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入正理論義貫▪P18

  ..續本文上一頁以說虛空是常性故,無質礙故」:「以」,因爲。因爲彼外道說虛空之性是常住,且無質礙。因此虛空之喻與此宗之宗因二支正同,故不能反顯其性,所以有「俱不遣」之過。

   所言「俱不」能反「遣」之異喻「者」,例如無虛空論者「對彼有」虛空「論」者立量「說:」聲是常(宗),以無質礙故(因),異喻「如虛空。由」于「彼虛空」之喻並「不」能反「遣」(反顯)聲是「常住」之宗(因爲虛空與聲皆常)—亦不能反顯因支之「無質礙性。以」彼外道「說虛空是常性故」,且「無質礙故」,因此此虛空喻,其性與宗支及因支並不相異,故有俱不遺之過,而不能成爲異喻,以反證宗與因。

  似異喻四:不離之似異喻

  論

  不離者,謂說:「如瓶,見無常性、有質礙性。」

   注釋

   「不離」:「離」,不相屬著;「離」與「遣」之意相近。「不離」,即不能離遺。這個異喻之過,與似同喻的第四「無合」之過類似;于此異喻中,因爲「無常性」與「有質礙性」在此亦是平行並列,故離遣之旨不顯著,所以對宗與因之邏輯性,無法配合,以盡其反遣之功能。

   「如瓶」:如立量雲:「聲是常(宗)瓶是無常,且有質礙,故得爲異喻。:以其無質礙故(因),異喻如瓶。」以

   「見無常性,有質礙性」:吾人皆得見瓶是無常性,且有質礙。若要某喻成爲一個立論的「異喻」 ,除了其性必須與宗因之性相異外,並且于陳述此喻作爲法合時,還須表現出其兩種性質的邏輯關連性,也就是此喻所含之宗因二性(無常性與有質礙性) ,尚須顯出彼此有一個「充分必要性」 ,因此才能「反證」出宗與因之間,也是有這樣的「充分必要性」(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 。然而現在論者在陳遊此喻之二性(無常性與有質礙性)時,只是將此二性並列(與前面似同喻的「無合」的情形一樣),因此並不能表示出「有質礙者必是無常」,用以反顯宗因之「無質礙者必有常」。若要補救,則必須改作:「聲是常(宗);以無質礙故(因);異喻如瓶, (以)諸無常者(吾人皆)見彼(有)質礙,猶如瓶等。」

  義貫

   所言「不」能「離」遺之異喻「者,謂」如立量「說」:聲是常(宗);以無質礙故(因),異喻「如瓶」,吾人皆「見」瓶爲「無常性」,且「有質礙性」故。(然此喻中並未表顯有質礙者必是無常,故無法反顯無質礙者必是常之宗因) ,故此喻離遺之旨不顯,而有不離之過,因而成似異喻

  似異喻五:倒離之似異喻

  論

  倒離者,謂如說言:「諸質礙者皆是無常。」

  注釋

   「倒離」:舉同喻時須用「合」,舉異喻時須用「離」。同喻的「合」的表示法,必須是「先因後宗」;而異喻的「離」之表示法則反過來,必須「先宗後因」 。若異喻的「離」是先因後宗,則成「倒離」。

   「諸無礙者,皆是無常」:如立量雲:「聲是常(宗);以無質礙故(因);異喻(舉反證)如瓶,諸質礙者皆是無常。」這便是「倒離」之喻,正確者即應顯示「離」而言:「異喻如瓶,諸無常者,見彼質礙。」所言「倒離」之異喻「者,謂如說言:」聲是常(宗):以無質礙故(因):異喻如瓶,「諸」有「質礙者皆是無常。」如是便有倒離之過。(應于喻中作「離」言:異喻如瓶,諸無常者見彼皆有質礙,如瓶等:如是作「離」之陳遊,則無「倒

  4.結語

  論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注釋

   「如是等似宗因喻」:「如是等」,這些。「似宗因喻」,相似之宗、因、喻。 …一非正能立」:1iil[I」,即說。「正」,真。我們便說它們不是真正能立的宗、因、喻,因爲這些似宗、似因、似喻,只有形似于宗、因、喻,但並不能真正起宗、因、喻的作用。

   義貫

   「如是等」相「似」之「宗、因、喻」,吾人即叁曰」其爲「非」真「正能立」之宗因喻,以但形似于宗、因、喻故。

  Ⅳ,自悟之二量門

  A.真二量門

  論

  複次,爲白開悟,當知惟有現比二量。

  義貫

  「複次,爲」了令「自」己獲得「開悟」之益,「當知惟有現、比二量。」(亦即,唯有透過現比二量,才能得到自悟之益,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1、真現量國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于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注釋

  「現量」:「現」,顯現,或現前。「量」,可以度量而楷定(勘定)其模式者。「現量」,真界法師雲:「即以現智照現量,(只)于自相處轉(不攀緣取著他相、他處),決定無謬,親得法體」,稱爲現量。

   「無分別」:即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即是「離分別」雲:「然離分別略有四類:

