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所緣緣論義貫 目次▪P2

  ..續本文上一頁,然而卻矯枉過正,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見禅宗正法之善;于是由本爲救禅流之失,轉而一心、全力地抨擊所有禅宗,乃至廣義的性宗,亦加以譏毀。這些學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傳弟子,繼承其志,發揚光大其說,大事以相破性,這實在是對唯識學之義,多有誤解及曲解所致。其實,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來大法猶如如來之一體,而性相二宗,即猶如如來之左右手;奈何衆生不解斯義,卻拿著如來的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再以雙手打頭;這豈是如來說法之意?如來說種種法,豈是要使衆生執其所說之一部分法,而互相鬥爭,互相是非?此實大悖如來說法之旨。蓋如來所宣說無量妙法,皆是以大悲、大智,依衆生根機,方便引攝,皆令入無上菩提之行,即所謂:一切法皆爲一佛乘故;可憐衆生愚昧,聞說妙法,不自修行,乃依我執我見,大起诤鬥,因而謗法、破法、譏毀正法者,所在多有。

  由于唯識學曆代研究者少,可供參考的批注實在不多,且又多是文言文,再加上經典的本文及批注之文,皆多深奧難解,因此現代人即使發心要學唯識,也困難重重。筆者有鑒于此,一來欲令佛弟子凡發心欲學唯識者,皆有門可入,至少于經論之文皆能解得,且于其旨得正信通達;二來,衆生若普遍能閱佛典、于其中得正信解,即不虞爲惡知識所惑、所欺诳。叁來,以此宣揚如來唯識正旨,令法界衆生普遍得正知、正信解:如來所說一切妙法,實不互相違逆、亦不乖隔;以如來之法前善、中善、後亦善故;諸佛子于如來聖教,莫自鬥诤、莫起違逆之意,更勿興謗;應順佛教,信解奉行,滅度超越諸障:煩惱障、所知障、報障、惡業障、法障、魔障,直趨無上菩提。

  叁、何謂唯識學?

  唯識學之義,一言以蔽之,即是助道心理學或修道心理學。

  茲釋如下。

  近代由于科學昌盛,因此大衆都十分崇尚科學。而于佛教中,亦有此風尚。其中以一些唯識學家之見,更爲顯著。他們看到唯識學中諸多法相,及其脈絡分明的關系,覺得唯識學很科學,而且唯識學所研究的主題,亦都是心理學方面的,所以他們便把唯識學當作佛教心理學來研究。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1.唯識學雖然很科學,但它究非科學;因爲佛法雖可以很科學,但佛法是超乎科學的。同理,唯識學也非佛教心理學,因爲心理學是世學世間的學問,所談的是世谛,而唯識學則是出世法,所參究的卻是出世谛,出世之正理;故兩者不可混同;更不可因唯識學與心理學在題材上有少許相似之處,就因此令佛教徒覺得自己身價百倍,或趕上時髦,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因爲若這樣想,即是:以世法爲貴,以及以世法來判別佛法的高下──也就是這種觀念的錯誤,而令某些佛學家以科學的標准,來重新爲全體佛法作判教的工作,從而導人疑、謗種種佛法。

  2.若定要說唯識學是一種心理學,則須知它並非普通心理學,而是助道心理學或修道心理學,這是一切學唯識的佛弟子,必須要知道的事。因爲佛及菩薩慈悲開示唯識正理,都是爲了幫助佛弟子修習菩提正道,不爲別的,故是助道心理學;又,唯識學所處理的心理問題,都是修道者在修行過程中會碰到的種種現象、問題、或困難,以及如何去面對、排除等,因此它是修道心理學。故此助道心理學,其內容、題材、及目標,大大不同于處理世間凡夫心理的普通心理學。因此,唯識學可說是一套專爲佛法修行人設計的修道心理學,故不能把它當成一門學術來研究。

  那麼唯識學的唯識二字,究竟是什麼意義?唯識之意義爲:一切萬法皆是識的變現,皆是依識的自證分本體所變現的見分及相分,此外,並無他物,故說唯有識。易而言之,即華嚴經所說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華嚴經此語的一半,唯心的部分,即在性宗之聖教中,廣說開闡之;而此語的另一半,唯識的部分,則在相宗之聖教中,廣說開闡之。故知,性宗的唯心,與相宗的唯識,在真實內涵上,實無差別,只是所對的根機不同,所施的方便有別,如是而已;是故當知,性相二宗並非敵對,而是相輔相成,如鳥之雙翼。又,如來說法之常途,常是性中有相、或相中有性,乃至顯中有密,密中有顯,禅中有淨、淨中有禅,只是廣略開合不同,主伴有異。例如若對相宗之機,則廣說相宗之法,而略說性宗,乃至點到爲止。反之,若對性宗之機,則于經中廣說性宗之法,略說相宗,乃至點到爲止。至于顯密的廣略開合亦如是。如來如是說法之用意爲:

  1.令學者廣種善根──以諸菩薩沒有只修學一法便得成佛者,皆是叁大阿僧祗劫修無量福德資糧,廣度衆生,然後方得作佛。

  2.令菩薩于法知所會通──諸法之性本通,衆生以自心閉固凝滯,故于法滯礙不通:以心不通故,法亦不通;若其心通,則法自然通達;如來欲令衆生借著于法性之會通,而達心通之目的,故作是說。

  3.爲令諸菩薩速去法執,斷除所知障、法障,故如來說法,性中有相,相中有性,悉令斷除對法之偏執。再者,有些經典,所對之根機爲圓熟之大機,于彼等經中,如來即爲之開示性相融合之無上法教,例如解深密經、楞伽經等皆是。

  其次,唯識學之意義,可再從唯識二字,及五位百法來研討,便可更爲詳細:從唯識 二字看:

  一切萬法,唯識無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諸識所變現的相分,故諸塵境界、山河大地、有情無情,皆是此識所變現者,並無實體。行者作如是唯心識觀,了達自心,不迷于境,于是從修斷中,漸次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而不受境縛,心得解脫,證唯識實性即圓成實性,得大菩提。

  二、、從五位百法看:

  1.從有爲法及無爲法看

  唯識百法,大類分析一切法爲有爲法及無爲法,這兩大類法即攝盡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世尊開示此法,爲令諸佛子了有爲、證無爲,其宗旨則在出世的無上聖道,亦即是六無爲法中的真如無爲,此亦即唯識之勝義性,也就是圓成實性見唯識叁十論頌及成唯識論。故知如來一切所說,皆是爲了拔濟一切有情出于有爲生死之苦輪,達于涅槃、菩提此即所謂二轉依的出世聖道。可歎當今末法,有人講說如來法,卻作顛倒說,令人貪著世間法,于有爲有漏之福,種種營求,卻自诩爲修行大乘,或說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殊不知這是誤解及曲解禅宗六祖大師之意。六祖是說:不離世間覺,並未說不離世間迷,此其一;又,不離世間覺之義爲:不能離于對世間有情的悲心、菩提心,而能證得大覺;此是正義。因此祖師之意,並非教你繼續貪愛、戀著世間,而能證得大覺。是故莫錯用心。若錯用心,錯解佛經,一切所修,枉費辛勤。故知正見之善根在學佛上,極其重要:以正見故,能正思惟,抉擇正法;如是一切所修,功不唐捐。

  2.從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心不相應行法來看

  這四位之法,總名爲有爲法,也就是說,這四位法即該攝一切有爲法盡。如來如是開示,爲令衆生了心爲本,其它一切有爲諸法,若色若心等,皆是心體心王之作用與變現。如是了已,行者返求自心,不向外馳求,得達其本。

  3.從心所有法看

  1、從遍行心所看──

  唯識學之義,爲令行者了知心識的作用中,普一般的條件,共有五個:作意、觸、受、想、思。

  2、從別境心所看──

  唯識學之義,爲令行者知修行中諸善法生起之相、狀、及要件,共有五個:欲、勝解、念、定、慧。所以,修行人想要修行善法、或斷惡修善,或滅罪生善,必須具備這五個條件,才能奏功。

  3、從善心所、煩惱心所、及隨煩惱心所看──

  這就顯示了唯識學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令人斷惡修善。而佛法中所謂善,不是世間法中之善、或有漏福報,而是能成就無漏聖道之究竟善法,共有十一個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至于大家耳熟能詳的學佛是爲了斷煩惱的煩惱,到底是什麼?煩惱依唯識百法,則分爲二大類: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根本煩惱又稱大煩惱,簡稱爲煩惱,共有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隨煩惱共有二十個: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讀者大德您若仔細看一下這六大煩惱及二十個隨煩惱的內容,便知爲何唯識學是修道心理學之因;因爲這些煩惱及隨煩惱,只有對佛法的修行人要證菩提的人來講,才是大病,才是惡,才須斷除;若是世間凡夫人及外道人,並不以此爲當除之病;因此,狹義而言,唯識學上修斷之事,乃至廣義而言,一切佛法上的修斷之事,所欲斷之惡、煩惱、不善法,皆是以此六根本惑及二十隨惑爲代表。是故修學唯識法相,不但不會與他宗抵觸,而只會令所修、所知更爲充實、明晰、精當;易言之,即令行者更加清楚要修什麼善、斷什麼惡。故此叁位心所有法善、煩惱、隨煩惱,即指出了一切唯識學的基本骨幹:修善斷惡。換言之,唯識學的基本目的是什麼?即是教人修善斷惡,以斷惑故,故能證真,通達趣入第六位的無爲法。若通達無爲法,即是叁乘賢聖。

  4、從色法及心不相應行法看──

  唯識之義,爲令行者了知:除心所有法外,尚有與心不相應的行蘊所攝之法,以及內外的十一種色法,以俾于修行時不迷于色、心等內外諸法。

  5、從無爲法看──

  此爲令知唯識學最終之目的,不在名相言說,而是與一切如來所說法一樣,在于斷惑證真,達于無爲之境。此乃唯識宗與一切佛法之共相。而且,由于唯識學是大乘法,故亦與其它大乘法一樣,其最終之修證旨趣悉在于六無爲法中的真如無爲。此真如無爲即是世親菩薩的唯識叁十論頌所說的唯識實性唯識叁十論頌曰: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亦稱圓成實性。因此唯識瑜伽行者所欲修證者,即是大乘共法的真如無爲;然此真如法卻是不與其它四乘法共的:不但不與人乘、天乘,乃至不與聲聞、緣覺乘共,更不與外道共。唯有大乘根人,方能正信解、修證、趣入。此亦是一切如來成佛的密因大佛頂首楞嚴經,一切諸佛的因地法行、淨圓覺性大方廣圓覺經。是故當知,釋迦如來及彌勒菩薩未來佛于唯識諸經論中所開示之真如及唯識性,實與大乘諸經論中所開示之真如,無二無別,悉是最高、最上之法,以諸如來皆是乘真如之道而來,故稱如來,諸正見佛弟子,皆應如是知。

  由以上從唯識及五位百法的分析,則更可了知唯識學實際的意義及旨趣,皆是爲了修證無上菩提,亦爲護持如是正義故,普令有情皆各得正信解故,斯有相宗系列之撰注,以期一切有情,于如來正法悉得解行相應,共同護持正法,遠離魔事,疾入無上菩提。是爲序。

  釋成觀識于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佛曆二五四六年四月初四日

  (公元2002年5月15日)

  

  

《觀所緣緣論義貫 目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