所生起;積極方面,能爲惡慧生起之所依。也就是說,心散亂的人,多半會發起惡慧。有一家說:散亂是癡心所的一分所攝,因爲瑜伽師地論說散亂是癡心所的一分所攝之故。……之所以說散亂是癡心所的一分,是因爲散亂是于一切染心的緣故。……散亂的個別之自相,即是躁動擾亂躁者,不安靜、動蕩也,此躁動擾亂之相,能令與其俱生之心心所法,皆變爲奔流逸蕩。……問:掉舉與散亂二者,其作用有何差別?

  答:掉舉能令心改易其知解,令人于一境上生多心;而散亂則是令心改易其所緣之境界而別緣,令人一心多緣。雖然在一剎那的短時間看來,其解與緣都沒有改易的迹象,但從念念相續間對照來觀察,便可見其解﹂與﹁緣﹂都有所改易;亦即,在染汙心生起時,由于散亂與掉舉之力,恒常令心于念念中改易其知解即常常對前境有不同的看法,以及改易其所緣之境即常常想東想西,不能專注于一事。有時這掉舉或散亂心若被念心所﹂等力量所製伏,則掉舉與散亂便會現出暫時止息安住的現象,如同猿猴被綁住,因而躁動範圍變小。由此可知,掉舉與散亂是于一切染心的。…

《唯識叁十論頌義貫 第叁章 唯識相 第叁節 第叁能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