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意是欲令我们修习正法,而得出离世间轮回,得正解脱;至于因修行而得到世间法上的福报,则是佛菩萨见我们凡夫业重,没办法将身心、 世界一时放下,因此以大悲愿力成就我们,先一识我们身心内外所求满足,获得安乐,而后令我们安心修行办道。对于佛菩萨的悲愿,应具如是正知正见。接下来讲三乘法及一乘怯。
( a )信「三乘法」欲得「信法」之信心成就,必须要对三乘法都能具足信受,方得名为成就。三乘法就是声闻法、 缘觉法和菩萨法。
第一、要能信受「声闻法」,因为声闻法教我们了知苦谛(乃至知苦、断集
修道、证灭),由于了知苦谛,因而除去对世问法的贪着,而得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之苦。
第二、要能信受「缘觉法」,因为缘觉法令我们了知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
生;如是因、如是果;从无明、行乃至爱、取、有、生老病死,皆有其因果;
了其因果故,不再造恶因,结恶果,更进而修「还灭门」,冰泛善因
得解脱果。声闻
缘觉法合称为「二乘法」,属于小乘,因为他们最终的目的为「自求了脱」,不求广度有情,这是由于二乘人自无量世以来,没有发无上)一阙提之大愿,或虽发大愿,以道心不坚,退而自利,成为二乘。
第三、要能信受『 菩萨法」,菩萨跟一一乘人最大的差别即在于「愿力」与悲心。大菩萨都是乘着大悲本誓愿力再来度众生的;否则他已经到达超脱生死的境界了,根本不用再来这个世间受种种辛苦;然而菩萨因有度生的本愿,所以修行六度四摄之法,乃至修习一切整闷法,以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又,前面说过的世间法,是凡夫之人着于三界,贪着生死;声闻、缘觉正好相反:他们厌离三界,因他们见这世问的五欲六尘(财、色、名、 食、 睡;色、 声、香、 味、 触、法),全都是苦,皆是颠倒法,皆是苦因
苦受、苦报、,所以要出离。菩萨法与凡夫、 二乘法都不一样:凡夫贪着世问,一一乘厌离世问;而菩萨则是不着不离、不取不舍,然超出凡夫、 一一乘之两边(二极端),层次上高得多,所以菩萨道难行。譬如说:你若讨厌某人,干就不理他,或远离他
避开他,就不会受他恼或;话说「眼不见为净」,这还容易做― 这是一一乘所行境界:自求解脱。反之,如果你实在不喜欢某人,但为了要开导他、 利益他,而仍然去跟他接近,相机化他,这就很难为,这必须是修行相当有底子了才行,否则恐怕要被他下水― 这就是菩萨境界。
( b )信「-佛乘」信心充足的人,可以具信二(乘法,然而唯有信根成熟的人,才能信受「一佛乘」,一佛乘为最究竟之法。以最严格的意义来说,所谓「佛法」是指一佛乘之法而言,以一佛乘即是诸「佛」如来所自行之「法」,也就是佛的自证境界,超出一切世出世问,故称「佛法」。叫法华经』 里面说三乘无实,「唯有一乘」因为三乘皆是权教。是故真正求佛法者,就应求一佛乘,求无上佛菩提,于世间法、声闻法、缘觉法,乃至于权教的菩萨法皆不住、不取,以无所住而生其心,名之为正住正法,此即无上甚深之法。
3 .信僧如果信佛、信法之心都得成就,那么信僧通常也就没有问题。僧有两种:一是凡僧,一一是圣僧。「僧」梵音是望界污僧伽,意思是「众」,也就是在佛法中出家修行的和合众,故称僧众。「凡僧」是指在佛法中出家修道,尚未证圣道之人;圣僧是指已证得圣果的出家人。圣僧又有三乘的不同:有声闻乘的圣僧(证声闻四果),及缘觉乘的圣僧(证支佛果),以及大乘菩萨三贤十圣得种种果证者,都叫作圣僧。学佛的人之中,信根较不成熟的,只能信声闻僧或缘觉僧,因为其心量小,故所信者也少;信根成熟、信心广大的行者方能信菁萨僧。就以信菩萨来说,亦有种种差别,有人说「我是拜观世音菩萨的」,于是他只信一尊观世音菩萨;有人专念地藏菩萨,因此变成好像只信一尊地藏菩萨;有人念阿弥陀佛,就好像法界之中只有一尊阿弥陀佛一样。我们应不是只信一尊佛
一尊菩萨就满足了,不能如是狭,应该要能够信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信受佛于经中所说:「十方一切诸佛土,皆有诸佛由无量诸大菩萨海会围」。若能如是深心信解,这样才是所谓的「正信」,才达到完全「正信」的标准。否则若只是信一佛
