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人之问所争的,都不过是争一口「意气」!所以我刚才讲:「爱拚就会输」,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拚,他也要拚,便没有人肯让;大家互不相让,争吵便没有善了之局;反之,你若不拚,便没有人能和你争强斗胜,老子说:「以不争,故人无能与之争。」没有人能跟你争,你就变成「天下无敌」了!泛道理很微妙、有用,可以好好思惟一下。
九、如果曾经做过对不起他(她)之事,甚至严重伤害了他(她),就必须赶快认错、道歉、补救。对一般人来说,这实在非常难以作到。比如说,有时候在气愤之下,甚至不一定是气愤,而是由于放逸,因此一时说错了话,心里实在并没有那个意思。然而,不管你有没有那个意思,也不用再为自己辩解、闲脱了,否则就好像你没有错一般。凡是伤了他人的心,不论如何都应该要诚心道歉,这是作人最基木的道理与修养,更何况是佛弟子。当对方觉得受伤害而抱怨说:「你太伤我的心了!」(虽然你没有这个意思。)此时你若真是无心之过,你也不要光是一直抗辩说:「可是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以求自我洗刷,而一矾无道歉之表现。一直讲这种抗辩的话有什么用呢?就譬如有人打赤脚,你穿着高跟鞋踩在他的光脚上,那无疑是很痛的。但你并没赶快道歉,却只说:「我不是故意的。」以心硬故,就是不肯说声道歉的话!其实即使你道歉,他还是痛。所以你至少要赶快道歉,让他觉得好过一点。(虽然你道歉以后,他那个「好过一点」其实也是假的,只是心一袅的感觉而已。)所以身为佛教徒,若要当一个真正的佛法修行人,就要这样「降伏自心」:不可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凡事一定要逞强到底,作错了事,死也不肯说出认错的话来。退一步说:不论全是你的错,或不是你的错,既是修行之人,即使只为了令他人觉得好过些,甚而即使只哄一哄他,当他是孩子一般(无知、 任性、道德柔弱的人,即是未成长的「孩子」),而对他(她)说:「对不起!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一切就都没事了,这对你实在并无丝毫损失,却只有好处― 心量增广― 何乐而不为呢?有智者应如是。附及,「心量广大」是菩萨的一个特征。
十、 夫妻感情不睦,有时候是由于金钱而起的。自古以来,世间上有多少人,由于金钱上的纠纷,而令至亲反目,乃至相杀、 相告,视同寇雕。学佛之人对金钱不能这么看重,在家中更不能认为赚钱的人就是「头家」,一切都得听他的,乃至作威作福;而没赚钱的即变成「奴家」,于一切事皆丝毫无置喙的余地,更无发言权。然而一旦有辑一日,那个「没赚钱的人」也去上班了,他在家中的身份地位,便陡然提高了,很受尊重。学佛人不应如此势利眼。学佛的夫妻之间,对于金钱,最理想的是一切公开,不分你我。现金放在家一畏或银行,不管是谁赚的,你赚的也好,我赚的也好,都合在一起,大家都可以用,不要分。银行户头最好也是共同的,若为作生意、报税、遗产等种种汰律上的需要,而分开登记,那又另当别论。总之,夫妻之间在金钱、财产方面,应该建立互信、公开、无隐藏的基础上,夫妻之问的感情若要融洽,至少这一点互相信赖是应该有的。若如此,夫妻之间至少不会因金钱的问题而造成感情上的裂痕。顺便提到有种特别情况,必须注意及避免:有些女的娘家有钱,甚至以娘家的钱帮助丈夫成立事业,这个女予应该可说是贤内助、「帮夫命」的了,可是却常听到这种女子对丈夫说:「要不是靠我娘家的钱,你哪有今日?」这种话千万说不得,一来令对方毫无尊严,二来你又「讨人情」:须知,“讨人情即人情绝;本来有人情,一讨人情就「无情」了。这种话一出口,常常是「令夫妻关系以悲剧收场」,如外遇
离婚等,为什么呢?因为你瞧不起他,他在你眼中没地位,不受尊重,他便去别处找能尊重他的人。故须特别注意。尤其应格外谨记的是:帮助人,绝对不要当面讨人情。
▲ 夫妻如果离了婚,怎么办?
一、谨守「君子绝交不出恶言」的风度,既已离了婚,就不要再一直讲他(她)的坏话,彷佛讲他的坏话便表示你很有面子;例如说:「因为他为人这么糟糕,所以我才跟他离婚。」那是你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那么,你当初为什么跟他结婚呢?那时不是一直在称赞他很好吗?
