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所缘缘论义贯 目次

  成观法师--观所缘缘论义贯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沙门释成观撰注

  台湾大毘卢寺

  美国遍 照 寺

  敬印

  佛海枢要(七)

  相宗系列

  附「唯识学与百法概要」

  目 次

  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识学?

  一、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二、相宗系列撰注缘起

  三、何谓唯识学?

  1、从唯识二字看

  2、从五位百法看

  1.从有为法及无为法看

  2.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来看

  3.从心所有法看

  ①从行心所看

  ②从别境心所看

  ③从善心所、烦恼心所、及随烦恼心所看

  ④从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看

  ⑤从无为法看

  观所缘缘论原文

  观所缘缘论义贯注者引言

  观所缘缘论义贯

  第一章 释论题、论主、译者

  第二章 释论文

  第一节 破斥外道计执

  1.总破二邪计

  2.破计极微是所缘缘(别破之一)

  3.所缘缘的定义

  4.明示外论以极微为所缘缘之条件不充分

  5.破极微之和合体为所缘缘(别破之二)

  6.明示外论以和合为所缘缘」之条件不充分

  7.结论

  第二节 破诸转计

  叙述外论转计极微有和集相,能为所缘缘

  2.破和集相之一

  3.破和集相之二

  4.外论再转计和集有衍生物能为所缘缘

  5.破再转计──从形状与大小之觉知应无差别来破

  6.预破再次转计(破极微本身亦有差别

  7.结论:本宗极成

  第三节 成立正义

  1.成立内所缘缘是有

  2.释疑

  3.成立增上缘依不无

  4.辨根境识一异

  第四节 总结:所缘缘唯内境

  附:唯识学与百法概要

  第一节 唯识学概要

  一、何谓唯识

  二、五位百法

  三、心识之构成

  四、心识如何生起

  五、研究唯识之目的

  六、学佛的最难处──性相融通

  七、通达性相的两种修法

  八、学唯识之难处

  大乘五位百法表

  第二节 唯识五位百法概述

  一、第一位──心法

  二、第二位──心所有法(总共五十一法)

  1.遍行(五法)

  2.别境(五法)

  3.善(十一法)

  4.烦恼(六法)

  5.随烦恼(二十法)

  6.不定(四法)

  三、第三位──色法

  四、第四位──心不相应行法

  五、第五位──无为法

  第三节 五蕴与五位百法之关系

  第四节 结论

  

  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识学

  一、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学派;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二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罗跋多罗、青目、婆薮、佛护、青辨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宗基本上都属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且研习法之本性,故又称为性宗。

  至于法相宗或瑜伽宗最主要的经典则为一经一论: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其根本经典,根据成唯识论述记,则为六经十一论:

  A、六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又名厚严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毘达磨经、最后二经未译成汉文。

  B、十一论: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以上无著菩萨造、辨中边论、本颂弥勒菩萨说、世亲菩萨造释论、分别瑜伽论、本颂亦弥勒菩萨说、世亲菩萨造释论、此论未传译、唯识二十论、世亲菩萨造、十地经论世亲菩萨造、系解释华严经、十地品、者集量论、陈那菩萨造、义净译、已亡佚,系因明学之论典、发挥现比二量、及识之三分说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造。

  由此可知,瑜伽宗的根本经典,其中之六经皆是佛说;其十一论,则为菩萨说或造,包括弥勒、无着、世亲、陈那等。

  至于瑜伽宗的传承,除了释尊与弥勒菩萨外,主要是无着与世亲二菩萨等。无著菩萨系在佛灭后九百年顷,诞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出家后证入初地,凭神通力上升兜率陀天,亲聆弥勒菩萨说法,悟得缘生无性的大乘空义,爰请弥勒菩萨于中夜降神于其中印度阿踰陀国之禅堂,为说五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辨中边论颂、王法正理论。无著菩萨又秉承弥勒菩萨所说之旨,造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系无着之弟,起初修学小乘,后受无着所化,归依大乘,并承无着之教,大弘大乘教法,名为百论之主,着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尤其是唯识三十颂,对中土更有莫大影响,因为世亲造颂后,有十大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先后造释论以解释颂文,于是瑜伽宗风遂披靡全印。唐代玄奘法师入印求法,即师事护法之门人戒贤,具得其师承。返唐之后,翻传本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旨。并杂揉十大论师解释唯识三十颂之论文,而成「成唯识论」,因而成立法相宗。因此中土的法相宗,简言之,即是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而修证一切唯识之旨的教法。

