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徒如何面對生老病死與感情生活▪P5

  ..續本文上一頁之後第七七日(四十九日),佛說七七日具有六根。六根成就之後就能跟外塵接觸(「六入緣觸」),有「觸」就有「受」(「觸緣受」),接下來就和前面所講的一樣;生命的起源就是這樣開始的。附帶說一下,墮胎是一種違逆天倫之事,因爲是自己的親骨肉,還要把他拿掉,那等于是親手殺自己的親生予女,那實在是慘絕人寰之事;殺胎之罪是很重的。總之,生老病死四苦就是這「十二因緣」中最後之果。「十二因緣」,如前所說,又稱「十二有支」;「有」之義爲世間法,故世間法又叫「有法」;「支」是項目之義。十二因緣也稱爲「十二鈎鎖」,因這十二因緣有如十二個環節一樣,一個鈎一個,每一個環節都具有能鈎、 能鎖的作用(鈎鎖住衆生的身、心、業果,令輪回不斷),且每一個鈎鎖不但都是「因」,也都是「果」,前面的「因」生下面的「果」;此「果」又成「因」,「因」複爲「果」;如是因生果,果成因,連綿往複不斷,故「十二有支」即成世問叁世「輪回」的具體說明。世問法中所謂的「輪回」,就是由十二因緣而起:從無明到生、 老、 死,即形成世問輪迥的因果循環。再者,「四聖谛」― 「苦、 集、滅、 道」中的苦谛是怎麼來的呢?怎麼會有「苦谛」呢?苦谛也是從十二因緣中來,因爲十二因緣便是四谛中的「集谛」― 十二因緣(集谛)是「苦谛」之因;「集」是集起之義,也就是「生因」之義,因此:由「集」生「苦」。大家都知道所謂「佛法講因果」這句話,而因果的根木原理就是「十二因緣」,所以要了解佛法說的「因果」,就必須了解十二因緣:了解十二因綠,才能說是真正了解「因果」又,這十二因緣並非籠統、 模糊的哲學概念,而都是很具體的道理與事實。是故,總的來說:「佛教徒應該如何面對生、老、病、 死等一切苦因、苦果的問題?」就應該如是以佛所教敕的正理、正智慧來觀察、 了知人問世象爲由十二因緣所成,方能明智、勇敢地去面對、解決一切問題。

  學佛的目的是爲了要解決問題,不是要增加問題、或製造問題的,當然更不是要逃避問題,這個前提必須確定。但有些世俗人錯解佛法,而說佛法是消極的,那是由于無知、不了解佛法所致。「感情」可分爲很多種:對父母之情、 兄弟之情、夫妻之情、兒女之情、朋友之情、乃至于男女之情等等。雖然感情種類如此繁多,但問這問題的人,我想,主要還是在針對著夫妻之情而來的,對不對?所以我們就針對夫妻之情方面來討論。

  首先,我們先觀察夫妻是怎麼來的;夫妻是由「緣」而來的― 彼此之間有「夫妻緣」才會結爲夫婦。這個「夫妻緣」也與我們前面所談的一樣,有善緣、惡緣兩種。爲什麼說都是「緣」呢?因爲「萬怯因緣生」。所以一切法皆是由「因緣」中來。如果你今世得遇善緣,那是由于你宿世所修好因,因此你才能得善伴侶而跟配偶感情和睦,相親相愛,夫唱婦隨,互相幫助,如此又更增進善緣;能這樣是很有福的人。另外,若逢惡緣,也是由于宿世所結的緣,多半你們二人生生世世都互相過不去,成爲冤家,今世仍然由業力所感,而再來結爲夫婦,成天吵吵鬧鬧的,這就是怨偶,這種夫妻緣實是「債緣」:夫妻相打、 相罵是債緣;夫妻相殺、相害是「孽緣」,是更重的債負。「債」有兩種:一種是感情的債,一種是財物之債。你現在若欠人家錢財不還,將來就有很多種還法,而其中最不幸的一種,就是與你的債主結爲夫婦,于是你便得天天挨打受罵,以此來抵償你往世所積欠的債務。比結爲夫婦更慘的是與你的債主成爲主仆;再次一等是成爲你債主的牛馬,受他騎乘,爲他負載、奔走驅馳,挨凍受累,受盡鞭笞,以此受淩虐的苦痛來抵償宿債。我們常看到有些太太雖挨先生打罵,甚至打得半死,她也不會想要跑掉,真是不可思議。爲什麼如此?這是由于業力牽引所致;債務尚未還清,債緣未了,她就是走不掉,有時走了幾天,還是自己回來了。有人會覺得很奇怪,會說:「要是我,早就走了」。(附帶說,打人很不好,「君予不動口、也不動手」,捶打他人,來世會得多病、體弱之果報。)所以就應作如是觀察,了知夫妻若是不和好的話,即是宿世所結的惡緣,因此今生就要趕快謀求補救及改善,否則惡緣一結,便生生世世難以善了,恩恩怨怨夾纏不清,來世還是“樣要來結爲怨偶,照樣吵吵鬧鬧,歡喜冤家。你不要以爲今世念阿彌陀佛,來世就一定可以不再跟他見面了,這可不一定,若不好好修心,恐怕到了阿彌陀佛那一畏還要吵哩!所以必須忏悔改過。依佛所說,通常夫妻一結了緣,至少五百世,綠才會了。這一輩子也不知道才第幾世。然而,不管是好夫妻、 壞夫妻,也都是有五百世的夫妻緣― 好可怕。所以要小心,情網難逃!又,你若說:「跟著他好歹命,來世我才不要再跟他一起!」然而不是冤家不聚頭,那是由不得你的!

