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伏述要― 六祖壇經開講緒言
甲、戒定慧與無上禅,六祖法寶壇經是禅宗主要的寶典之一,在講『 六祖壇經』 之前,先爲各位簡介一下「禅」的要義。學佛的最終目的當爲斷惑證真。「惑」即是煩惱,惑有見惑與思惑一一種,若能斷見、思二惑則可出叁界,成就聲聞乘阿羅漢果。惑又名「結」或「使」。惑之産生是由于無明,無明之義爲昏暗,腦子不清楚,心不明白。由無明遂易生惑、 生結;佛法中所說的「結」與精神分析學所稱之「情結」雖有點近似,卻不一樣。衆生由于無明,而生貪、瞋、 癡、所「貪」者如名、利、色、 財;「瞋」則是面對不如意境、或逆境,對他人起忿恨之心,而形之于外,或存之于內:「癡」即是迷執于外境,認妄想爲真實。凡此皆是由于不明事物之因果與道理所致;但若能心中一念生起光明,則能照破無量之無明;亦即,若般若大智現起,則可照破無始無明。「無始無明」一詞之設,是由于以我們凡夫短淺之智慧,無法得知其本末終始,此唯有諸佛如來之智能知,故方便立名;換言之,即因衆生之智慧短淺,不能知其本末及終始等,故諸佛方便稱之爲「無始」。學佛的第一要務即在于斷惑,而斷此貪、瞋、癡無明之惑的方法爲修叁無漏學―
戒、定、 慧。
戒的意義是清淨,持戒爲求身、語二業之清淨。定,即禅定。由戒修定,依定修慧,是爲叁無漏學。「無漏」者,與「有漏」相對,凡夫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均爲煩惱進出之門戶,故六根即爲「漏」之門。無漏爲阿羅漢及大菩薩所證境界,因其煩惱已斷,染法再無漏洞可人其心而惱亂之,故稱無漏。凡夫人若修戒定慧叁學,便可達無漏境界,故稱此叁者爲無漏學(亦稱「叁聖學」,因爲可令人即凡成聖道故)若戒定慧修行成就,則可直達真如之境。真如即是本性、 或佛性;,「真」是真實不假,「如」爲「平等、不動」。若說「如如不動」,則是指「內法如、外法如」界性真如本性在『 大般涅槃經』 中稱爲「佛性」,在『 楞伽經』 中稱爲「真如」或「如來藏」「自性」,內外皆如,故稱如如。,均言清淨平等之性也有佛性之大用入真如本性,以下介紹「禅」之種種次第與差別之相:
乙、禅那
我們若確實依叁無漏學去精修,即可證真如本,在『 華嚴經』 中稱「一真法,六祖大師稱之爲「本性」或。由「斷惑」至「證真」整個過程,可說皆是本。即從開始覺知「惑」之源起,以至于「惑」之破除,最後完全契于整個過程中,實無一念得離于真如本性之用;然而要起無礙之大用,還須破障、除惑,方能完全證入;如是依真如本性一禅」修,即是「無上「禅那」, 此有二義:
1 .思惟修..一心思惟如來淨法,用以熏轉八識;亦即是,心系一境而專力熏修之。
2 .靜慮:「靜」即能定,「慮」即有慧,故「禅那」意爲「定慧等持」,或「定慧均等」,若偏于定則愚,偏于慧則狂。又,「定」即是「止」,「慧」即「能觀」,「止觀」即是定慧,有時亦言「寂照」:「寂」者止息煩惱而令心不動也,「照」者起智慧光明照破合惑也。故寂爲體,照爲用;是故禅那爲「體用」並修。「禅」又義爲一切時中,念念分明。宗門常說習禅者應「念念分明」;若能念念分明則達「念念皆禅」的境界;反之,若非念念分明則必有「無明」。禅之初階主要在訓練精神統一、心不散、不亂,故能心中澄明地安住、觀察當下此心。時間有過去、 未來與現在「叁世」之分:有人一直活于緬懷過去,有人則活在憧憬未來,而少有人能腳踏實地活于當下此刻者。有人問佛,佛弟子大都過午不食,生活簡陋,但精神飽滿,神情怡悅,是何緣故?佛答:「佛弟子不懊悔過去,亦不妄想未來,每個人都很實在地活于現在,故很快樂。」我們知道:想要活于現在,最不容易的一點爲須面對現實,然凡夫卻少有勇氣及智慧,去面對自己及面對現實者(所謂「現實」者,其深義爲「現在之實相」),故而時常逃避,而成對過去之沈緬、或對未來之憧憬等不實際的行爲。而禅即是能訓練你,使你勇敢地、睿智地活在現前這一刻,了了分明,而不爲其它亂相、幻相所迷惑。
丙、禅與生活
現在講個故事來簡單說明「禅」的內涵。有一次佛世尊看見一個人(此人名叫周利盤陀伽)在精舍前的路旁哭,狀至傷心,遂問其原因。他回答說他哥哥認爲他太笨,不堪修學佛道,叫他回家去。佛安慰他,並且將他帶回精舍,請舍利弗教他。叁個月之後,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對佛說,這人實在是太笨了,什麼都記不住,無法再教他。慈悲的世尊于是親自教他。世尊看他既然記不住任何經文或愒頌,便問他會不會掃地,他說會,世尊于是教他,每天只要打掃精舍,及爲比丘們去除衣物塵垢。如此行之有日,衆比丘十分厭煩其騷擾,但世尊要求衆比丘稍加忍耐,以幫助周利盤陀伽繼續以此方法修行。因此,周利盤陀伽每天勤于作務。如是叁年,後來漸自思惟。一日,忽然心開悟解:「既然外界肉眼可見之汙物,能借著掃除之力而複得清淨;那麼內心中不可見的,會沾染心地智慧光明的汙垢,如貪瞋無明等,也應該可以心力去除,而複得清淨光明才對。」如是思惟已,他便求世尊印證。經世尊印證、開示後,他便很快就證了阿羅漢聖果。這是從做中悟道,而非只是講求文字言說。這個故事很可代表禅的一部份精義,亦即是:雖只修一行,若能盡力專心、 持之以恒,深入思惟,終有入道之日。
