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伏述要― 六祖坛经开讲绪言

  禅伏述要― 六祖坛经开讲绪言

  甲、戒定慧与无上禅,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主要的宝典之一,在讲『 六祖坛经』 之前,先为各位简介一下「禅」的要义。学佛的最终目的当为断惑证真。「惑」即是烦恼,惑有见惑与思惑一一种,若能断见、思二惑则可出三界,成就声闻乘阿罗汉果。惑又名「结」或「使」。惑之产生是由于无明,无明之义为昏暗,脑子不清楚,心不明白。由无明遂易生惑、 生结;佛法中所说的「结」与精神分析学所称之「情结」虽有点近似,却不一样。众生由于无明,而生贪、瞋、 痴、所「贪」者如名、利、色、 财;「瞋」则是面对不如意境、或逆境,对他人起忿恨之心,而形之于外,或存之于内:「痴」即是迷执于外境,认妄想为真实。凡此皆是由于不明事物之因果与道理所致;但若能心中一念生起光明,则能照破无量之无明;亦即,若般若大智现起,则可照破无始无明。「无始无明」一词之设,是由于以我们凡夫短浅之智慧,无法得知其本末终始,此唯有诸佛如来之智能知,故方便立名;换言之,即因众生之智慧短浅,不能知其本末及终始等,故诸佛方便称之为「无始」。学佛的第一要务即在于断惑,而断此贪、瞋、痴无明之惑的方法为修三无漏学―

  戒、定、 慧。

  戒的意义是清净,持戒为求身、语二业之清净。定,即禅定。由戒修定,依定修慧,是为三无漏学。「无漏」者,与「有漏」相对,凡夫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均为烦恼进出之门户,故六根即为「漏」之门。无漏为阿罗汉及大菩萨所证境界,因其烦恼已断,染法再无漏洞可人其心而恼乱之,故称无漏。凡夫人若修戒定慧三学,便可达无漏境界,故称此三者为无漏学(亦称「三圣学」,因为可令人即凡成圣道故)若戒定慧修行成就,则可直达真如之境。真如即是本性、 或佛性;,「真」是真实不假,「如」为「平等、不动」。若说「如如不动」,则是指「内法如、外法如」界性真如本性在『 大般涅槃经』 中称为「佛性」,在『 楞伽经』 中称为「真如」或「如来藏」「自性」,内外皆如,故称如如。,均言清净平等之性也有佛性之大用入真如本性,以下介绍「禅」之种种次第与差别之相:

  乙、禅那

  我们若确实依三无漏学去精修,即可证真如本,在『 华严经』 中称「一真法,六祖大师称之为「本性」或。由「断惑」至「证真」整个过程,可说皆是本。即从开始觉知「惑」之源起,以至于「惑」之破除,最后完全契于整个过程中,实无一念得离于真如本性之用;然而要起无碍之大用,还须破障、除惑,方能完全证入;如是依真如本性一禅」修,即是「无上「禅那」, 此有二义:

  1 .思惟修..一心思惟如来净法,用以熏转八识;亦即是,心系一境而专力熏修之。

  2 .静虑:「静」即能定,「虑」即有慧,故「禅那」意为「定慧等持」,或「定慧均等」,若偏于定则愚,偏于慧则狂。又,「定」即是「止」,「慧」即「能观」,「止观」即是定慧,有时亦言「寂照」:「寂」者止息烦恼而令心不动也,「照」者起智慧光明照破合惑也。故寂为体,照为用;是故禅那为「体用」并修。「禅」又义为一切时中,念念分明。宗门常说习禅者应「念念分明」;若能念念分明则达「念念皆禅」的境界;反之,若非念念分明则必有「无明」。禅之初阶主要在训练精神统一、心不散、不乱,故能心中澄明地安住、观察当下此心。时间有过去、 未来与现在「三世」之分:有人一直活于缅怀过去,有人则活在憧憬未来,而少有人能脚踏实地活于当下此刻者。有人问佛,佛弟子大都过午不食,生活简陋,但精神饱满,神情怡悦,是何缘故?佛答:「佛弟子不懊悔过去,亦不妄想未来,每个人都很实在地活于现在,故很快乐。」我们知道:想要活于现在,最不容易的一点为须面对现实,然凡夫却少有勇气及智慧,去面对自己及面对现实者(所谓「现实」者,其深义为「现在之实相」),故而时常逃避,而成对过去之沉缅、或对未来之憧憬等不实际的行为。而禅即是能训练你,使你勇敢地、睿智地活在现前这一刻,了了分明,而不为其它乱相、幻相所迷惑。

  丙、禅与生活

  现在讲个故事来简单说明「禅」的内涵。有一次佛世尊看见一个人(此人名叫周利盘陀伽)在精舍前的路旁哭,状至伤心,遂问其原因。他回答说他哥哥认为他太笨,不堪修学佛道,叫他回家去。佛安慰他,并且将他带回精舍,请舍利弗教他。三个月之后,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对佛说,这人实在是太笨了,什么都记不住,无法再教他。慈悲的世尊于是亲自教他。世尊看他既然记不住任何经文或愒颂,便问他会不会扫地,他说会,世尊于是教他,每天只要打扫精舍,及为比丘们去除衣物尘垢。如此行之有日,众比丘十分厌烦其骚扰,但世尊要求众比丘稍加忍耐,以帮助周利盘陀伽继续以此方法修行。因此,周利盘陀伽每天勤于作务。如是三年,后来渐自思惟。一日,忽然心开悟解:「既然外界肉眼可见之污物,能借着扫除之力而复得清净;那么内心中不可见的,会沾染心地智慧光明的污垢,如贪瞋无明等,也应该可以心力去除,而复得清净光明才对。」如是思惟已,他便求世尊印证。经世尊印证、开示后,他便很快就证了阿罗汉圣果。这是从做中悟道,而非只是讲求文字言说。这个故事很可代表禅的一部份精义,亦即是:虽只修一行,若能尽力专心、 持之以恒,深入思惟,终有入道之日。

