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意是欲令我們修習正法,而得出離世間輪回,得正解脫;至于因修行而得到世間法上的福報,則是佛菩薩見我們凡夫業重,沒辦法將身心、 世界一時放下,因此以大悲願力成就我們,先一識我們身心內外所求滿足,獲得安樂,而後令我們安心修行辦道。對于佛菩薩的悲願,應具如是正知正見。接下來講叁乘法及一乘怯。
( a )信「叁乘法」欲得「信法」之信心成就,必須要對叁乘法都能具足信受,方得名爲成就。叁乘法就是聲聞法、 緣覺法和菩薩法。
第一、要能信受「聲聞法」,因爲聲聞法教我們了知苦谛(乃至知苦、斷集
修道、證滅),由于了知苦谛,因而除去對世問法的貪著,而得出離叁界生死輪回之苦。
第二、要能信受「緣覺法」,因爲緣覺法令我們了知一切皆是因緣和合而
生;如是因、如是果;從無明、行乃至愛、取、有、生老病死,皆有其因果;
了其因果故,不再造惡因,結惡果,更進而修「還滅門」,冰泛善因
得解脫果。聲聞
緣覺法合稱爲「二乘法」,屬于小乘,因爲他們最終的目的爲「自求了脫」,不求廣度有情,這是由于二乘人自無量世以來,沒有發無上)一阙提之大願,或雖發大願,以道心不堅,退而自利,成爲二乘。
第叁、要能信受『 菩薩法」,菩薩跟一一乘人最大的差別即在于「願力」與悲心。大菩薩都是乘著大悲本誓願力再來度衆生的;否則他已經到達超脫生死的境界了,根本不用再來這個世間受種種辛苦;然而菩薩因有度生的本願,所以修行六度四攝之法,乃至修習一切整悶法,以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又,前面說過的世間法,是凡夫之人著于叁界,貪著生死;聲聞、緣覺正好相反:他們厭離叁界,因他們見這世問的五欲六塵(財、色、名、 食、 睡;色、 聲、香、 味、 觸、法),全都是苦,皆是顛倒法,皆是苦因
苦受、苦報、,所以要出離。菩薩法與凡夫、 二乘法都不一樣:凡夫貪著世問,一一乘厭離世問;而菩薩則是不著不離、不取不舍,然超出凡夫、 一一乘之兩邊(二極端),層次上高得多,所以菩薩道難行。譬如說:你若討厭某人,幹就不理他,或遠離他
避開他,就不會受他惱或;話說「眼不見爲淨」,這還容易做― 這是一一乘所行境界:自求解脫。反之,如果你實在不喜歡某人,但爲了要開導他、 利益他,而仍然去跟他接近,相機化他,這就很難爲,這必須是修行相當有底子了才行,否則恐怕要被他下水― 這就是菩薩境界。
( b )信「-佛乘」信心充足的人,可以具信二(乘法,然而唯有信根成熟的人,才能信受「一佛乘」,一佛乘爲最究竟之法。以最嚴格的意義來說,所謂「佛法」是指一佛乘之法而言,以一佛乘即是諸「佛」如來所自行之「法」,也就是佛的自證境界,超出一切世出世問,故稱「佛法」。叫法華經』 裏面說叁乘無實,「唯有一乘」因爲叁乘皆是權教。是故真正求佛法者,就應求一佛乘,求無上佛菩提,于世間法、聲聞法、緣覺法,乃至于權教的菩薩法皆不住、不取,以無所住而生其心,名之爲正住正法,此即無上甚深之法。
3 .信僧如果信佛、信法之心都得成就,那麼信僧通常也就沒有問題。僧有兩種:一是凡僧,一一是聖僧。「僧」梵音是望界汙僧伽,意思是「衆」,也就是在佛法中出家修行的和合衆,故稱僧衆。「凡僧」是指在佛法中出家修道,尚未證聖道之人;聖僧是指已證得聖果的出家人。聖僧又有叁乘的不同:有聲聞乘的聖僧(證聲聞四果),及緣覺乘的聖僧(證支佛果),以及大乘菩薩叁賢十聖得種種果證者,都叫作聖僧。學佛的人之中,信根較不成熟的,只能信聲聞僧或緣覺僧,因爲其心量小,故所信者也少;信根成熟、信心廣大的行者方能信菁薩僧。就以信菩薩來說,亦有種種差別,有人說「我是拜觀世音菩薩的」,于是他只信一尊觀世音菩薩;有人專念地藏菩薩,因此變成好像只信一尊地藏菩薩;有人念阿彌陀佛,就好像法界之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一樣。我們應不是只信一尊佛
一尊菩薩就滿足了,不能如是狹,應該要能夠信受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信受佛于經中所說:「十方一切諸佛土,皆有諸佛由無量諸大菩薩海會圍」。若能如是深心信解,這樣才是所謂的「正信」,才達到完全「正信」的標准。否則若只是信一佛