   一、五識身(前五識),

   二、五俱意(與前五識俱起之意識),。窺基大師引因明正理門論

   叁、諸自證(一切心王心所之自證分緣于其見分),

   四、修定者(修定者于定中之離教分別,亦即,定中獨頭緣禅定境)這四種都稱爲無分別,又稱「四類心」。又,所謂「分別」有叁種:

   一、自性分別

   二、隨念分別

   叁、計度分別

  依蒲益大師言,則如果只有「自性分別」,而沒有「隨念分別」及「計度分別」,便稱作「現量」 。(隨念即是「妄想」。)這無分別智,即如圓覺經雲:「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愛憎」 ,這便是無分別的現量:「曉了前境」,即是「自性分別」(或了別),也就是「正智」。「得無愛憎」即是無「隨念、計度分「眼光」即眼根,眼根或前五識的了別,是當下現前了別,不雜感情,亦不雜價值判斷,也不攀緣其它之法或境,因此是現量。雖然現量無分別中最究竟的一種——亦即以根本智證真如理——這是聖人所得,然而此「現量無分別智」卻在一切衆生的五根識中亦皆有之:一切薄地凡夫,乃至毛道異生,即使再怎麼顛倒昏迷,也都本具此現量正智,只是日用而不自覺知而已。這是習因明法相所帶給我們最重要的訊息之一:現量無分別正智,凡聖共具,只是覺與不覺而已。

  「若有正智」:「正智」,即表明不是依于邪教之「邪智」,亦不是依于自心妄現之「迷亂智」,例如楞嚴經所言:以患翳目,而見有五色毛輪,或見第二月等。雜集論雲:「現量者,自正明了無迷亂義。」這裏所說的「正智」,也就是雜集論所說的「無迷亂」。 「無迷亂」者,不迷不亂也,如離于旋火輪等之妄見(只有一火炬,並無「火輪」:火炬實有,其輪非實,緣合妄生;若認輪實有,即是迷亂。火輪如是,十八界亦如是。)

   「于色等義」:「色等」,即色、聲、香、味、觸五境。 「義」,即境。唯識學中爲何將「境」稱爲「義」?因爲「義」有義理、意義之意,而此五境,不是迷亂心所「亂緣亂取」的塵境,而是正智所緣之境,故是合于義理之境;爲了有別于「迷亂心所取之塵境」 ,故稱之爲「義」 ,或「義境」 。

   「離名種等所有分別」:「名」,名言。「種」,種類。因明正理門論雲:「遠離一切種類名言,假立無異諸門分別。」種類,即分類,此有二種,世間的種類及外道的種類。世間的種類,如生物、物理、化學、哲學等,將一切事物,分門別類,各賦與其名。外道的種類如勝論師所立的叁八句義」 ,大有、同異、和合等。以及數論師所立的叁一德」等,或如儒道的兩儀、四象、八卦、陰陽、五行等。如人一眼望見路邊有花,眼根照了,即知是花,這是第一念,更無其它分別或聯想(攀緣、妄想、計度) 。于第二剎那,便作是念:「這是什麼花?」這便是「名言種類分別」 ,也就是「依他起性」。于是便想:這是丁香或野菊等;然後又想:這是屬于什麼科,什麼屬,什麼種(好生物者之念);這花能不能入藥(好醫者之念);這花好漂亮,適合寫生、入畫,適合入詩,適合瓶花(好文學、藝術、園藝者之念),如是等念,即第叁剎那之計度分別,或「徧計所執性」,六句義、叁德、陰陽五行等亦皆屬于此。而現量境界即是離于這一切凡外的依他起、徧計等分別的。

   「現現別轉」:「現現」,有二種解。一、現前現起者,稱爲現現。二、謂于「四類心」現起之體,因爲其所現之體非一 (疊詞表示不只一個,而是多數),故稱爲現現。「別」,各別,或個別。「轉」,運轉;「四類心」取境之作業,稱爲轉。因明正理門論雲:「由不共緣,現現別轉,故名現量。」窺基大師釋雲:「五根各明照自境名現;識依于此,名爲現現:各別取境,名爲別轉;境各別故,名不共緣。」真界法師雲:「不緣隱、暗、遮、隔及過(去)、未(來)之境,故雲現現。證(得諸)境(之)自相(本相),不同(于)六識緣于共相,故雲現現別轉。由于(只在)自相處(運)轉,(不再別緣他相),故名真現量。」合雲, 「現現別轉」也就是:四類心只在現前現起之境自身上,個別運轉(當下、當體照見曉了) ,除此之外,沒有橫豎各種攀緣籌度:在「橫」的方面,不攀他類而起計度—任r馴」的方面,不貪自類周未之相;因此,自、他、共叁相,前後叁際斷,喻葡歐雨勘勘之本相,離一切憶想分別,故稱爲現量。

  「此中」所言之「現量」者,「謂無分別」智,「若有」依于無迷亂之「正智,于色」聲香味觸「等」之「義」境,能「離」于「名」書、「種」類(分類)「等所有」依他、徧計「分別」,只令心于「現」前「現」起之境、各「別」運「轉」,以正智各別取境,不緣依他、徧計相,或過未之自相,「故名」爲「現量」。(簡言之,現量即當下眷取,無妄想分別、無攀緣計度,而了知之清淨智相。)

  2、真比量

  論

  …

《因明入正理論義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