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P5

  ..续本文上一页之后第七七日(四十九日),佛说七七日具有六根。六根成就之后就能跟外尘接触(「六入缘触」),有「触」就有「受」(「触缘受」),接下来就和前面所讲的一样;生命的起源就是这样开始的。附带说一下,堕胎是一种违逆天伦之事,因为是自己的亲骨肉,还要把他拿掉,那等于是亲手杀自己的亲生予女,那实在是惨绝人寰之事;杀胎之罪是很重的。总之,生老病死四苦就是这「十二因缘」中最后之果。「十二因缘」,如前所说,又称「十二有支」;「有」之义为世间法,故世间法又叫「有法」;「支」是项目之义。十二因缘也称为「十二钩锁」,因这十二因缘有如十二个环节一样,一个钩一个,每一个环节都具有能钩、 能锁的作用(钩锁住众生的身、心、业果,令轮回不断),且每一个钩锁不但都是「因」,也都是「果」,前面的「因」生下面的「果」;此「果」又成「因」,「因」复为「果」;如是因生果,果成因,连绵往复不断,故「十二有支」即成世问三世「轮回」的具体说明。世问法中所谓的「轮回」,就是由十二因缘而起:从无明到生、 老、 死,即形成世问轮迥的因果循环。再者,「四圣谛」― 「苦、 集、灭、 道」中的苦谛是怎么来的呢?怎么会有「苦谛」呢?苦谛也是从十二因缘中来,因为十二因缘便是四谛中的「集谛」― 十二因缘(集谛)是「苦谛」之因;「集」是集起之义,也就是「生因」之义,因此:由「集」生「苦」。大家都知道所谓「佛法讲因果」这句话,而因果的根木原理就是「十二因缘」,所以要了解佛法说的「因果」,就必须了解十二因缘:了解十二因绿,才能说是真正了解「因果」又,这十二因缘并非笼统、 模糊的哲学概念,而都是很具体的道理与事实。是故,总的来说:「佛教徒应该如何面对生、老、病、 死等一切苦因、苦果的问题?」就应该如是以佛所教敕的正理、正智慧来观察、 了知人问世象为由十二因缘所成,方能明智、勇敢地去面对、解决一切问题。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解决问题,不是要增加问题、或制造问题的,当然更不是要逃避问题,这个前提必须确定。但有些世俗人错解佛法,而说佛法是消极的,那是由于无知、不了解佛法所致。「感情」可分为很多种:对父母之情、 兄弟之情、夫妻之情、儿女之情、朋友之情、乃至于男女之情等等。虽然感情种类如此繁多,但问这问题的人,我想,主要还是在针对着夫妻之情而来的,对不对?所以我们就针对夫妻之情方面来讨论。

  首先,我们先观察夫妻是怎么来的;夫妻是由「缘」而来的― 彼此之间有「夫妻缘」才会结为夫妇。这个「夫妻缘」也与我们前面所谈的一样,有善缘、恶缘两种。为什么说都是「缘」呢?因为「万怯因缘生」。所以一切法皆是由「因缘」中来。如果你今世得遇善缘,那是由于你宿世所修好因,因此你才能得善伴侣而跟配偶感情和睦,相亲相爱,夫唱妇随,互相帮助,如此又更增进善缘;能这样是很有福的人。另外,若逢恶缘,也是由于宿世所结的缘,多半你们二人生生世世都互相过不去,成为冤家,今世仍然由业力所感,而再来结为夫妇,成天吵吵闹闹的,这就是怨偶,这种夫妻缘实是「债缘」:夫妻相打、 相骂是债缘;夫妻相杀、相害是「孽缘」,是更重的债负。「债」有两种:一种是感情的债,一种是财物之债。你现在若欠人家钱财不还,将来就有很多种还法,而其中最不幸的一种,就是与你的债主结为夫妇,于是你便得天天挨打受骂,以此来抵偿你往世所积欠的债务。比结为夫妇更惨的是与你的债主成为主仆;再次一等是成为你债主的牛马,受他骑乘,为他负载、奔走驱驰,挨冻受累,受尽鞭笞,以此受凌虐的苦痛来抵偿宿债。我们常看到有些太太虽挨先生打骂,甚至打得半死,她也不会想要跑掉,真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如此?这是由于业力牵引所致;债务尚未还清,债缘未了,她就是走不掉,有时走了几天,还是自己回来了。有人会觉得很奇怪,会说:「要是我,早就走了」。(附带说,打人很不好,「君予不动口、也不动手」,捶打他人,来世会得多病、体弱之果报。)所以就应作如是观察,了知夫妻若是不和好的话,即是宿世所结的恶缘,因此今生就要赶快谋求补救及改善,否则恶缘一结,便生生世世难以善了,恩恩怨怨夹缠不清,来世还是“样要来结为怨偶,照样吵吵闹闹,欢喜冤家。你不要以为今世念阿弥陀佛,来世就一定可以不再跟他见面了,这可不一定,若不好好修心,恐怕到了阿弥陀佛那一畏还要吵哩!所以必须忏悔改过。依佛所说,通常夫妻一结了缘,至少五百世,绿才会了。这一辈子也不知道才第几世。然而,不管是好夫妻、 坏夫妻,也都是有五百世的夫妻缘― 好可怕。所以要小心,情网难逃!又,你若说:「跟着他好歹命,来世我才不要再跟他一起!」然而不是冤家不聚头,那是由不得你的!