一僧或信受一、二小法,便非具足地「正信叁寶」而只是名義上的正信(亦即「名爲正信」,仍當不得其實)。因此可知,信根成就,具足「正信叁寶」,多麼不容易!最後再攝要言之:所謂「具足正信叁寶」,就是要以深心信受一、一世十方一切諸佛;以深心信受叁世十方一切大小、顯密、權實、、一一乘、五乘一切佛法;以深心信受依止十方叁世一切叁乘凡聖僧衆,從其所教,修習佛道― 這樣才是名符其實的「具足正信叁寶」
4 .信真如講完正信叁寶,接蔔來講「信真如」。信真如,又稱爲「信根本」,因爲「真如」是一切扶的根本,是十法界的根本,也是佛、法、僧「二寶」的根本。因爲佛
法、僧皆從真如中來,皆同以真如爲寶,若無真如,則叁寶亦不成「寶」。「佛」以自證真如而爲寶,「法」以顯明
開示如何修證真如而爲寶。「僧」以秉佛之教法,自行教他修證真如而爲寶― 所以叁世諸佛菩薩及一切聖衆,皆是以真如而爲寶,乃至于叁界六道、六凡四聖
十法界、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莫不以真如爲寶。真如又稱爲「本性」、「佛性」或「圓覺之性」。然此真如本性無上甚深,非有極大善根福德,不能得聞
不能得信,更何況修行、證入!
信真如有叁種:
a 信自真如h 信他真如C .信真如平等
( a )信『 自真如」先講第一「信自真如」:這是修習佛法一畏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信自真如」,就沒有辦法好好如實修行。什麼叫「信自真如」?就是信我自己五身心之中,有個真如寶,莫但認爲我現在是受苦報身,四大五所成,臭穢無量,怎麼會有真如本性呢?那樣就是懷疑自己,也就是信心未熟。你如果現在不能信解自己本具真如本性,就應努力依經教所說而修行― 在『 勝經』 一畏,勝夫人乘佛神之力而說:「如果我于如來經教有所疑問的時候,我應作如是思維:這是如來自證境界;我深信如來是一切智人,此非我境界,非我凡夫能知能見的境界;由于非我境界之故,我便不勉強地依我有限的知解去判別如來所說,去妄想分別。」這也就是信受佛「是如語者,是實語者、不妄語者
不诳語者。」再簡單一點講,這就是「信得過佛」,也才是真信佛。佛子應依這樣去修行、去體證。如果你說「但我還是不能信,怎麼辦呢?」那是業障太重。要想消除業障最簡便的法門就是:多佛
念佛。拜佛
念佛能消無量劫生死重罪;念一聲佛號,佛說能夠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爲什麼佛可消業障?因爲佛可去我慢、我執
我見,而我慢、我執
我見即是業隙的根本。借著修敬,便可去除粗重的我慢
我執、我見之障。我們罪障無數,所以要多念佛、拜佛。慈舟老法師在『 起信論』 的講記一袅說:「依經教所說,如果有業障的話,一定要先消業障,才能談到進一步的修行,也才是如法修行。」至于業障怎麼消呢?就是「佛忏悔」,忏是普賢菩薩廣大行願中的兩項:普賢的第一人願就是「敬諸佛」,第四大願是「忏悔業障」,合起來便是「佛忏悔」。即使是修首楞嚴法門中的首楞嚴大定,佛也是說先要忏除罪障,因爲修此法門時,若一開始就盤起來修禅定,由于業障重的關系,極易業障現前而坐不下去,或致魔事。經中說,若欲修首楞嚴大定,首先要在第一個叁七日中不眠不地精勤佛拜,忏除罪障;罪障忏除清淨後,方容易得身心輕安明淨;心得明淨,才能夠與禅定相應而入甚深叁昧。所以忏除業障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有過錯而不先「生忏悔心」,不先認過、過,則在修行上不可能順利成就;譬如,已經長的樹,要先將它正,將來才可能長得直又高。消除種種粗重業障之後,「心」清明,方能明鑒自己本具的真如木性,而且我此真如本性與十方諸佛所具有者,其木體完完全全相同,沒有絲毫的差異。所以我只要隨佛而行,依教起修,終究也能達到與佛無一)的境界。因爲我們有此信念,相信自己能作佛,所以才會努力去修行― 如果真的覺得沒有什麼希望,因爲自己業障這麼深重,怎麼可能成佛?怎麼可能達到佛的境界?若對自己這樣沒信心,就一定不會精進了。這世問的事,若已經擺明了沒希望,例如考學明知無望,那你還會努力准備而去應考嗎?根本就不會好好准備了!做其它事也是一樣。若你認爲自己天生注定是個失敗者,那你就一定會失敗,因爲你心裹作是念故。『 楞嚴經』 說:田二界一切衆生皆由想成」。『 大乘起信論』 與『 楞嚴經』 也都說:要信自真如,深信自己有真如,才可能信「我也畢竟與佛無切衆生畢竟成佛」;若具如是信,才能精進修行,修行也才能成就。