一僧或信受一、二小法,便非具足地「正信三宝」而只是名义上的正信(亦即「名为正信」,仍当不得其实)。因此可知,信根成就,具足「正信三宝」,多么不容易!最后再摄要言之:所谓「具足正信三宝」,就是要以深心信受一、一世十方一切诸佛;以深心信受三世十方一切大小、显密、权实、、一一乘、五乘一切佛法;以深心信受依止十方三世一切三乘凡圣僧众,从其所教,修习佛道― 这样才是名符其实的「具足正信三宝」
4 .信真如讲完正信三宝,接卜来讲「信真如」。信真如,又称为「信根本」,因为「真如」是一切扶的根本,是十法界的根本,也是佛、法、僧「二宝」的根本。因为佛
法、僧皆从真如中来,皆同以真如为宝,若无真如,则三宝亦不成「宝」。「佛」以自证真如而为宝,「法」以显明
开示如何修证真如而为宝。「僧」以秉佛之教法,自行教他修证真如而为宝― 所以三世诸佛菩萨及一切圣众,皆是以真如而为宝,乃至于三界六道、六凡四圣
十法界、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莫不以真如为宝。真如又称为「本性」、「佛性」或「圆觉之性」。然此真如本性无上甚深,非有极大善根福德,不能得闻
不能得信,更何况修行、证入!
信真如有三种:
a 信自真如h 信他真如C .信真如平等
( a )信『 自真如」先讲第一「信自真如」:这是修习佛法一畏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信自真如」,就没有办法好好如实修行。什么叫「信自真如」?就是信我自己五身心之中,有个真如宝,莫但认为我现在是受苦报身,四大五所成,臭秽无量,怎么会有真如本性呢?那样就是怀疑自己,也就是信心未熟。你如果现在不能信解自己本具真如本性,就应努力依经教所说而修行― 在『 胜经』 一畏,胜夫人乘佛神之力而说:「如果我于如来经教有所疑问的时候,我应作如是思维:这是如来自证境界;我深信如来是一切智人,此非我境界,非我凡夫能知能见的境界;由于非我境界之故,我便不勉强地依我有限的知解去判别如来所说,去妄想分别。」这也就是信受佛「是如语者,是实语者、不妄语者
不诳语者。」再简单一点讲,这就是「信得过佛」,也才是真信佛。佛子应依这样去修行、去体证。如果你说「但我还是不能信,怎么办呢?」那是业障太重。要想消除业障最简便的法门就是:多佛
念佛。拜佛
念佛能消无量劫生死重罪;念一声佛号,佛说能够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什么佛可消业障?因为佛可去我慢、我执
我见,而我慢、我执
我见即是业隙的根本。借着修敬,便可去除粗重的我慢
我执、我见之障。我们罪障无数,所以要多念佛、拜佛。慈舟老法师在『 起信论』 的讲记一袅说:「依经教所说,如果有业障的话,一定要先消业障,才能谈到进一步的修行,也才是如法修行。」至于业障怎么消呢?就是「佛忏悔」,忏是普贤菩萨广大行愿中的两项:普贤的第一人愿就是「敬诸佛」,第四大愿是「忏悔业障」,合起来便是「佛忏悔」。即使是修首楞严法门中的首楞严大定,佛也是说先要忏除罪障,因为修此法门时,若一开始就盘起来修禅定,由于业障重的关系,极易业障现前而坐不下去,或致魔事。经中说,若欲修首楞严大定,首先要在第一个三七日中不眠不地精勤佛拜,忏除罪障;罪障忏除清净后,方容易得身心轻安明净;心得明净,才能够与禅定相应而入甚深三昧。所以忏除业障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有过错而不先「生忏悔心」,不先认过、过,则在修行上不可能顺利成就;譬如,已经长的树,要先将它正,将来才可能长得直又高。消除种种粗重业障之后,「心」清明,方能明鉴自己本具的真如木性,而且我此真如本性与十方诸佛所具有者,其木体完完全全相同,没有丝毫的差异。所以我只要随佛而行,依教起修,终究也能达到与佛无一)的境界。因为我们有此信念,相信自己能作佛,所以才会努力去修行― 如果真的觉得没有什么希望,因为自己业障这么深重,怎么可能成佛?怎么可能达到佛的境界?若对自己这样没信心,就一定不会精进了。这世问的事,若已经摆明了没希望,例如考学明知无望,那你还会努力准备而去应考吗?根本就不会好好准备了!做其它事也是一样。若你认为自己天生注定是个失败者,那你就一定会失败,因为你心裹作是念故。『 楞严经』 说:田二界一切众生皆由想成」。『 大乘起信论』 与『 楞严经』 也都说:要信自真如,深信自己有真如,才可能信「我也毕竟与佛无切众生毕竟成佛」;若具如是信,才能精进修行,修行也才能成就。
