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觀法師-因明入正理論義貫
因明入正理論義貫
目 次
相宗系列
總序 ― 何謂唯識學
因明入正理論原文
佛教邏輯學因明人正理論義貫
A 、緒言:
l · 以因明破外道實例 ― 「你信上帝嗎?」
2 · 邏輯學概說
a · 西洋邏輯簡介
b · 中國邏輯簡介
c · 佛教邏輯簡介
甲·釋論題、論主、譯者 .
乙。釋論文….
工·八門二益
Ⅱ。真能立門—真叁一支
1:宗支
2.因支
3·喻支
4·結語——陳述叁支之形式
Ⅲ.似能立門
1。似宗:
A.似宗九過
似宗一:現量相違
似宗二:比量相連
似宗叁:自教相違
似宗四:世間相違
似宗五:自語相違
似宗六:能別不極成
似宗七:所別不極成
似宗八:俱不極成
似宗九:相符極成
B.總結九過
2.似因
A · 四種不成之似因
似因1:兩俱不成
似因2:隨一不成
似因3:猶豫不成
似因4:所依不成
B.六種不定之似因
似因1:共不定(兩造共享而成不定之因)
似因2:不共不定(兩造皆不共而成不定之因)
似因3:于同品喻中一分轉而于異品喻中徧轉之不定因
似因4:于異品喻中一分轉而于同品喻中徧轉之不定因
似因5:于俱品喻中皆一分轉之不定因
似因6:相違決定之不定因
C.四種相連之似因
似因1:與法自相相連之似因
似因2:與法差別相相連之似因
似因3:與有法自相相連之似因
似因4:與有法差別相相連之似因
3、似同喻
似同喻一:能立法不成之似同喻
似同喻二:所立法不成之似同喻
似同喻叁:俱不成之似同喻
似同喻四:無合之似同喻
似同喻五:倒合之似同喻
4、似異喻
似異喻一:所立不遣之似異喻
似異喻二:能立不遣之似異喻
似異喻叁:俱不遣之似異喻
似異喻四:不離之似異喻
似異喻五:倒離之似異喻
4 · 結語
· 自悟之二量門
A · 真二量門
( l )真現量
(2 )真比量
B.似二量門
1、似現量
2、似比量
V.真能破門
Ⅵ.似能破門
Ⅶ。總結之偈頌
C、附錄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一、相宗的根本經典與傳承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稱瑜伽宗,或唯識宗),也必須稍微了解一下中觀學派;因爲正如唐代義淨叁藏在其所著南海寄歸內法傳中所言:「所雲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二大法脈或學派,一是中觀學派,二是瑜伽學派。中觀學派是尊龍樹菩薩爲始祖,以其中觀論及十二門論爲根本論典,其後傳至提婆菩薩,著有百論,即與龍樹之二論合稱叁一論」目、婆薮、佛護、青辨等。在中國之弘傳者則爲鸠摩羅什,至唐·吉藏大師而集其大成,因而開創叁論宗。此處所說的中觀學派是狹義的中觀派;此派雖名「中觀」,實是以空觀(第一義空、一切法空)而涵攝空、假、中叁觀,故名「中觀」,又稱「空宗」。其根本經典爲般若諸經與叁論。
廣義的中觀學或空宗,則包括天臺宗、華嚴宗、禅宗等,因爲這些宗派都以中觀學派的創始者及其經典爲立宗之主要根據,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與律宗外,其余諸宗基本上都屬性宗(空宗)所攝,以其相對于「相宗」,且研習法之本性,故又稱爲「性宗」。
至于法相宗(或瑜伽宗)最主要的經典則爲「一經一論」:解深密經與瑜伽師地論。其根本經典,根據成唯識論遊記,則爲六經十一論:
A、六經—解深密經、華嚴經、密嚴經(又名厚嚴經)、楞伽經、如來出現功德經、大乘阿昆達磨經
B、十一論—l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生大乘阿昆達磨集論久攝大乘論(以上無著菩薩造)、辨中邊論(本頌彌勒菩薩說,世親造釋論)、分別瑜伽論(本頌亦彌勒菩薩說,世親造釋論、此論未傳譯)、唯識二十論(世親造)、十地經論(世親造,系解釋華嚴經十地品者)、集量論(陳那菩薩造、義淨譯、已亡夫,系因明學之論典、發揮現比二量、及識之叁分說)、觀所緣緣論(陳那造)。
由此可知,瑜伽宗的根本經典,其中之六經皆是佛說;其十一論,則爲菩薩說或造,包括彌勒、無著、世親、陳那等。至于瑜伽宗的傳承,除了釋尊與彌勒菩薩外,主要是無著與世親二菩薩等。無著菩薩系在佛滅後九百年頃,誕生于北印度犍陀羅國,出家後證入初地,憑神通力上升兜率陀天,親聆彌勒菩薩說法,悟得緣生無性的大乘空義,受請彌勒菩薩于中夜降種于其中印度阿腧陀國之禅堂,爲說五論(即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頌、大乘莊嚴經論頌、辨中邊論頌、王法正理論)。無著菩薩又秉承彌勒菩薩所說之旨,造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昆達磨集論、攝大乘論等。