( b )信「他真如」于自真如起信之後,便可進修「他真如」之信。此中義爲:信我自身中有真如本性之後,亦信他人有真如本性。並非「唯我得天獨厚,最爲幸運,故有真如,其它衆生則否。」須信其它衆生亦有真如;不但信人道衆生有真如,亦信六道一切衆生皆有真如本性,小至、,大至牛、馬!虎,亦皆有之。因爲信自身有真如,所以才能由信解而起修,勉精進,從而親證此真如之性。相同的,唯因信其它衆生亦有真如,故信其它衆生亦能于佛法得成就,所以才能發心努力教化衆生― 佛菩薩亦然:因爲看到我們六道衆生畢竟與佛無一一,亦皆一一各有本具佛性,皆是「可造之才」,因此才累劫不辭勞苦,千方百計地以化度。由此可知:一個人不管他多麼愚癡,也不管他多麼劣,亦不管他業障多麼重,他終究都有成佛之望― 只因他心中有個「寶」(真如寶),只可惜他懷寶而不自知而已。因爲這個「寶」從無始以來,就一直被業障所好比原本是光潔的子,由于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因而看不到那子本有的明亮,乃至錯認子本皆如是,而不知道埋藏在灰塵底下本是一面明亮之。衆生無明,無法自知本具真如,故須諸佛菩薩慈悲,開示我等「心本明」之極理,並教授除去垢之方,我等依法奉行,乃得露出此自心本明。此「本明」即是真如,亦稱「本覺」。本覺之本明全顯之時,即是所謂「全體起用」之時,無量功德及神通妙用即于中顯發。
( c )信『 真如平等」
我們因爲信「自真如」故,所以能于自修上精進;由于信「他真如」故,能夠精進化他。除信「自真如」與「他真如」外,更須進一步「信真如平等」,亦即是深信一切真如之性究竟平等,無有高下,而了達「心、佛、衆生」叁平等之極理。因爲信一切真如平等,故種種妄想分別之心皆一時頓息。因爲妄想分別心息,因此再無久修與初習之別,即如司圓覺經』 所說:「不重久習、不輕初學。」種種分別之心自然不起;深信佛所證境:十方法界一切衆生與諸如來皆如如平等。故『 金剛經』 說:「如來者,諸法如義」。義爲:「如來」即是證到「一切諸法皆是如」的意思,「如」是平等
不動之義。隨順佛教,深信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是平等;因爲平等,故以平等心修學一切法;證法之後,亦以平等心度化切有情。我們如今雖尚未證法,但以無始善根力故,以平等心受持一切法,以平等心教他一切法,契合一切平等之真如法界,如是即達司華嚴經』 所說的「入法界」。「入法界」者,「契入法界之性也」。而「法界之性」爲何?法界之性無他,唯「一真如之性」而已,故稱「一真法界」以上所說的是「四信心」:信佛、信法、信僧
信真如。四信心成就以後,才是名實相符的「正信」佛弟子。我們常常問別人是否是「正信佛教徒」,這名詞的設立,主要是爲了有別于「佛道不分」、「儒佛不分」或「一、一教一統」「五教齊修」等等「非正信」之佛弟子。但是嚴格說來,必須是「四信心」具足,才堪稱爲真正的「正信」。四信心具足後,修學佛法將可速達甚深無量境界。然而須知要達到四信具足,是相當不容易的事,雖然依菩薩修證的階位而言,四信具足只是「初信滿心」,但凡事閑頭難;經雲:「發心畢竟兩無二,如是二心先心難。」因此,「初信滿心」雖然只是笠口薩道初心成就,但對凡夫來講,也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了。因爲初信滿心就已正式人于「岔首薩正位」且可上二信位,這時就是正式的)首薩行者,是真)首薩。雖然如此,修行人並不作是念:「我是菩薩」;因爲菩薩不著我、不取人、不取法
不說「我入菩薩正位」,但是自心中了了分明,這叫做正修菩薩道。今天講到這一袅爲止。最後,回向願大家及十方一切衆生,皆速能于如來無上法中,得正法樂住。
【 後記:這講詞,是筆者出家前,在達拉斯了叁年關後,于士頓佛光寺所講,茲錄于此,與十方大衆廣結法綠。】
一九八七年講于德州「佛光寺」- ― 一九九年定于州「大慧精舍」- ― 二年八月一日北美化二
總定于密西根「遍照寺」
《菩提根本、福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