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P4

  ..续本文上一页易变成「荫尸」,若火葬则烧了很臭。最好是穿高级纯棉布料的衣服。若是学佛的人,自己知道大约时日将至,就应先把自己预备好:沐浴、 更衣;最好穿着麻纱制海青,若曾受戒,亦可披缦衣;然后烧香,正坐念佛。此时能坐就坐,不能坐就右肠吉祥卧,一心念佛。若是病很重,自己知道起不来了,就应交代家属,不要在医院用电击、打针等急救,那是活受罪,应赶快回家,请同修道友助念以求往生净土。为佛弟子应如此去面对死亡的问题。讲到这里,我再讲一个『 楞严经』 里的故事。有一天,波斯匿王请佛供斋,之后王及大众随佛回到精舍,接着阿难问佛有关修行无上菩提及三味的问题,佛为他开发心地(七处破妄、 十处显真等);之后,波斯匿王因为自己年事已大,对死亡深怀恐惧,他对佛说:在他尚未遇见佛世尊以前,有外道人曾对他说,人死了之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即所谓「一了百了」。他很害怕人死了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他觉得那样实在太可怕;所以请世尊开示,真实到底是怎么回事?佛于是问他:「大王,你有没有看过恒河?」他说有。佛又问:「你最早看到恒河时,你是几岁?」王回答:「是我三岁的时候。」佛问:「你三岁时怎么会看到恒河的?」王说:「那是因为印度有一个传统礼节,当小孩子三岁时要带他去朝拜某一尊神,而去那问神庙须经过恒河,所以我三岁时就看过恒河。」佛就问他:「你现在几岁了?」工说:七十三岁了。」佛问:「你现在的面容跟三岁的时候相比如何呢?」王回答:「那不能比啰!现在已发白肤皱!」佛说:「跟三岁时已不能比,那么跟其它时候比如何?」王说:「如果这样比的话,我现在想来,十三岁时的我与三岁时比,已有所不同。廿三岁时与十三岁时比,又不一样。每十年、 十年形容都不一样― 但再仔细想来,其实不止每十年、每十年面容都不一样,乃至于每一天、 每一天也不太一样;甚至每分钟、 每分钟也都有所不同,甚至于每一剎那、每一剎那的我 ,都不一样!佛问他:「那么你怎么知道你会死呢?」王回答:「就因为我作如上的观察,即知道我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在变化,岁月于不知不觉中密移,而我本身也都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改变;由于有这些变异,所以我知道我终将死去。」佛问:「你三岁时所看到的恒河,跟现在七十三岁时所看的恒河,两者有没有一样?」王说:「我三岁时所看到的恒河与现在所看到的恒河是一样的。」佛说:「由此可见,你『 能看』 的『 能见之性』 并没有变!由于你的面皮会皱,所以你的身体会老、会死;而你的『 能见之性』 并没有皱,也不会变皱,所以你的『 能见之性』 不会老、也不会死。我现在告诉你,你身中有一个既不会老、也不会皱、亦不会死亡的东西― 神识。众生之「身」有生死,「识」则无生死:身死之后,神识还是活着,只是转往他处,所以你不用怕!」波斯匿王听了非常欢喜,才知道:原来身体会死亡,而神识却不会也跟着身体一起死亡灭尽,亦即:「身死而识不亡」。除此之外,还有个问题,那就是:身亡之后,神识究竟到那里去了呢?欲知识往何处去,那就要看你在世时都做了些什么事,造了什么业,是善业、 是恶业,乃至于看你有没有多修善,修佛法,怎么修,修得对不对,修得好不好等等,在在都能决定你的神识离身之后,转往何处。

  综上言之,人生在世,无论贵贱、 贫富、 智愚,皆有生老病死四苦,乃至八苦具足,若能像刚才所提示的那样来面对人生的四苦、八苦,则其它的苦恼都算是小苦,较容易对付;例如子女不太听话、不喜欢读书、考试考不好、 及某些失意之事等等,都算是小苦。既然人生有这么多的大苦、小苦充斥其中,若说人生仍有乐的话,其比例实在微乎其微。而且一般众生在这样众多的「大苦」煎熬之下,还能闭起眼来作种种一时之乐,实在是很有办法!所以凡夫作乐之时,实在都是在苦中作乐,都是假装不知道,当作眼前无苦一般,而恣意行乐,以求「暂忘」。众生如何暂忘目前逼迫不止的种种苦恼呢?有些人是用逃避的方式,有的人则是用麻醉的方式。逃避的方式很多,例如作白日梦,或睡大觉。麻醉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而且更多,例如用麻醉剂、抽大麻、苛古碱、玛啡、鸦片、速赐康等等,乃至酗酒也是一种自我麻醉。即使连知识分子所从事或欣赏的诗、词、歌、 赋、小说、音乐、艺术等文艺之事,严格说来,也可算是一种消极逃避苦恼的象牙塔!众生于自所编织的文字、音乐、艺术等幻化境界之中,求一时暂忘人生的苦恼,当作临时的避风港。因此可知,众生很善于遮掩、自我陶醉