  继承玄奘大师唯识之教者颇众,其著名者为:窥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宝、玄应、玄范、辨机、彦悰、圆测等。窥基为绍承玄奘之嫡统,住长安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法相宗亦时称慈恩宗。新罗古韩国名僧太贤从圆测之弟子道证学法,着有唯识论古迹,世称为海东瑜伽之祖」。

  以上为狭义的法相宗之根本经典与传承。至于广义的法相,则泛指大乘唯识宗、小乘俱舍宗、及六足论、发智论、大毘婆娑论等。

  兹将以上所说,简单表解如下:

  大乘佛法中观学派龙树、提婆等(般若诸经、三论)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禅 宗(性宗)(相宗)瑜伽学派弥勒、无着、世亲(华严、解深密、瑜伽论)瑜伽学派之传承:尊释勒弥着无亲世那陈性无法护贤戒奘玄

  最后,从瑜伽宗的根本经典之六经来看,除了最后二经中土未译外,其余四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楞伽经,皆是所谓性相圆融,亦即,有性有相,并非纯是法相之学。更有进者,这四部经同时也是性宗的根本经典;尤其是楞伽经,更是禅宗达摩祖师传以印心的直到六祖改成金刚经。可见,即使在禅宗的正法眼藏用以印心的,在六祖以前,本是性相圆融、性相不分的。不但性相不分,而且也是显密不分的:因为华严、密严、解深密,乃至楞伽也是显密二教所共尊的。然而其后,以众生根器转钝,不堪受持全体大法,因此分门修学,各擅其长。然而依法之本源与发展来看,此系不得已之事,并非法本有分派,而实系人根转浅所致:并非法有二种、三种或多种;种种法教实系如来法身之一体;众生不堪全体大法,故别受其部分之法。然其要者,若欲求无上菩提,切莫以自所修学之一部分法,或性或相、或显或密,执摸象之解而言:这就是如来法的全部!因而得少为足,甚或是自非他、种种妄想分别,乃至互相攻讦、诤斗,如是即是迷人,枉受辛勤,不入正理。

  二、相宗系列撰注缘起

  佛法之修行之四大门即:信、解、行、证。故若信而不解、解而不行,即无由断证。更何况不信、不解、不行,甚或虽饱览佛经,却于如来正法,不能起正信、正解,乃至种种曲解、邪解、谬解;如是不但自不能起正修行,更会误导他人。

  佛法之显教大致分为性宗与相宗二大部,而相宗即是唯识学、或法相学,或二者合称为法相唯识。然而法相与唯识是不一样的:如前所说,所有的瑜伽部,乃至小乘的大毗婆娑论、六足论,及介于大小乘之间的俱舍论,都可以说是属于广义的法相之学,故法相学含义较广,它可以包括一切大小乘的法相之学。至于唯识,则是大乘的不共法,小乘法没有。因为唯识学所研析的众多名相,也是属于法相所摄,故亦通称大乘唯识学为法相宗,而法相宗一词便俨然成为唯识宗的代名词。实则,据理而言,唯识得成一宗之名,因为唯识一词之中,即有自宗的主张。但法相一词,则毫无特色、主张,且为多宗所共享,故实不适合成为一宗之名。然以历代以来皆如是相传,故亦姑且随顺传统,亦时随而称之为法相宗或相宗;但读者诸君须知法相与唯识之别。

  显教中的性宗,则是大略概括了一切显教中涉及法性,或以参研法性或本性为主之宗派,举凡禅宗、中观、三论、般若、乃至华严、天台等学,都可以说是研修性宗之学。在中国历代,性宗之学可以说是独占了整个佛教市场;至于相宗,则只有在唐初,于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法师、普光大乘光法师等之弘传,昌盛一时,唐后即趋式微,乏人问津;及至明末,方有蕅益大师、憨山大师、明昱法师等之研求提倡,才稍稍振兴;其后却又告式微。至于民初,又有一些佛学家,主要以白衣为首,大力倡导法相唯识学,于是唯识学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然这些唯识学者,他们研究唯识学的最初发心,是有鉴于禅宗在中国高度发展,而禅宗之末流,则流于空疏、不精确、不切确、乃至不切实际之口头禅,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确之唯识学,以纠正禅宗末流之弊。这等发心原无可厚非…

《观所缘缘论义贯 目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