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而却矫枉过正,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见禅宗正法之善;于是由本为救禅流之失,转而一心、全力地抨击所有禅宗,乃至广义的性宗,亦加以讥毁。这些学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传弟子,继承其志,发扬光大其说,大事以相破性,这实在是对唯识学之义,多有误解及曲解所致。其实,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来大法犹如如来之一体,而性相二宗,即犹如如来之左右手;奈何众生不解斯义,却拿着如来的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再以双手打头;这岂是如来说法之意?如来说种种法,岂是要使众生执其所说之一部分法,而互相斗争,互相是非?此实大悖如来说法之旨。盖如来所宣说无量妙法,皆是以大悲、大智,依众生根机,方便引摄,皆令入无上菩提之行,即所谓: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可怜众生愚昧,闻说妙法,不自修行,乃依我执我见,大起诤斗,因而谤法、破法、讥毁正法者,所在多有。
由于唯识学历代研究者少,可供参考的批注实在不多,且又多是文言文,再加上经典的本文及批注之文,皆多深奥难解,因此现代人即使发心要学唯识,也困难重重。笔者有鉴于此,一来欲令佛弟子凡发心欲学唯识者,皆有门可入,至少于经论之文皆能解得,且于其旨得正信通达;二来,众生若普遍能阅佛典、于其中得正信解,即不虞为恶知识所惑、所欺诳。三来,以此宣扬如来唯识正旨,令法界众生普遍得正知、正信解:如来所说一切妙法,实不互相违逆、亦不乖隔;以如来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故;诸佛子于如来圣教,莫自斗诤、莫起违逆之意,更勿兴谤;应顺佛教,信解奉行,灭度超越诸障:烦恼障、所知障、报障、恶业障、法障、魔障,直趋无上菩提。
三、何谓唯识学?
唯识学之义,一言以蔽之,即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学。
兹释如下。
近代由于科学昌盛,因此大众都十分崇尚科学。而于佛教中,亦有此风尚。其中以一些唯识学家之见,更为显着。他们看到唯识学中诸多法相,及其脉络分明的关系,觉得唯识学很科学,而且唯识学所研究的主题,亦都是心理学方面的,所以他们便把唯识学当作佛教心理学来研究。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1.唯识学虽然很科学,但它究非科学;因为佛法虽可以很科学,但佛法是超乎科学的。同理,唯识学也非佛教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世学世间的学问,所谈的是世谛,而唯识学则是出世法,所参究的却是出世谛,出世之正理;故两者不可混同;更不可因唯识学与心理学在题材上有少许相似之处,就因此令佛教徒觉得自己身价百倍,或赶上时髦,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若这样想,即是:以世法为贵,以及以世法来判别佛法的高下──也就是这种观念的错误,而令某些佛学家以科学的标准,来重新为全体佛法作判教的工作,从而导人疑、谤种种佛法。
2.若定要说唯识学是一种心理学,则须知它并非普通心理学,而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学,这是一切学唯识的佛弟子,必须要知道的事。因为佛及菩萨慈悲开示唯识正理,都是为了帮助佛弟子修习菩提正道,不为别的,故是助道心理学;又,唯识学所处理的心理问题,都是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会碰到的种种现象、问题、或困难,以及如何去面对、排除等,因此它是修道心理学。故此助道心理学,其内容、题材、及目标,大大不同于处理世间凡夫心理的普通心理学。因此,唯识学可说是一套专为佛法修行人设计的修道心理学,故不能把它当成一门学术来研究。
那么唯识学的唯识二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唯识之意义为: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皆是依识的自证分本体所变现的见分及相分,此外,并无他物,故说唯有识。易而言之,即华严经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华严经此语的一半,唯心的部分,即在性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而此语的另一半,唯识的部分,则在相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故知,性宗的唯心,与相宗的唯识,在真实内涵上,实无差别,只是所对的根机不同,所施的方便有别,如是而已;是故当知,性相二宗并非敌对,而是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又,如来说法之常途,常是性中有相、或相中有性,乃至显中有密,密中有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只是广略开合不同,主伴有异。例如若对相宗之机,则广说相宗之法,而略说性宗,乃至点到为止。反之,若对性宗之机,则于经中广说性宗之法,略说相宗,乃至点到为止。至于显密的广略开合亦如是。如来如是说法之用意为:
1.令学者广种善根──以诸菩萨没有只修学一法便得成佛者,皆是三大阿僧祗劫修无量福德资粮,广度众生,然后方得作佛。
2.令菩萨于法知所会通──诸法之性本通,众生以自心闭固凝滞,故于法滞碍不通:以心不通故,法亦不通;若其心通,则法自然通达;如来欲令众生借着于法性之会通,而达心通之目的,故作是说。
3.为令诸菩萨速去法执,断除所知障、法障,故如来说法,性中有相,相中有性,悉令断除对法之偏执。再者,有些经典,所对之根机为圆熟之大机,于彼等经中,如来即为之开示性相融合之无上法教,例如解深密经、楞伽经等皆是。
其次,唯识学之意义,可再从唯识二字,及五位百法来研讨,便可更为详细:从唯识 二字看:
一切万法,唯识无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诸识所变现的相分,故诸尘境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皆是此识所变现者,并无实体。行者作如是唯心识观,了达自心,不迷于境,于是从修断中,渐次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不受境缚,心得解脱,证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得大菩提。
二、、从五位百法看:
1.从有为法及无为法看
唯识百法,大类分析一切法为有为法及无为法,这两大类法即摄尽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世尊开示此法,为令诸佛子了有为、证无为,其宗旨则在出世的无上圣道,亦即是六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此亦即唯识之胜义性,也就是圆成实性见唯识三十论颂及成唯识论。故知如来一切所说,皆是为了拔济一切有情出于有为生死之苦轮,达于涅槃、菩提此即所谓二转依的出世圣道。可叹当今末法,有人讲说如来法,却作颠倒说,令人贪着世间法,于有为有漏之福,种种营求,却自诩为修行大乘,或说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殊不知这是误解及曲解禅宗六祖大师之意。六祖是说:不离世间觉,并未说不离世间迷,此其一;又,不离世间觉之义为:不能离于对世间有情的悲心、菩提心,而能证得大觉;此是正义。因此祖师之意,并非教你继续贪爱、恋着世间,而能证得大觉。是故莫错用心。若错用心,错解佛经,一切所修,枉费辛勤。故知正见之善根在学佛上,极其重要:以正见故,能正思惟,抉择正法;如是一切所修,功不唐捐。
2.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来看
这四位之法,总名为有为法,也就是说,这四位法即该摄一切有为法尽。如来如是开示,为令众生了心为本,其它一切有为诸法,若色若心等,皆是心体心王之作用与变现。如是了已,行者返求自心,不向外驰求,得达其本。
3.从心所有法看
1、从遍行心所看──
唯识学之义,为令行者了知心识的作用中,普一般的条件,共有五个:作意、触、受、想、思。
2、从别境心所看──
唯识学之义,为令行者知修行中诸善法生起之相、状、及要件,共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所以,修行人想要修行善法、或断恶修善,或灭罪生善,必须具备这五个条件,才能奏功。
3、从善心所、烦恼心所、及随烦恼心所看──
这就显示了唯识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令人断恶修善。而佛法中所谓善,不是世间法中之善、或有漏福报,而是能成就无漏圣道之究竟善法,共有十一个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佛是为了断烦恼的烦恼,到底是什么?烦恼依唯识百法,则分为二大类: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根本烦恼又称大烦恼,简称为烦恼,共有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共有二十个: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读者大德您若仔细看一下这六大烦恼及二十个随烦恼的内容,便知为何唯识学是修道心理学之因;因为这些烦恼及随烦恼,只有对佛法的修行人要证菩提的人来讲,才是大病,才是恶,才须断除;若是世间凡夫人及外道人,并不以此为当除之病;因此,狭义而言,唯识学上修断之事,乃至广义而言,一切佛法上的修断之事,所欲断之恶、烦恼、不善法,皆是以此六根本惑及二十随惑为代表。是故修学唯识法相,不但不会与他宗抵触,而只会令所修、所知更为充实、明晰、精当;易言之,即令行者更加清楚要修什么善、断什么恶。故此三位心所有法善、烦恼、随烦恼,即指出了一切唯识学的基本骨干:修善断恶。换言之,唯识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即是教人修善断恶,以断惑故,故能证真,通达趣入第六位的无为法。若通达无为法,即是三乘贤圣。
4、从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看──
唯识之义,为令行者了知:除心所有法外,尚有与心不相应的行蕴所摄之法,以及内外的十一种色法,以俾于修行时不迷于色、心等内外诸法。
5、从无为法看──
此为令知唯识学最终之目的,不在名相言说,而是与一切如来所说法一样,在于断惑证真,达于无为之境。此乃唯识宗与一切佛法之共相。而且,由于唯识学是大乘法,故亦与其它大乘法一样,其最终之修证旨趣悉在于六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此真如无为即是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论颂所说的唯识实性唯识三十论颂曰: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亦称圆成实性。因此唯识瑜伽行者所欲修证者,即是大乘共法的真如无为;然此真如法却是不与其它四乘法共的:不但不与人乘、天乘,乃至不与声闻、缘觉乘共,更不与外道共。唯有大乘根人,方能正信解、修证、趣入。此亦是一切如来成佛的密因大佛顶首楞严经,一切诸佛的因地法行、净圆觉性大方广圆觉经。是故当知,释迦如来及弥勒菩萨未来佛于唯识诸经论中所开示之真如及唯识性,实与大乘诸经论中所开示之真如,无二无别,悉是最高、最上之法,以诸如来皆是乘真如之道而来,故称如来,诸正见佛弟子,皆应如是知。
由以上从唯识及五位百法的分析,则更可了知唯识学实际的意义及旨趣,皆是为了修证无上菩提,亦为护持如是正义故,普令有情皆各得正信解故,斯有相宗系列之撰注,以期一切有情,于如来正法悉得解行相应,共同护持正法,远离魔事,疾入无上菩提。是为序。
释成观识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佛历二五四六年四月初四日
(公元2002年5月15日)
《观所缘缘论义贯 目次》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