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余蕴及无余蕴之涅槃。
没有菩提心﹑有大悲心,只有无虚伪的出离心的话,一定是进入声闻道或独觉道。而进入后,声闻和独觉最后都是要证得涅槃。涅槃和解脱同义,涅槃周遍解脱,解脱周遍涅槃,彼此相互周遍。
声闻﹑独觉两者主要追求是涅槃﹑解脱,都是为了独自一己之私﹑为个人利益而求证涅槃,心中没有大悲心,因此不为众生着想,只为独自一人而求证涅槃。能证得涅槃的最胜殊的方法,就是「基智」,没有比此更好的。
就自续派的角度而言,证得涅槃,不需要菩提心﹑大悲心﹑证空性慧,但一定要「基智」,为什么只要基智?要证得涅槃,必须断除补特伽罗我执,基智是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因此基智是能证涅槃的第一方便。「证空性慧」主要是对治所知障,对声闻﹑独觉众而言,这种对治法太大了,断除补特伽罗我执不须要「证空性慧」,他们只需要证得「补特伽罗无我」即可。
「由全然了知一切事无生之智」的「事」就是基础,这是什么?是「补特伽罗我」;依完全了知补特伽罗无生之基智,证得两类涅槃:一类是仍有蕴体的涅槃,一类是没有蕴体的涅槃。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到此是《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第一句阐示的意义。
声闻﹑独觉众得到的两类涅槃,是有余蕴涅槃和无余蕴涅槃,「蕴」指苦蕴,所以是有苦蕴之涅槃和无苦蕴之涅槃,声闻﹑独觉众最初得到的涅槃,是有余蕴涅槃,为什么?譬如我们若以人身得到涅槃,这个身躯还在,除非你换另一生,才能够舍掉身蕴;以人身得到涅槃时,所得的涅槃,是具有苦蕴。心续中仍有苦蕴的补特伽罗,所得的涅槃仍具有苦蕴,称为有余涅槃。声独阿罗汉圆寂后,一定是投生到净土,没有其余的投生处。投生到净土时,将这苦蕴舍下,在净土里得到意自性身,在其心相续中的涅槃,已无苦蕴,称为无余涅槃。原来的身躯苦蕴,早被人火化掉。已无苦蕴的涅槃,称为无余涅槃;具有苦蕴的涅槃,称为有余涅槃。
《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由三点作礼赞:所依身的补特伽罗﹑方便﹑果报。思惟《明义释》时,可由这三点作思惟。
请看文,「诸菩萨众直至轮回际利益众生者,由通达一切道无生之自性,能饶益诸生义。」
「诸菩萨众直至轮回际利益众生者」这句阐示所依身补特伽罗,即修持道智的补特伽罗。修持道智的所依身补特伽罗是菩萨,具有什么特色呢?时间是直至轮回际,不是只有今天修﹑明天修﹑修几个月﹑修几年,不是!而是「直至轮回殆尽前」一直利益众生。
要利益世间必须有方法才能做到,例如要砍树,必须要工具才能砍倒树,用手怎么砍,手都用完了,树也砍不倒。菩萨要直至轮回殆尽前利益众生,须要依方便才能做到,依何「方便」利益世间呢?依于「由通达一切道无生之自性」。无生是什么?是无实有之生,这和后面相智时提到的「无生」,都是无实有之生。前面讲到「一切事无生之智」的无生,是补特伽罗我无生。虽有三种「无生」,但不是三种都是无实有之生。三种「无生」的第一种是补特伽罗我无生,第二﹑第三种都是无实有之生。菩萨的方便就是「通达一切道无生之自性」,也是道智。
了悟一切道无实有生之道智,成办什么结果?「能饶益诸生义」即饶益一切众生。不是饶益一位﹑两位﹑三位众生,而是饶益一切众生,成办一切众生的短暂和究竟利益。成办世间利益,就是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时间是如何呢?不是短期的几年﹑几个月,是直至轮回际。成办众生什么利益?成办众生的久﹑暂一切利益。
菩萨由道智成办利益世间﹑利他,但是,道智是心识,心识怎么利益世间?必须透过身语才能利益世间,譬如:要行布施,必须要有「施舍心」所做才会变成布施;没有施舍心的话,即使东西已经到他手中,例如我的东西丢了,他人捡到而且已使用了,这样会不会成为布施吗?不会啊!因为我没有施舍心。所以,要成为布施,必须要有施舍心。要先有意乐(动机),才能成为布施。圣位菩萨布施他人须要有施舍心,圣位菩萨的施舍心是道智,圣位菩萨心续之智皆被道智周遍,都是道智,圣位菩萨心续之智和道智同义。