  ▲ 「佛教中夫妻相處守則」爲佛弟子,若欲成爲和睦相處的夫妻,應如何相待呢?

  一、了達夫妻皆是緣,因此不可要求對方完美,以有緣才來相聚,互相不嫌棄,才能有幸福;互相嫌棄,夫妻生活即成苦海。

  二、不以佛法來要求對方。學佛之人,絕不能對別人說:「你是學佛的人,怎麼可以這樣予?」「看你受五戒的人,怎麼可以這樣?」因爲佛法很高深,很難行,所以千萬不要以佛法來要求別人;除非他是聖人,否則一定會令你失望。但你口雖不講,心裹若還是以完美的佛弟予來期望他,希望他有如阿羅漢、大菩薩,這壓力會讓對方受不了的;有壓力即有痛苦,生活便不美滿。

  叁、如果吵架時,不應輕言「離婚」。一吵架就賭氣說「離婚」,這是很不當的。而且這句話一旦第一次講出口,以後就很容易再講。于是他不服輸,你講

   他也講,最後,一時吞不下這口氣(我又不是非有你不行!) ,于是幹脆真的去簽個名算了。再者,講出這句話,是很傷人家的心的,所以不要只爲了發泄你的氣憤而這麼說。你即使用任何其它惡毒或肮髒的字眼來罵,都沒有「離婚」這兩個字來得傷人,因爲說要離婚是對對方最大的侮辱― 表示你不要他,你要甩掉他。即使你是不甘示弱,以牙還牙而說出來,或爲了表示你對他的失望而說,然而感情這種事不是.定的,你今天對他很失望,明天不一定還是會對他那麼失望;那種失望的感覺是會改變的― 也許第一一天你會覺得他還是蠻可愛的!所以不要隨便提「離婚」二字!這兩個字到了口邊,要隨著口水吞進去― 把你傷人的利劍吞回去。

  四、善調自心的佛弟予,應從身旁的人修起,這比較難做到;要盡量修養自己,好的讓他受用,壞的我來承擔。五、化夫妻之情爲「怯侶」之情,這就是將世問夫妻的感情「升華」爲菩提之道侶;若真能如此,雙方就會很快深人佛法,人菩提道。若不如此,則永遠是平凡夫妻。

  六、爲佛之真子,應化一切親情爲「法界道侶」之情。方才所說只是指夫妻之問的感情,現在更包涵切親情。爲佛弟子應化父母、兄弟、 子女都成爲你的「法眷」,于一切眷屬應作如是觀、如是作願,如是想、 如是行;如此,當下即能了脫無量諸苦。

  七、 應提升或升華一切感情;如何提升呢?要淨化私情。如何淨化呢?要去除「我」。日本人講「我」是「私」,實在很有道理。因爲「私」就是「我」,故稱「私我」― 換言之,「我」就是自私的。如果能淨化私情(自私之情)― 去「我」― 就能轉一切煩惱爲菩提。「我」是總相,其具體內容爲我執、 我愛、我見、我慢;去除我執、我愛、我見、我慢以後,因爲無「我」,就變成只有奉獻、 施與。這就跟菩薩道相應了。到了此一境界,你就再也不會說:「我對你這麼好,你都沒對我更好一點。」

  ▲ 萬-夫妻感情不睦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戴是感情將要破裂時,要如何面對?

  一、 虔誠禮佛忏悔;忏悔累世所結惡緣。

  二、努力誦經修法,回向爲彼此消除業障。

  叁、 修習忍辱;不能「硬拚」。在感情上天天拚,便天天輸:在感情上是「愛拚就會輸。」

  四、須用感動或感化的方式,施以善巧方便;即使不得已而用苦肉計也行。總之,感情之事要用軟的,不可用硬的,要以柔克剛。因爲感情本身就是「軟」的,所以硬的方式任何人都不喜歡。感情其性雖柔軟,但具有很大的威力,幾乎可以把鐵都烙掉,故古人言:「至柔所以至剛」

  五、凡事要理智,不可感情用事,不可沖動莽撞,應叁思而後行。

  六、不褴情、 不任性。須養成自製的能力,才能與眷屬相處和諧,而不致有意、或無意地傷人。

  七、須養成獨立的精神。夫妻常常是互相依賴,而且通常是互相依賴得太多。如果萬一他稍不一識你依賴時,就說:「不體貼我。」甚至會說:「是不是你變心了”」這都是依賴太深所致― 太依賴他人,結果是自苦苦他,彼此都很不方便,很不自在;乃至互相羁絆,而不能互相提升。

  八、有錯則須認過、改過;不能爲了虛假的面子,而自我護短、掩飾。這一項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要自己先做,不要期望他(或她)先做。通常兩人之所以會相持不下,都是因爲彼此都不肯認錯,甚至于常常會說:「我雖然有錯,但你也有錯!」實際上,這句話背地一異隱含的意思則是:「我雖有錯,但你錯得比我多!― 因此,主要是由你造成的。」這已經是他(她)最好的道歉了!很少人肯寬宏大量地說:「都是我的錯。」有這樣雅量的人實在非常少。事實上,如果一方肯誠心地說:「都是我的錯,對不起」通常另一方都會反而不好意思地說:「沒有!沒有!我也有錯。」所以連夫妻相處都要有智慧、有風度,不是光用一團熱火的「感情」(所謂「愛」)就可令家庭生活快樂美滿的。若你一定要說:「我有錯,不過你也有錯。」對方一定不服氣。若是你說:「對不起,都是我的錯,你沒錯。」對方一定會「原諒」你。人…

《佛教徒如何面對生老病死與感情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