  丁、「悟」之解析-、「悟」的意义「悟」也者「心感而通」、「一念心通」、「一念相应」谓之悟。白话言之,即是通彻了达,无有障碍之意。又,依所悟的对象来说,悟有四种:悟心、悟法、悟理、悟事。

  -、悟心:从文字学上来看,悟字「以心以吾」,意即,见吾心者为悟。可知人若自见其心,则名为悟;因此「见自木心」为一切悟之根本,一切悟中,以悟自心为难;若不见自心,则不名为真悟,以「一(一界唯心」,若识得本心,即得悟三界一切法。故一切悟中,悟心为木,其它悟为从;悟心为体,其它悟为用。

  二、悟法:即悟佛所说之种种法,如悟大乘法、 悟小乘法、 一佛乘法等法。总相之悟,及悟布施法、悟忍辱法、悟禅定汰,悟轮回法,乃至悟无常法、空法、 无我法等别相悟,皆是悟法。

  三、悟理:理与法二者实不可分,然法为总称,理为此法之道理、 此法之所以然者,侧重法之来由、 本末、 因果、逻辑、 及运用演变之相与性。

  四、悟事:事则偏于某法在实际人生中所起的作用,所显之现象;又,事即是理之具体表征与力用,故悟事者,即是于生活中、动用中悟得,悟后亦立即能运用;然事之悟通常偏于个别之事体,故不易普遍。而于理上之悟虽能普遍,然却不易于个别的事上起用,悟者仍须于个别境上去磨练,方能体会此理于事上之用。其次,依悟的层次之高下,有大悟、小悟、 大彻大悟三种。大彻大悟则是成正等正觉,亦即是成佛。一般利根精进的修行人也能有些小悟,但大悟则很稀有;至于「大彻大悟」则须到成佛,证得三明六通、十力具足,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时已能化身千百亿,放光动地,方是大彻大悟成佛之相。所谓八相成道,亦包含在其中。因此切莫听某些愚痴人狂言乱语,说他已经开悟、 成佛(因为依照佛于经中说,在释尊灭度后,下一尊佛是弥勒佛;而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是要在距今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的事。在这之间,于此娑婆世界,不会有别佛出世。弥勒菩萨是释迦佛所授记成佛的,若有别人言他已成佛,则可问他是谁授记的?由是观之,便可知其言之虚妄。此是余话,然不可不知,以免为人欺诳)。悟了之后,即能统摄明白许多道理,而能在表面上看来杂乱无章的众多外相,理出个头绪,有条不紊,皆知其因果,不是乱七八糟、 委之于毫无道理的「或然率」、「命运」、 「天意」、「上帝的旨意」;而且事事相摄相人,而不相碍。悟了之时,皆有如忽然一念心通,故称「恍然大悟」;而悟后常会自说:「原来如此」这「原来」,即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面目」。此本来面目即是「实相」,实相英文称为闷。经过一番究竟的修证所得的实相,即是真如本性,亦即已证知一切法之「动因」或「能动者」,而其本源,世间一切法除此「动因」外,余皆随其而动,称为「所动者」。

  二、世学中之领悟科学家对世间法也常有所领悟之处,如阿基米得在澡盆里悟出了浮力原理;牛顿由见苹果从树上掉卜来,而领悟出地心引力及万有引力;瓦特由壶水煮沸掀起壶盖,悟出水一蒸气的压力,从而发明一蒸气机。科学上的领悟,多半是对器世问外境的了解,有益于物质生活,然而却无法帮助我们断除或减少心中的烦恼,更无法令人得解脱。修学佛法则为反求自心、往内推求,在佛法上称一切世学皆是「向外驰求」,因此是「外烁」的,而佛法则为「内敛」的。能观自心,才能把握自心,能把握自心,才能把握住万法。因此六祖大师说自心本性「能生万法」

  三、顿悟与渐悟

  大悟所通达的境界,有如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对「人」与「事」皆能通达。若对世上人与事皆能全部贯通了知,当然是非大悟莫办了。再者,悟又可分为顿悟与渐悟。然而,并非「悟」之一事本身有顿、渐之分:顿悟或渐悟,乃是依于行者悟前的修行所花时问的久暂而言。若其悟前所花的时间较长,我们就称之为「渐悟」;若他在悟前所花的修行时问较短,则称之为「顿悟」。然而「悟」这件事本身,却都是由于因缘具足、 成熟而「一时顿发」的,非是「慢慢悟了」。有如灯的开关一打开,室内就「顿时亮了起来」,并非「慢慢亮起来」。至于你在暗室中要摸索多久,才能找到开关,则与「灯亮、 室明」这一事无关。因此,最严格说来,悟只有一种,即是「顿悟」;渐…

《禅伏述要― 六祖坛经开讲绪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尿疗抉」评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