二、忏悔业障,努力修行。因为业障重,所以婚姻不能幸福,因此会有婚变。
三、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彼此之缘已尽。这是真的,若缘已经尽了,或债务已经偿清了,彼此已不再相欠,就会分开;要以智慧来面对这件事。
四、不要苟且。既然已经离了婚,对方如果不是真的要跟你复合,不要随便再以身相就。若真的彼此诚心要复合,那当然很好。若只是一时起意,或还是有些放不下,但放不下、却又提不起,而轻易以身相就,纠缠不清,那样很不好。刚才讲过,已经缘尽了,就离开最好。
总结而言,在家佛弟子应如是面对感情的问颗
一、观察、了达众生皆是「情多智少」。所谓「情」是什么?以佛观之,「情」就是「迷」,所以说「意乱情迷」― 意若乱,情就迷,「迷」就是迷失自己,「迷失理智」。「智」是什么?「智」就是「觉」。我对这点的体会,最早是在我初中的时候。有〔 个朋友,我知道他为人心很狠,甚至对老朋友也是如此,即使只有一点点不合他的意,就与人绝交,而且是「说绝交就绝交」,一点儿都不拖泥带水。此人于大学时追求一个女孩子,因追不到,心中就起怨恨。于是他老兄给这女孩子寄了一封信,信封里装的不是情书,而是一些烧了一半的金纸、银纸。过不久,又寄了一信,信纸上画鬼、画骷髅。事实上这女孩子并没有任何地方得罪他,只是不肯跟他约会而已,他就以这种方式来回报,然而他老人家却一直自称自己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人,且自号为「豪放生」。其实,依我看来,他实在是个心胸十分狭窄、冷酷、自私、 无情之人,而他却自认是个「一蒙情」之人。由于这件事,我那时便了知,人(凡夫)大是「情多」而智少,而且世上没有人自认是「无情」的。一般人可以承认自己没有智慧,却不会自认无情。因为「无情」对众生而言是最坏的一个判决。你判他没有智慧,说他愚蠢,他会认为「可能是对的」,有时候可能还会笑一笑。但你若说他「无情」,那就不得了了。当然更加没有人会自己说自己是个无情的人;可是却有很多人会说自己没有智慧,而且也好像觉得并非什么严重的事。因此可知,众生都是十分重「情」的,故称为「有情众生」。对世俗人而言,一个人即使事业上有辉煌的成就,但却没有爱,总觉美中不足,乃至觉得空虚,甚至觉得那些成就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没有人能分亨他的成就与光荣。为什么众生皆如是重情?那是因为「众生皆迷」,为情所迷― 「情迷智昏」的关系。
二、要努力地克服自己的我执,而稍微修一点「菩萨之情」。「情」有两种:一种是「凡夫之情」,一种是「菩萨之情」。凡夫之情是私我的、拥有的、占有的,乃至于是「独占」、 「控制」之情,绝对不能跟他人分享。就有人作如是颠倒之说:「你若爱我,就不能爱任何其它女人,甚至也不能爱你妈妈― 你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是要你妈妈?还是要我?如果你要你妈妈,我现在就走!」这就不对了!这是独占之情,妈妈与太太哪有冲突”另一种是「菩萨之情」,菩萨之情即是「无我之情」、 利他之情、 奉献之情、 不求回报之情。我们凡夫之情不但是占有、独霸,而且要求回报,并且要十足的回报,乃至于是要加倍的回报:因此,我爱你一分,你至少得回我三分、五分才行,最好是十分,否则我就「不够木」,不赚点怎行?这简直是把感情当「营利事业」在作。我们做为一个佛教徒,为了求开智慧,就要克服我执,不能只求利己;要像菩萨一样,不求回报,修无我之情、利他之情― 佛弟子要这样来面对「一切」感情之事。
三、要依智不依情。佛的「十力」里有三项:「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语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随智而行,不要「随情而动」;然而我们众生都是「随情」而不「随智」,所以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痛苦的结果:令别人痛苦,也令自己痛苦。
四、化凡俗的「有情」为「大有情」。大有情梵文是绒喝被〞。「摩诃萨唾」,也就是「大菩萨」的意思。大菩萨的「大有情」才是「真实的」情。我们凡夫的感情都是「妄情」,都是「虚情假意」之情。如何得知呢?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常可看到有人过世时,亡者眷属常常边哭边说:「你怎么这么没有良心… 喜泛么狠心离我而去但丢下我一个人,叫我怎么办呢叩:我怎么办呢?」你试想:她到底在哭谁呀?是哭自己将来的生活?还是为了他的死而哭?为佛弟子,就是要这样以智慧来观察了知世间人及自己的感情。回过头来看,世问人如果「情」字得以解决,那么生老病死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因为生老病死的总动力之源也还是由「情」而来― 如果众生断除「迷情」,便不再受生死。那么「情」是怎么来的呢?「情」是由「贪爱」而来:由「爱」而有「情」,故称「爱情」。广言之:一切众生正因「贪爱」而有生老病死,众生皆以此「爱」而互相系缚,自缚缚他,你绑我,我绑你,大家捆作一团,还很得意快乐地说:「你是我的,我是你的!」而不知:这一切世间,实无我、我所。以上简单讲解「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的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有问题的现在可以问,但不一定要问感情的问题。有私人问题的就私下问。我们先作个回向,请合掌
「愿消三障诸烦恼普愿罪障悉消除愿得智慧真明了世世常行菩萨道」
一九九一一年八月讲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大慧精舍」! !一九九九年十月九日定稿于台北「大昆卢寺」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