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悟可说只是方便之「假名」,以勉励钝根之人,使不气馁废懈,令渐渐修行以充实善根与道力,终得业障消除,而能有朝一日心开悟解。
四、「悟」与「灵感」(品继机一动)
悟极似一时迸发的「灵感」。近代心理学将人的心理作用分为意识、 下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意识」为思惟的表层;我们于日常生活中,以意识思惟的动作,反复做多、做久了,便成为习惯而积存于心底,成为「下意识」作用。例如老烟枪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他拿烟、点烟等动作已不必再像最初刚学抽烟时一样,不必付诸思考即可做出,且毫无差错,这便是下意识中业习力的功能。「潜意识」则为心理最幽暗、最底层的部份。「精神分析学」说这属于非理性的范畴,也是属于梦境的范围,并说这是非理智所能控制的。当「下意识」的数据被压到最底层的「潜意识」中以后,到了某一时刻,有时是紧急状况,有时则是好整以暇时,此时「不假思索」,而一些意料不到,或绝妙的想法或动作,便会忽如从空而降似地迸出来。心理学家与文学家对此无以名之,便称之为「灵感」。其实这全是平常的努力练习的功夫,积压在八识田中而已(佛教的解释如此清楚、明白、简要,且令我们了知并没有什么神奇)。因此,「悟、 「灵感」或「灵机一动」,并非平白无故即可获得;而是必须藉由平时之努力修持或用功,一俟时机与因缘成熟时,便会有如忽从天降一般迸发出来,此现象名之为「悟」。因此,简言之,所谓悟,也是「久修而得」,非不修而能得者。
戊、禅与定
「禅」与「定」严格来讲是两件事。「禅」是「禅那」(静虑),「定」是「奢摩他」,其义为「止」。然而,一般拢统说来,修习定学所得到的「止息乱心」、「系心一处」、「心一境性」等境界,皆统称为「禅定」。禅定在佛法中很重要,如戒定慧「三无漏学」中的「定学」即是修禅定。六波罗蜜中亦有「禅波罗蜜」;五根中有一「定根」;五力中有「定力」;七觉支中有「定觉支」;八正道中有「正定」。因此可知定学之重要。佛扶修习中,必须得定后方能发无漏慧,因为未得定前,即是散位乱心;散位乱心是与染怯相应的,不能引发清净的无漏慧。最高的禅定有很多种,如法华三昧、真如三昧、般舟三昧、首楞严三味等。(首楞严三昧为如来之定。佛在『 大般涅槃经』 中解释「首楞严」为「健行一切事究竟」。「健」者精进也,全句之义为精进地去实践一切断惑证真之事,而皆得究竟成就,此时所得之定,即称为「首楞严大定」。)中国许多禅师大德亦对禅定有其独到的解释;如大珠慧海禅师在司顿悟入道要门论』 中说;「妄念不生谓之禅,坐见本性谓之定。」这妄念不生即是「止」;「坐见本性」的「见」即是「观」。止观并用,定慧等持,即是禅定。若如此解释,则禅与定就不能分。六祖惠能大师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为定」;此「相」字,在『 圆觉经』 中称为尘染,若能于外离种种相,则得「无相禅」。外道如婆罗门教等,亦可修到定,但外道定为依于谬见以及内外贪着,故不能引发无漏慧,不能断生死烦恼、无法得解脱。因此外道定与佛定截然不同。
己、五味禅
禅可分为五种,称为「五味禅」,以其各得「法味」不同故。
一、凡夫禅此为社会上一般人,为了「修养身体」,或「静一静」,不含任何宗教色彩之禅。此种禅之弊病主要在于贪着身相,只为了「养身」,而不知修心,不求增长智能。故『 楞伽经』 中说这是属于「患夫所行禅」的一种。
二、外道禅这是指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所修习的禅。如耶教之「冥想」,道教之静坐调息吐纳等。此种禅之缺点在于其依于邪见、妄想,而欲与身外或「心外」之众生、神、灵等沟通,乃至合一。如婆罗门教之欲与「梵我」合一、 耶教之欲与耶和华合一,道教之启灵或求神灵附侬,乃至驱使鬼魂附身而言语、办事等,如是种种外道所行境界皆如出一辙,相差不远。其行人皆自以为得此等境界为「善境界」,其实皆是「心外求法」,以其为执「心外有道」(不知自心即是道),故称「外道」。因为他们往外驰求,故始终为外法所拘,而不得自在,这便是「外道禅」。这是楞伽经中所说的第一一种「愚夫所行禅」。此种愚夫禅,末法时期特别多,且常渗入佛法,或伪称为佛正法,不明了者常易受其惑,求法者其谨慎乎!