  ▲ 「佛教中夫妻相处守则」为佛弟子,若欲成为和睦相处的夫妻,应如何相待呢?

  一、了达夫妻皆是缘,因此不可要求对方完美,以有缘才来相聚,互相不嫌弃,才能有幸福;互相嫌弃,夫妻生活即成苦海。

  二、不以佛法来要求对方。学佛之人,绝不能对别人说:「你是学佛的人,怎么可以这样予?」「看你受五戒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因为佛法很高深,很难行,所以千万不要以佛法来要求别人;除非他是圣人,否则一定会令你失望。但你口虽不讲,心裹若还是以完美的佛弟予来期望他,希望他有如阿罗汉、大菩萨,这压力会让对方受不了的;有压力即有痛苦,生活便不美满。

  三、如果吵架时,不应轻言「离婚」。一吵架就赌气说「离婚」,这是很不当的。而且这句话一旦第一次讲出口,以后就很容易再讲。于是他不服输,你讲

   他也讲,最后,一时吞不下这口气(我又不是非有你不行!) ,于是干脆真的去签个名算了。再者,讲出这句话,是很伤人家的心的,所以不要只为了发泄你的气愤而这么说。你即使用任何其它恶毒或肮脏的字眼来骂,都没有「离婚」这两个字来得伤人,因为说要离婚是对对方最大的侮辱― 表示你不要他,你要甩掉他。即使你是不甘示弱,以牙还牙而说出来,或为了表示你对他的失望而说,然而感情这种事不是.定的,你今天对他很失望,明天不一定还是会对他那么失望;那种失望的感觉是会改变的― 也许第一一天你会觉得他还是蛮可爱的!所以不要随便提「离婚」二字!这两个字到了口边,要随着口水吞进去― 把你伤人的利剑吞回去。

  四、善调自心的佛弟予,应从身旁的人修起,这比较难做到;要尽量修养自己,好的让他受用,坏的我来承担。五、化夫妻之情为「怯侣」之情,这就是将世问夫妻的感情「升华」为菩提之道侣;若真能如此,双方就会很快深人佛法,人菩提道。若不如此,则永远是平凡夫妻。

  六、为佛之真子,应化一切亲情为「法界道侣」之情。方才所说只是指夫妻之问的感情,现在更包涵切亲情。为佛弟子应化父母、兄弟、 子女都成为你的「法眷」,于一切眷属应作如是观、如是作愿,如是想、 如是行;如此,当下即能了脱无量诸苦。

  七、 应提升或升华一切感情;如何提升呢?要净化私情。如何净化呢?要去除「我」。日本人讲「我」是「私」,实在很有道理。因为「私」就是「我」,故称「私我」― 换言之,「我」就是自私的。如果能净化私情(自私之情)― 去「我」― 就能转一切烦恼为菩提。「我」是总相,其具体内容为我执、 我爱、我见、我慢;去除我执、我爱、我见、我慢以后,因为无「我」,就变成只有奉献、 施与。这就跟菩萨道相应了。到了此一境界,你就再也不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都没对我更好一点。」

  ▲ 万-夫妻感情不睦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戴是感情将要破裂时,要如何面对?

  一、 虔诚礼佛忏悔;忏悔累世所结恶缘。

  二、努力诵经修法,回向为彼此消除业障。

  三、 修习忍辱;不能「硬拚」。在感情上天天拚,便天天输:在感情上是「爱拚就会输。」

  四、须用感动或感化的方式,施以善巧方便;即使不得已而用苦肉计也行。总之,感情之事要用软的,不可用硬的,要以柔克刚。因为感情本身就是「软」的,所以硬的方式任何人都不喜欢。感情其性虽柔软,但具有很大的威力,几乎可以把铁都烙掉,故古人言:「至柔所以至刚」

  五、凡事要理智,不可感情用事,不可冲动莽撞,应三思而后行。

  六、不褴情、 不任性。须养成自制的能力,才能与眷属相处和谐,而不致有意、或无意地伤人。

  七、须养成独立的精神。夫妻常常是互相依赖,而且通常是互相依赖得太多。如果万一他稍不一识你依赖时,就说:「不体贴我。」甚至会说:「是不是你变心了”」这都是依赖太深所致― 太依赖他人,结果是自苦苦他,彼此都很不方便,很不自在;乃至互相羁绊,而不能互相提升。

  八、有错则须认过、改过;不能为了虚假的面子,而自我护短、掩饰。这一项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尤其是要自己先做,不要期望他(或她)先做。通常两人之所以会相持不下,都是因为彼此都不肯认错,甚至于常常会说:「我虽然有错,但你也有错!」实际上,这句话背地一异隐含的意思则是:「我虽有错,但你错得比我多!― 因此,主要是由你造成的。」这已经是他(她)最好的道歉了!很少人肯宽宏大量地说:「都是我的错。」有这样雅量的人实在非常少。事实上,如果一方肯诚心地说:「都是我的错,对不起」通常另一方都会反而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没有!我也有错。」所以连夫妻相处都要有智慧、有风度,不是光用一团热火的「感情」(所谓「爱」)就可令家庭生活快乐美满的。若你一定要说:「我有错,不过你也有错。」对方一定不服气。若是你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你没错。」对方一定会「原谅」你。人…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