同样地,譬如,为他人说法,也要有为他人说法的意乐(动机),如果没有说法意乐,虽然对方听懂,但自己却未造下善业;例如以录音机播放说法的声音,我们是听懂了,但录音机会不会造下什么善业?不会啊!它不会得到什么功德的,因为它没有利他的说法动机。圣位菩萨的利他心是道智。又譬如,圣位菩萨要护生,也要有动机,所做的才能成为护生(救护生命),圣位菩萨要护生的动机是道智。
圣位菩萨依身语所作一切利生事,其利他的根本是心,心的造作者是证空性慧和菩提心。我们没有和菩萨一样的意乐,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菩提心﹑也没有证空性慧,我们虽有和菩萨一样的欲利他心,但我们缺乏和他们一样的心力。所以,菩萨成办众生利益,主要由道智成办的,不是由身语成办的。「诸饶益众生者以道智成办世间之利益」的意思就是如此。下面将引经论说明菩萨如何以道智利益世间。
礼赞偈第三句的解释:
请看文,「诸具了知一切行相无生者,佛陀究竟律仪之身,是诸瑜伽师自在之主,于所行之对治中,圆转众相*轮。」
刚才说礼赞偈每一句都阐述三点:身﹑方便﹑果。前两句都是照着这样的顺序说明,第三句则不是,第三句先讲方便,后说所依身,再说果。
下面是礼赞偈第三句的解释,方便:「诸具足了悟一切法行相无生」是指「相智」,心续中具足相智之补特伽罗即佛。「究竟律仪之身」佛陀具足律仪身,「守戒」的意思是:戒除破戒﹑防止犯戒后,生起心续中戒护之心,就称为守戒。「佛具足究竟律仪身」指佛已遮止一切违逆品,究竟行持一切善品。
所依身:「诸瑜伽师自在之主」,一般「瑜伽师」是修持毗钵舍那﹑奢摩他的修行者。「自在之主」是谁?是指声闻﹑独觉﹑菩萨﹑佛。为何称之「自在之主」?指他们比一般的修行者更为殊胜,其中主要者是佛。这里的「瑜伽师」是指一般外道中修持奢摩他﹑毗钵舍那者,「自在」是指佛教的入道者。「主」是主要者﹑主尊,指唯「佛」而已。
果:「于所行之对治中,圆转众相*轮」的「所行」是烦恼,依着烦恼的「对治法」,结果是怎样?圆满转动一切相的*轮。意思是:「诸瑜伽师自在之主」佛等众,依了悟一切法行相无生,于烦恼对治法,圆满转动一切相的*轮。总之,佛「转动了一切相*轮」,佛宣说八万四千法蕴。宣说的八万四千法蕴是讲什么?是讲烦恼的对治法。佛依何种方便宣说烦恼对治法呢?依相智而宣说的。所以,佛依相智宣说烦恼的对治法「八万四千法蕴」。
请看文,「乃对诸佛声闻等所共围绕,能成就彼等之般若波罗蜜多行最敬礼。」
这一句是礼赞偈第四句的解释。是向谁顶礼?向主尊佛,被声闻等围绕着,「等」字包括独觉和菩萨。向声闻﹑独觉﹑菩萨众围绕的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致敬礼。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就彼等故,向它敬礼。
狮子贤自己举出质疑,实际上并没有人提问﹑与他辩论,这是他自己发问,又自己回答。若直接看词句,很难了解,简单而言,《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直接赞颂三智,间接表达至尊弥勒的「撰着立誓」,许下誓言要写《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含盖了「基(事)﹑对治﹑行相」。「基」是什么?「基」是基智的特别所缘境「蕴﹑界﹑处」。「对治」是什么?「对治」是道智的特别所缘境「三道」。「行相」呢?是相智的特别所缘境「一切法」。狮子贤举出的质疑说:至尊弥勒已在礼赞偈中立誓要撰着了,虽然直接礼赞三智,但间接表达立誓撰着,既然立誓要撰着,是只以「基」为所诠内容?或只以「对治」为所诠内容?还是只以「行相」为所诠内容?问了三个问题。
请看文,「若谓:如是以敬礼及赞叹为前行之《现观庄严论》,若是含摄所谓事(基)﹑对治及行相中之其一诠说」
《现观庄严论》直接礼赞三智,至尊弥勒立誓要撰着。既然要撰着,那么到底是只以「基」为所诠内容?或只以「对治」为所诠内容?还是只以「行相」为所诠内容?是以「基﹑对治﹑行相」三者任一作为所诠内容吗?