   及粉饰太平:明明是逃避及麻醉,却美名之为「文明」、 「文化」、乃至「艺术」、「美」!以实相而言,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何谓文化呢?文化可说是一种「『 高级』 的暂时逃避生死苦难的『 艺术』 」,墨客骚人所谓「寄情于诗酒书翰之间」最可表达造诗文书翰的艺术之本意。

  生老病死之因:「十二因缘」

  由上所示,我们知道生、老、病、死是众生受苦受难的主要来源,然而生老病死虽然是众「苦」之「因」,但推究起来,生老病死本身也还是「果」,不是终究之「因」;亦即生老病死也是其它原因之「果」。什么是生老病死之因呢?要了解生老病死的「根本之因」,就要深入观察「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大苦聚」先讲「无明缘行」的「缘」是什么意思。「缘」在梵文是及物动词,义为:「以… … 为缘,而有」。所以十二因缘,具而言之,便成:「以无明为缘而有行、 以行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等等」。「缘」之义为条件。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的果;以「行」为条件,即有「识」之果等等。「无明」是不明白的意思,即所谓「一念无明」或「一念胡涂」,便是无明之义,然而我们都不只是一念无明或一念胡涂,我们是念念无明、念念胡涂,乃至是半生胡涂、一辈子胡涂;我们不是「难得胡涂」,而是「难得不胡涂」,一辈子浑浑噩噩,醉生梦死。道家说一般人都「难得胡涂」,而佛教则开示说众生「难得不胡涂」。道家是要我们「装胡涂」,即使不胡涂也要装一装胡涂,才能一切OK ;明明知道还装不知道,这里面便有诈术。所以老子之后到韩非子就演为权谋、诈术。我们常说中国人很「老奸」,就是从这样的「固有」传统来的。佛法则是要众生一切都不胡涂,一切都明明白白;不但要不胡涂,更不能装糊涂。(本来已经够胡涂, 无明― 了,还须要再装吗?) 接下来讲「无明缘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行」即是动― 详言之即是心动;一但心动,就会有所行动;所以一念无明就心动,一念清明即「不动」。见可欲即心动;就像男子看到美女就心动。有一念心动― 一念无明!的条件,就会产生「行」,于是必有所行动。这「心动」最主要的动相是什么呢?心的主要动相是所谓的「意志」,是故心一动就会有某种「一思志」产生,而一切意志中最主要的是什么呢?「求生意志」即是一切意志中最主要的,其内涵,简言之即是:「我要活下去」;这就是「行」的要义,故知一切心行的主体即是求生意志;进而言之,众生一切追求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这个― 求生欲;从逃避敌害,追求食物、追求配偶,追求安全居处,乃至生儿育女― 延续「我相」― 都是求生欲直接或间接的表现。近代心理学家说求生欲是生物的本能,虽也是对的;但以佛法来说,求生欲还不是最根本的,还有更加根本的真正「本能」,那就是自心本能― 如来藏之本性。一切众生依于自心如来藏本体之性,由于一念无明而心动;心一浮动,便有行。以有心「行」的缘故,就有识生起,这就是「行缘识」:「识」的意思是分别。起「识分别」以后,就有「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因为一分别就有对立。所以起识分别之后,种种对立的法就起来了,故说「识缘名色」。名色分别一起,进而精神与物质和合(名与色和合,心与肉体和合)就有「六入」产生,故说「名色缘六入」。六入就是「六根」― 眼、 耳、鼻、舌、身,意。为什么称六根为「六入」呢?因为一切的染净之法都是由这六个孔道进入众生身心,或说:众生以此六个管道来摄受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 法)入于心内,所以称之为六入。是故六根具足之后,我们就会开始和外尘接触,因而有「触」;此即「六入缘触」。触即是接触;接触之后就会产生感受,于是就有「受」,故言「触缘受」。「受」有三种:苦受、 乐受、不苦不乐受。不管是那一种受,众生因为无明的关系,不论碰到哪一种「受」都会贪爱取着,所以就有「爱」,因此说「受缘爱」。爱心起之后,就必然生出执「取」之心,要把心中所爱的东西抓住、取来,此即「爱缘取」。取来之后就想占有、 拥有,于是形成「取缘有」。因为占有,于是便有「生」,此即「有缘生」。既有「生」相之后,便有老病死等等苦恼,此即「生缘老死一大苦聚」。以上是以唯识学所说的「种子因」来阐释「十二因缘」另外亦可从「生命的起源」的观点来阐释「十二因缘」(又称「十、一有支」)。众生在寿尽死亡,神识离去之后,成为「中阴身」,四十九日后即由于业力的牵引(此即是十二有支中的「无明」支),而到宿世有缘的父母之处去投胎。此时中阴身见到父母在交媾,心生欢喜,于是就从母体产门进入。此即「无明缘行」。「投胎」后就生「识」(此即「行缘识」);接着识体与父精母血结合在一起,而生出身心(「识缘明色」);「名」就是心,「色」就是身。身心成就之后,即有六根(「名色缘六入」)。六根初具是在父母结合…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