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义贯▪P18

  ..续本文上一页以说虚空是常性故,无质碍故」:「以」,因为。因为彼外道说虚空之性是常住,且无质碍。因此虚空之喻与此宗之宗因二支正同,故不能反显其性,所以有「俱不遣」之过。

   所言「俱不」能反「遣」之异喻「者」,例如无虚空论者「对彼有」虚空「论」者立量「说:」声是常(宗),以无质碍故(因),异喻「如虚空。由」于「彼虚空」之喻并「不」能反「遣」(反显)声是「常住」之宗(因为虚空与声皆常)—亦不能反显因支之「无质碍性。以」彼外道「说虚空是常性故」,且「无质碍故」,因此此虚空喻,其性与宗支及因支并不相异,故有俱不遗之过,而不能成为异喻,以反证宗与因。

  似异喻四:不离之似异喻

  论

  不离者,谓说:「如瓶,见无常性、有质碍性。」

   注释

   「不离」:「离」,不相属着;「离」与「遣」之意相近。「不离」,即不能离遗。这个异喻之过,与似同喻的第四「无合」之过类似;于此异喻中,因为「无常性」与「有质碍性」在此亦是平行并列,故离遣之旨不显着,所以对宗与因之逻辑性,无法配合,以尽其反遣之功能。

   「如瓶」:如立量云:「声是常(宗)瓶是无常,且有质碍,故得为异喻。:以其无质碍故(因),异喻如瓶。」以

   「见无常性,有质碍性」:吾人皆得见瓶是无常性,且有质碍。若要某喻成为一个立论的「异喻」 ,除了其性必须与宗因之性相异外,并且于陈述此喻作为法合时,还须表现出其两种性质的逻辑关连性,也就是此喻所含之宗因二性(无常性与有质碍性) ,尚须显出彼此有一个「充分必要性」 ,因此才能「反证」出宗与因之间,也是有这样的「充分必要性」(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 。然而现在论者在陈游此喻之二性(无常性与有质碍性)时,只是将此二性并列(与前面似同喻的「无合」的情形一样),因此并不能表示出「有质碍者必是无常」,用以反显宗因之「无质碍者必有常」。若要补救,则必须改作:「声是常(宗);以无质碍故(因);异喻如瓶, (以)诸无常者(吾人皆)见彼(有)质碍,犹如瓶等。」

  义贯

   所言「不」能「离」遗之异喻「者,谓」如立量「说」:声是常(宗);以无质碍故(因),异喻「如瓶」,吾人皆「见」瓶为「无常性」,且「有质碍性」故。(然此喻中并未表显有质碍者必是无常,故无法反显无质碍者必是常之宗因) ,故此喻离遗之旨不显,而有不离之过,因而成似异喻

  似异喻五:倒离之似异喻

  论

  倒离者,谓如说言:「诸质碍者皆是无常。」

  注释

   「倒离」:举同喻时须用「合」,举异喻时须用「离」。同喻的「合」的表示法,必须是「先因后宗」;而异喻的「离」之表示法则反过来,必须「先宗后因」 。若异喻的「离」是先因后宗,则成「倒离」。

   「诸无碍者,皆是无常」:如立量云:「声是常(宗);以无质碍故(因);异喻(举反证)如瓶,诸质碍者皆是无常。」这便是「倒离」之喻,正确者即应显示「离」而言:「异喻如瓶,诸无常者,见彼质碍。」所言「倒离」之异喻「者,谓如说言:」声是常(宗):以无质碍故(因):异喻如瓶,「诸」有「质碍者皆是无常。」如是便有倒离之过。(应于喻中作「离」言:异喻如瓶,诸无常者见彼皆有质碍,如瓶等:如是作「离」之陈游,则无「倒

  4.结语

  论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注释

   「如是等似宗因喻」:「如是等」,这些。「似宗因喻」,相似之宗、因、喻。 …一非正能立」:1iil[I」,即说。「正」,真。我们便说它们不是真正能立的宗、因、喻,因为这些似宗、似因、似喻,只有形似于宗、因、喻,但并不能真正起宗、因、喻的作用。

   义贯

   「如是等」相「似」之「宗、因、喻」,吾人即三曰」其为「非」真「正能立」之宗因喻,以但形似于宗、因、喻故。

  Ⅳ,自悟之二量门

  A.真二量门

  论

  复次,为白开悟,当知惟有现比二量。

  义贯

  「复次,为」了令「自」己获得「开悟」之益,「当知惟有现、比二量。」(亦即,唯有透过现比二量,才能得到自悟之益,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1、真现量国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注释

  「现量」:「现」,显现,或现前。「量」,可以度量而楷定(勘定)其模式者。「现量」,真界法师云:「即以现智照现量,(只)于自相处转(不攀缘取着他相、他处),决定无谬,亲得法体」,称为现量。

   「无分别」:即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即是「离分别」云:「然离分别略有四类:

   一、五识身(前五识),

   二、五俱意(与前五识俱起之意识),。窥基大师引因明正理门论

   三、诸自证(一切心王心所之自证分缘于其见分),

   四、修定者(修定者于定中之离教分别,亦即,定中独头缘禅定境)这四种都称为无分别,又称「四类心」。又,所谓「分别」有三种:

   一、自性分别

   二、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

  依蒲益大师言,则如果只有「自性分别」,而没有「随念分别」及「计度分别」,便称作「现量」 。(随念即是「妄想」。)这无分别智,即如圆觉经云:「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爱憎」 ,这便是无分别的现量:「晓了前境」,即是「自性分别」(或了别),也就是「正智」。「得无爱憎」即是无「随念、计度分「眼光」即眼根,眼根或前五识的了别,是当下现前了别,不杂感情,亦不杂价值判断,也不攀缘其它之法或境,因此是现量。虽然现量无分别中最究竟的一种——亦即以根本智证真如理——这是圣人所得,然而此「现量无分别智」却在一切众生的五根识中亦皆有之:一切薄地凡夫,乃至毛道异生,即使再怎么颠倒昏迷,也都本具此现量正智,只是日用而不自觉知而已。这是习因明法相所带给我们最重要的讯息之一:现量无分别正智,凡圣共具,只是觉与不觉而已。

  「若有正智」:「正智」,即表明不是依于邪教之「邪智」,亦不是依于自心妄现之「迷乱智」,例如楞严经所言:以患翳目,而见有五色毛轮,或见第二月等。杂集论云:「现量者,自正明了无迷乱义。」这里所说的「正智」,也就是杂集论所说的「无迷乱」。 「无迷乱」者,不迷不乱也,如离于旋火轮等之妄见(只有一火炬,并无「火轮」:火炬实有,其轮非实,缘合妄生;若认轮实有,即是迷乱。火轮如是,十八界亦如是。)

   「于色等义」:「色等」,即色、声、香、味、触五境。 「义」,即境。唯识学中为何将「境」称为「义」?因为「义」有义理、意义之意,而此五境,不是迷乱心所「乱缘乱取」的尘境,而是正智所缘之境,故是合于义理之境;为了有别于「迷乱心所取之尘境」 ,故称之为「义」 ,或「义境」 。

   「离名种等所有分别」:「名」,名言。「种」,种类。因明正理门论云:「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种类,即分类,此有二种,世间的种类及外道的种类。世间的种类,如生物、物理、化学、哲学等,将一切事物,分门别类,各赋与其名。外道的种类如胜论师所立的三八句义」 ,大有、同异、和合等。以及数论师所立的三一德」等,或如儒道的两仪、四象、八卦、阴阳、五行等。如人一眼望见路边有花,眼根照了,即知是花,这是第一念,更无其它分别或联想(攀缘、妄想、计度) 。于第二剎那,便作是念:「这是什么花?」这便是「名言种类分别」 ,也就是「依他起性」。于是便想:这是丁香或野菊等;然后又想:这是属于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好生物者之念);这花能不能入药(好医者之念);这花好漂亮,适合写生、入画,适合入诗,适合瓶花(好文学、艺术、园艺者之念),如是等念,即第三剎那之计度分别,或「徧计所执性」,六句义、三德、阴阳五行等亦皆属于此。而现量境界即是离于这一切凡外的依他起、徧计等分别的。

   「现现别转」:「现现」,有二种解。一、现前现起者,称为现现。二、谓于「四类心」现起之体,因为其所现之体非一 (迭词表示不只一个,而是多数),故称为现现。「别」,各别,或个别。「转」,运转;「四类心」取境之作业,称为转。因明正理门论云:「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窥基大师释云:「五根各明照自境名现;识依于此,名为现现:各别取境,名为别转;境各别故,名不共缘。」真界法师云:「不缘隐、暗、遮、隔及过(去)、未(来)之境,故云现现。证(得诸)境(之)自相(本相),不同(于)六识缘于共相,故云现现别转。由于(只在)自相处(运)转,(不再别缘他相),故名真现量。」合云, 「现现别转」也就是:四类心只在现前现起之境自身上,个别运转(当下、当体照见晓了) ,除此之外,没有横竖各种攀缘筹度:在「横」的方面,不攀他类而起计度—任r驯」的方面,不贪自类周未之相;因此,自、他、共三相,前后三际断,喻葡欧雨勘勘之本相,离一切忆想分别,故称为现量。

  「此中」所言之「现量」者,「谓无分别」智,「若有」依于无迷乱之「正智,于色」声香味触「等」之「义」境,能「离」于「名」书、「种」类(分类)「等所有」依他、徧计「分别」,只令心于「现」前「现」起之境、各「别」运「转」,以正智各别取境,不缘依他、徧计相,或过未之自相,「故名」为「现量」。(简言之,现量即当下眷取,无妄想分别、无攀缘计度,而了知之清净智相。)

  2、真比量

  论

  …

《因明入正理论义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