请看文,「以初项含摄事而言,彼是徒劳无益,以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中,无有出于法相诸论所未说之事。」…
初项是「基」,如果只以「基」作为内容写论着,那么,至尊弥勒您努力撰写论着将成无意义,因为你阐示的八事,属法相论着的内容,这「八事」在小乘的论着已宣说﹑已开示「基」了,既然佛在初转*轮的经典已开示了,您再宣说岂不是没意义吗?
如果《现观庄严论》里的八事,主要内容只讲「基」,「蕴﹑界﹑处」等事,在小乘的论着﹑经典里,已经说过了,再说岂不是没意义吗?「以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指《现观庄严论》的八事,这八事并没有超出法相诸论。诸法相的论着是什么?是佛陀初转*轮宣说的经典,以及诸多对法论着《对法阿毗达摩论》,不会超出对法论着的内容,再说无意义。
请看文,「以次项含摄对治而言,亦以论中仅含摄清净事故,由未摄染污烦恼事,故不能了知此是何种之对治。」
次项是「对治」,若它仅仅含摄清净之事而已,并没有含摄染污烦恼事,那么这些清净之事到底是谁的对治呢?就无法理解了。
中文没有错字,但藏文第5页倒数第3行,多了「玛」这个字,这是很严重的错字,因为会变成「亦以论中仅(不)含摄清净事故」的意思。
刚才讲了第一项「基」。第二项是「对治」,若它仅含摄清净事,没有含摄染污烦恼事的话,那么这些清净事到底是谁的对治呢?就像「成立了军队,却不知道敌人是谁?」,成立军队是要消灭敌人的,可是不知道敌人是谁,就像这样。如果「对治」仅含有清净事,不含摄染污烦恼事,那么清净事到底是谁的对治呢?没人知道。
请看文,「以第三项含摄行相而言,不能证彼义,以行相者,仅摄无所依之故;由丝毫亦未说故无义,他人岂不生如是之念耶。」
这段重译的话,是:「就第三而言,仅含摄无事(基)之行相故,不能悟彼义,因为丝毫未说故,他人岂不生是思忖耶?」
「就第三而言,仅摄行相无事(基)之故」意思是:若不开示事(基),也不开示对治,仅开示行相的话,那就是不开示事和对治,只开示「无事之行相」了,为什么?若有「事」就应该开示事,不开示的话,《现观庄严论》的内容就仅含摄「行相」,而「无事」了。
「不能悟彼义,因为丝毫未说故」意思是:既然毫不提说「事和对治」,那么依于《现观庄严论》将不能了解意义。「他人岂不生是思忖耶?」,这并没有直接向至尊弥勒提问,而是狮子贤自己提的质疑。
这边好象藏文缺几个字………
(以上一大段谈话,是格西误以为藏文缺了几个字,所缺的是:「士夫极需之义,丝毫未说,故无意义」,其实并无缺字,格西记的是注解里的词句)。
没有实际诤论者,是狮子贤自己提的质疑,这只是假设而已,若真有如是质疑的话,要怎么回答?下面就是答辩,引述经典:《十万颂般若经》﹑《二万五千般若经》﹑《八千颂般若经》,以《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经文作回答。这些留待下一堂解说。
「就第三而言,仅摄行相无事(基)之故」,意思是:若《现观庄严论》的内容只有开示「行相」,不开示「事和对治」的话,就应该只开示「无事之行相」,不应开示「有事之行相」,但在《现观庄严论》的内容已开示「事」了。若在无「事」的情形下,只开示「行相」的话,将无一位补特伽罗之「事」了,补特伽罗修行要依于某个基础而修,若无「事」,补特伽罗将无法修行的,将无补特伽罗修行的极需之义。
譬如,要证得空性,必须在某基础上(某事上)了悟空性,必须在补特伽罗上的空性﹑法上的空性﹑瓶子上的空性,加以了悟才可以;在「空无一事」上,不可能了悟空性的。因此,若毫不开示「事和对治」而讲「行相」的话,必须宣说「无事之行相」;但若开示「无事之行相」,则会变成「未说一位补特伽罗修行之极需意义」。假若《现观庄严论》丝毫未开示一位补特伽罗修行之极需意义的话,那么,依于《现观庄严论》修行的补特伽罗,岂不是毫无证悟可言?如果毫无证悟可言,至尊弥勒写这部《现观庄严论》将无必要性﹑无意义了。如果依于《现观庄严论》修行的补特伽罗能证悟的话,至尊弥勒写这部《现观庄严论》将有必要性﹑将有意义。狮子贤说可能有人会这样想,真是这样想的话,其回答将在下面谈到,这些就等到下一堂再说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4》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