丁、「悟」之解析-、「悟」的意義「悟」也者「心感而通」、「一念心通」、「一念相應」謂之悟。白話言之,即是通徹了達,無有障礙之意。又,依所悟的對象來說,悟有四種:悟心、悟法、悟理、悟事。
-、悟心:從文字學上來看,悟字「以心以吾」,意即,見吾心者爲悟。可知人若自見其心,則名爲悟;因此「見自木心」爲一切悟之根本,一切悟中,以悟自心爲難;若不見自心,則不名爲真悟,以「一(一界唯心」,若識得本心,即得悟叁界一切法。故一切悟中,悟心爲木,其它悟爲從;悟心爲體,其它悟爲用。
二、悟法:即悟佛所說之種種法,如悟大乘法、 悟小乘法、 一佛乘法等法。總相之悟,及悟布施法、悟忍辱法、悟禅定汰,悟輪回法,乃至悟無常法、空法、 無我法等別相悟,皆是悟法。
叁、悟理:理與法二者實不可分,然法爲總稱,理爲此法之道理、 此法之所以然者,側重法之來由、 本末、 因果、邏輯、 及運用演變之相與性。
四、悟事:事則偏于某法在實際人生中所起的作用,所顯之現象;又,事即是理之具體表征與力用,故悟事者,即是于生活中、動用中悟得,悟後亦立即能運用;然事之悟通常偏于個別之事體,故不易普遍。而于理上之悟雖能普遍,然卻不易于個別的事上起用,悟者仍須于個別境上去磨練,方能體會此理于事上之用。其次,依悟的層次之高下,有大悟、小悟、 大徹大悟叁種。大徹大悟則是成正等正覺,亦即是成佛。一般利根精進的修行人也能有些小悟,但大悟則很稀有;至于「大徹大悟」則須到成佛,證得叁明六通、十力具足,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時已能化身千百億,放光動地,方是大徹大悟成佛之相。所謂八相成道,亦包含在其中。因此切莫聽某些愚癡人狂言亂語,說他已經開悟、 成佛(因爲依照佛于經中說,在釋尊滅度後,下一尊佛是彌勒佛;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是要在距今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的事。在這之間,于此娑婆世界,不會有別佛出世。彌勒菩薩是釋迦佛所授記成佛的,若有別人言他已成佛,則可問他是誰授記的?由是觀之,便可知其言之虛妄。此是余話,然不可不知,以免爲人欺诳)。悟了之後,即能統攝明白許多道理,而能在表面上看來雜亂無章的衆多外相,理出個頭緒,有條不紊,皆知其因果,不是亂七八糟、 委之于毫無道理的「或然率」、「命運」、 「天意」、「上帝的旨意」;而且事事相攝相人,而不相礙。悟了之時,皆有如忽然一念心通,故稱「恍然大悟」;而悟後常會自說:「原來如此」這「原來」,即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面目」。此本來面目即是「實相」,實相英文稱爲悶。經過一番究竟的修證所得的實相,即是真如本性,亦即已證知一切法之「動因」或「能動者」,而其本源,世間一切法除此「動因」外,余皆隨其而動,稱爲「所動者」。
二、世學中之領悟科學家對世間法也常有所領悟之處,如阿基米得在澡盆裏悟出了浮力原理;牛頓由見蘋果從樹上掉蔔來,而領悟出地心引力及萬有引力;瓦特由壺水煮沸掀起壺蓋,悟出水一蒸氣的壓力,從而發明一蒸氣機。科學上的領悟,多半是對器世問外境的了解,有益于物質生活,然而卻無法幫助我們斷除或減少心中的煩惱,更無法令人得解脫。修學佛法則爲反求自心、往內推求,在佛法上稱一切世學皆是「向外馳求」,因此是「外爍」的,而佛法則爲「內斂」的。能觀自心,才能把握自心,能把握自心,才能把握住萬法。因此六祖大師說自心本性「能生萬法」
叁、頓悟與漸悟
大悟所通達的境界,有如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爲對「人」與「事」皆能通達。若對世上人與事皆能全部貫通了知,當然是非大悟莫辦了。再者,悟又可分爲頓悟與漸悟。然而,並非「悟」之一事本身有頓、漸之分:頓悟或漸悟,乃是依于行者悟前的修行所花時問的久暫而言。若其悟前所花的時間較長,我們就稱之爲「漸悟」;若他在悟前所花的修行時問較短,則稱之爲「頓悟」。然而「悟」這件事本身,卻都是由于因緣具足、 成熟而「一時頓發」的,非是「慢慢悟了」。有如燈的開關一打開,室內就「頓時亮了起來」,並非「慢慢亮起來」。至于你在暗室中要摸索多久,才能找到開關,則與「燈亮、 室明」這一事無關。因此,最嚴格說來,悟只有一種,即是「頓悟」;漸…
《禅伏述要― 六祖壇經開講緒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