三、小乘禅灰心泯智,抑制六识令不起现行,而妄称之为涅槃(非实涅槃,故世尊称之为「非得谓得」),是为小乘禅。这是小根小智人所行的不究竟之禅。
四、大乘禅
此为大乘菩萨所行之禅,为不味、不乱,不着「染、净」,亦不着「空、有」等两边,为中道实义之禅。
五、最上乘禅又名「如来禅」,为一乘根熟、福智具足、 上上根人依于如来藏(真如本性)所行之禅。至此则不假方便、亦无渐次,以无门为门,一门顿超,离心意识,觉自心现量,得自觉圣智,顿入如来藏真如之境,故称「如来禅」。此为诸佛如来及诸大菩萨所行境界,非凡外权小之所能知、能解。阐发禅定修习之经论甚多,今介绍几本有关禅定的书:『 天台小止观』 及『 六妙门』 介绍禅法甚为精要,确定禅法的止知见,是为学佛者所必读者。袁了凡所著的卿静坐要诀』 适合初机参考。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 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著『 摩诃止观』 ,加上唐朝湛然大师所写的注― 『 辅行传弘决』 ,学者可参考。
4 .『 安般守意经』 中所讲的数息法亦须修学。
5 .『 大智度论』 中有关禅定部分。
6 .再者,欲习禅坐,『 楞严经』 是必读的。尤其是最后讲「五十种阴魔」的部分,有志习禅者应详加研读,方不致「走火入魔」,甚或,为魔所趁而受诸魔事时,仍不自知。
7 .此外,『 六祖坛经』 及『 圆觉经』 ,亦是习禅者所必读者。
8 .若能详阅、详参印心要门,融通性相,
庚、禅宗述要
『 楞伽经』 入无上禅门则是更上层楼,速入诸佛如来及达摩祖师之禅宗又称「佛心宗」,因为诸佛祖师皆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故称「佛心宗」。禅宗所传有两种禅:一为「如来禅」,一为「祖师禅」。有人说此一一种禅不一样,其实此一一种禅,名字与表相虽不一,内涵则是无、一无别。又,依经而言,经上只说有「如来禅」,未有言「祖师禅」,此乃后世学者所立之名,于经无据,连达摩祖师,乃至中华六祖,乃至西天二十八祖,亦未言有所谓「祖师禅」,盖历代祖师所传者无他,唯如来正传之正法眼藏,亦即是楞伽经所说之「如来禅」,是故须知:诸祖师所传,乃佛佛相传之「如来禅」,此外历代祖师并无自创自立任何一法,而得名为「祖师禅」者;是故习禅者不应自生分别,巧立名目,令怯分歧,而有争竞,心生高卜。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当如是知。禅宗的传承,依经教所说,为七佛及三十三祖。「七佛」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弗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以及释迦牟尼佛。七佛之后则为「三十三祖」:
第一祖摩诃迦叶
第二祖阿难
第三祖商那和修
第四祖优婆也多
第五祖提多迦
第六祖弥遮迦
第七祖婆须蜜
第八祖佛陀难提
第九祖伏驮蜜多
第十祖肠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
第十一一祖马呜大士
第十三祖迦毗摩罗
第十四祖龙树大士
第十五祖迦那婆提
第十六祖罗喉罗多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
第二十祖阁夜多
第二十一祖婆修然头
第二十一一祖摩击罗
第二十一一)祖鹤勒那
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第一一十八祖菩提达摩,是为中国禅宗第一祖达摩大师之后,依次为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当年世尊在灵鸶山上,拈花微笑,默然对着与会大众,众弟子皆茫然无措,唯大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世尊遂对他说:「五口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段话中之「正法眼藏」即指禅宗之法,又称「无上法」。「正」为中正不偏;「法」是指一切佛法;「眼」为能观,有慧眼才能观照诸法实相;「藏」则是宝藏、含藏之义。「涅槃」意为寂灭,灭尽一切贪瞋烦恼,而得究竟解脱。『 大般涅槃经』 内解释「涅槃」有六十六义,但其中心意义为「寂灭解脱」或「无生」,烦恼不生之意;、切圣人证寂灭之后仍是有「心」,故不会落空;此「寂灭之心」即为如如之体,可起大神通变化之用,能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倘若唯有寂灭,成为稿木死灰,即不能起利他之用,这是一一乘境界。唯有再进而发无上菩提心,修学大乘(菩萨乘、佛乘)用,而开悟一切有情,境界。,方能进一步从枯寂之「空」中,出生一切「妙有」之故究竟能达到「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的无上正觉之
! !一九八三年夏讲于美国德州「达拉斯学佛社」
《禅伏述要― 六祖坛经开讲绪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