世親系無著之弟,起初修學小乘,後受無著所化,歸依大乘,並承無著之教,大弘大乘教法,名爲百論之主,著有: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頌等。尤其是唯識叁十頌,對中土更有莫大影響,因爲世親造頌後,有十大論師(護法、德慧、安慧、親勝、難陀、淨月、火辨、勝友、最勝子、智月)先後造釋論以解釋頌文,于是瑜伽宗風遂披靡全印。唐代玄奘法師入印求法,即師事護法之門人戒賢,具得其師承。返唐之後,翻傳本宗經論,弘宣法相唯識之旨。並雜揉十大論師解釋唯識叁十頌之論文,而成「成唯識論」,因而成立法相宗。因此中土的法相宗,簡言之,即是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爲、無爲之諸法.而修證一切唯識之旨的教法。
繼承玄奘大師唯識之教者頗衆,其著名者爲:窺基、種防、嘉尚、普光、種泰、法寶、玄應、玄範、辨機、彥驚、圓測等。窺基爲紹承玄奘之嫡統,住長安大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故法相宗亦時稱慈恩宗。新羅(古韓國名)僧太賢從圓測之弟子道證學法,著有唯識論古迹,世稱爲「海東瑜伽之祖」。
以上爲狹義的法相宗之根本經典與傳承。至于廣義的「法相」,則泛指大乘唯識宗、小乘俱舍宗、及六足論、發智論、大昆婆娑論等。茲將以上所說,簡單表解如下:
最後,從瑜伽宗的根本經典之六經來看,除了最後二經中土未譯外,其余四經(解深密經、華嚴經、密嚴經、楞伽經),皆是所謂「性相圓融」,亦即,有性有相,並非純是法相之學。更有進者,這四部經同時也是性宗的根本經典;尤其是楞伽經,更是禅宗達摩祖師傅以印心的(直到六祖改成金剛經)。可見,即使在禅宗的正法眼藏用以印心的,在六祖以前,本是性相圓融、性相不分的。不但性相不分,而且也是顯密不分的:因爲華嚴、密嚴、解深密,乃至楞伽也是顯密二教所共尊的。然而其後,以衆生根器轉鈍,不堪受持全體大法,因此分門修學,各擅其長。然而依法之本源與發展來看,此系不得已之事,並非法本有分派,而實系人根轉淺所致:並非法有二種、叁種或多種;種種法敦實系如來法身之一體;衆生不堪全體大法,故別受其部分之法。然其要者,若欲求無上菩提,切莫以自所修學之一部分法,或性或相、或顯或密,執摸象之解而言:「這就是如來法的全部!」因而得少爲足,甚或是自非他、種種妄想分別,乃至互相攻讦、诤鬥,如是即是迷人,枉受辛勤,不入正理。
二、「相宗系列」撰注緣起
佛法之修行之四大門即:信、解、行、證。故若信而不解、解而不行,即無由斷證。更何況不信、不解、不行,甚或雖飽覽佛經,卻于如來正法,不能起正信、正解,乃至種種曲解、邪解、謬解;如是不但自不能起正修行,更會誤導他人。
佛法之顯教大致分爲性宗與相宗二大部,而相宗即是唯識學、或法相學,或二者合稱爲「法相唯識」。然而「法相」與「唯識」是不一樣的:如前所說,所有的瑜伽部,乃至小乘的大毗婆娑論、六足論,及介于大小乘之間的俱舍論,都可以說是屬于廣義的「法相」之學,故法相學含義較廣,它可以包括一切大小乘的法相之學。至于「唯識」,則是大乘的不共法,小乘法沒有。因爲唯識學所研析的衆多「名相」,也是屬于法相所攝,故亦通稱大乘唯識學爲「法相宗」,而「法相宗」一詞便俨然成爲唯識宗的代名詞。實則,據理而言,「唯識」得成一宗之名,因爲「唯識」一詞之中,即有自宗的主張。但「法相」一詞,則毫無特色、主張,且爲多宗所共享,故實不適合成爲一宗之名。然以曆代以來皆如是相傳,故亦姑且隨順「傳統」,亦時隨而稱之爲「法相宗」或「相宗」;但讀者諸君須知「法相」與「唯識」之別。
顯教中的性宗,則是大略概括了一切顯教中涉及「法性」,或以參研「法性」或「本性」爲主之宗派,舉凡禅宗、中觀、叁論、般若、乃至華嚴、天臺等學,都可以說是研修「性宗」之學。在中國曆代,性宗之學可以說是「獨占」了整個「佛教市場」:至于「相宗」,則只有在唐初,于玄奘大師及其弟子窺基法師、普光(大乘光)法師等之弘傳,昌盛一時,唐後即趨式微,乏人問津;及至明末,方有蒲益大師、憨山大師、明昱法師等之研求提倡,才稍稍振興;其後卻又告式微。至于民初,又有一些佛學家,主要以白衣爲首,大力倡導法相唯識學,于是唯識學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興趣。然這些唯識學者,他們研究唯識學的最初發心,是有鑒于禅宗在中國高度發展,而禅宗之末流,則流于空疏、不精確、不切確、乃至不切實際之口頭禅,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確之唯識學,以糾正禅宗末流之弊。這等發心原無可厚非,然而卻矯枉過正,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見禅宗正法…
《因明入正理論義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