( b )信「他真如」于自真如起信之后,便可进修「他真如」之信。此中义为:信我自身中有真如本性之后,亦信他人有真如本性。并非「唯我得天独厚,最为幸运,故有真如,其它众生则否。」须信其它众生亦有真如;不但信人道众生有真如,亦信六道一切众生皆有真如本性,小至、,大至牛、马!虎,亦皆有之。因为信自身有真如,所以才能由信解而起修,勉精进,从而亲证此真如之性。相同的,唯因信其它众生亦有真如,故信其它众生亦能于佛法得成就,所以才能发心努力教化众生― 佛菩萨亦然:因为看到我们六道众生毕竟与佛无一一,亦皆一一各有本具佛性,皆是「可造之才」,因此才累劫不辞劳苦,千方百计地以化度。由此可知:一个人不管他多么愚痴,也不管他多么劣,亦不管他业障多么重,他终究都有成佛之望― 只因他心中有个「宝」(真如宝),只可惜他怀宝而不自知而已。因为这个「宝」从无始以来,就一直被业障所好比原本是光洁的子,由于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因而看不到那子本有的明亮,乃至错认子本皆如是,而不知道埋藏在灰尘底下本是一面明亮之。众生无明,无法自知本具真如,故须诸佛菩萨慈悲,开示我等「心本明」之极理,并教授除去垢之方,我等依法奉行,乃得露出此自心本明。此「本明」即是真如,亦称「本觉」。本觉之本明全显之时,即是所谓「全体起用」之时,无量功德及神通妙用即于中显发。
( c )信『 真如平等」
我们因为信「自真如」故,所以能于自修上精进;由于信「他真如」故,能够精进化他。除信「自真如」与「他真如」外,更须进一步「信真如平等」,亦即是深信一切真如之性究竟平等,无有高下,而了达「心、佛、众生」三平等之极理。因为信一切真如平等,故种种妄想分别之心皆一时顿息。因为妄想分别心息,因此再无久修与初习之别,即如司圆觉经』 所说:「不重久习、不轻初学。」种种分别之心自然不起;深信佛所证境:十方法界一切众生与诸如来皆如如平等。故『 金刚经』 说:「如来者,诸法如义」。义为:「如来」即是证到「一切诸法皆是如」的意思,「如」是平等
不动之义。随顺佛教,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平等;因为平等,故以平等心修学一切法;证法之后,亦以平等心度化切有情。我们如今虽尚未证法,但以无始善根力故,以平等心受持一切法,以平等心教他一切法,契合一切平等之真如法界,如是即达司华严经』 所说的「入法界」。「入法界」者,「契入法界之性也」。而「法界之性」为何?法界之性无他,唯「一真如之性」而已,故称「一真法界」以上所说的是「四信心」:信佛、信法、信僧
信真如。四信心成就以后,才是名实相符的「正信」佛弟子。我们常常问别人是否是「正信佛教徒」,这名词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有别于「佛道不分」、「儒佛不分」或「一、一教一统」「五教齐修」等等「非正信」之佛弟子。但是严格说来,必须是「四信心」具足,才堪称为真正的「正信」。四信心具足后,修学佛法将可速达甚深无量境界。然而须知要达到四信具足,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虽然依菩萨修证的阶位而言,四信具足只是「初信满心」,但凡事闲头难;经云:「发心毕竟两无二,如是二心先心难。」因此,「初信满心」虽然只是笠口萨道初心成就,但对凡夫来讲,也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因为初信满心就已正式人于「岔首萨正位」且可上二信位,这时就是正式的)首萨行者,是真)首萨。虽然如此,修行人并不作是念:「我是菩萨」;因为菩萨不着我、不取人、不取法
不说「我入菩萨正位」,但是自心中了了分明,这叫做正修菩萨道。今天讲到这一袅为止。最后,回向愿大家及十方一切众生,皆速能于如来无上法中,得正法乐住。
【 后记:这讲词,是笔者出家前,在达拉斯了三年关后,于士顿佛光寺所讲,兹录于此,与十方大众广结法绿。】
一九八七年讲于德州「佛光寺」- ― 一九九年定于州「大慧精舍」- ― 二年八月一日北美化二
总定于密西根「遍照寺」
《菩提根本、福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