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3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3

  

格西洛桑却佩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3-20

  狮子贤写的《现观庄严论》注解《明义释》,在前行部份说明了撰写注解的原因,上一次已经讲解完毕。

  在《现观庄严论》的开首有四句礼供文,是向谁作礼供?直接向「三智」作礼供,间接向《现观庄严论》的论着本文「八现观」作礼供。论着本文阐释的内容和《现观庄严论》礼敬的对境是相同的。其他的论着的礼敬文和论文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各有不同。狮子贤在《明义释》里,讲到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一开头的礼供文,先礼赞「三智」,有两点必要性,第一点:自利的必要性;第二点:利他的必要性。自利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请看文,「圣慈氏自己与诸大善士之行持相同所显者,又由各各自证之智,于般若波罗蜜多有境之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圣者弥勒显示自己的行持是随顺胜士(夫)的行持,依此显示让其余的所化机了解到至尊弥勒是位胜士,因而作礼赞。

  若礼赞「佛母三智」的话,又怎能知道礼赞者至尊弥勒是位胜士呢?胜士若要从事撰着等重大事情时,在还没有正式做之前,会先对殊胜对境作礼赞,这是胜士的作风。至尊弥勒也是,撰着《现观庄严论》时,先向三智作礼赞,其余的正直人士,看到后,就可了解至尊弥勒是位胜士,因为祂的所作风是胜士的作风。

  《现观庄严论》礼赞偈的另一个必要性,「利他」必要性,其实下面我们就会讲到了,其中有三点:第一点,至尊弥勒礼赞佛母,其余所化机听闻礼赞佛母之语时,会对佛母生起净信。第二点,依着生起的净信,会趣入听闻﹑思惟﹑修持(闻思修)礼赞佛母的论着。第三点,趣入闻思修礼赞佛母的论着后,究竟将获得善妙品「相智」。这是礼赞偈的利他必要性。

  对「三智」的净信﹑希求心,于阐释三智的论著作闻思修,最后将获得相智,所以净信是获得相智的第一因。至尊弥勒肯定于「三智」生起净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最主要因,因此为使他人于「三智」生起净信故礼赞佛母。

  至尊弥勒肯定于「三智」生起净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最主要因,是怎么肯定的呢?是由「各各自证之智」肯定的。「各各自证之智」是现证空性之智。至尊弥勒是在空性根本定中以现证空性之智获得肯定的。

  由此可知至尊弥勒已经是佛了,为什么?一般的菩萨﹑声闻﹑独觉众虽然也知道于「三智」生起净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主因,但是他们心续的现证空性慧,只有了知空性而已,不能了知其他者;但是至尊弥勒心续中的「各各自证之智(证空慧)」了知于「般若波罗蜜多有境─三智」起净信心,是得到一切善妙品「相智」的主因,这就表示至尊弥勒已是佛了,有情是无法如此的。

  「各各自证」是指空性;「各各自证之智」是指现证空性之智,就是现证空性慧。为什么「各各自证」是指空性呢?空性是瑜伽士各自努力实修获得的,絶不可能由他人开示而获得。「各各自证之智」是指现证空性之智。如赞颂佛母的偈颂「…各各自证智慧所行境…」。这里的「各各自证之智」是在谁的心续中?是在至尊弥勒的心续中。

  于「三智—般若波罗蜜多有境」起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品「相智」的主因。也有些人解释道:「至尊弥勒不是在根本定时以各各自证之智获得,而是在后得位时以后得智获得的。」这样说者是认为至尊弥勒不是佛,是十地菩萨。至于至尊弥勒是不是佛,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至尊弥勒不是佛,是十地菩萨;实际上至尊弥勒只是示现菩萨相,祂早已成佛了;就我们而言,至尊弥勒是佛。释尊出世时,至尊弥勒只是现为菩萨的样子而已,佛的八大近侍佛子,例如观音﹑文殊等虽示现为菩萨相,实际上都是佛,还有一些菩萨也都是如此。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里有清楚讲到,贾曹杰写的《大乘无上续论广释》,即《宝性论》的注解,也非常详细肯定地成立起「至尊弥勒是佛」。既然至尊弥勒是佛,即可说祂是依己之「各各自证之智」肯定「于三智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品的主因」。如果至尊弥勒不是佛,则不可能依己之「各各自证之智」了悟「于三智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品的主因」,必须在后得位,以「后得智」了悟﹑获得。

  佛在世时的八大近侍佛子,是: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普贤菩萨﹑至尊弥勒﹑虚空藏菩萨。这八位菩萨只是在释尊转动*轮时示现为十地菩萨相而已,实际上都早已是佛。「近侍佛子」的「近」是亲近﹑靠近的意思,指十地菩萨已快接近佛果的意思。在很多论着里都认为祂们是佛,这样认为也不矛盾,祂们实际上虽是佛,但为了必要性,示现为十地菩萨相,因此,在一些论着里称呼祂们为菩萨,在一些论着里称呼祂们为佛,这之间并无相违。例如,释迦牟尼佛在迦叶佛出世时,以名字「波罗门童无上」的菩萨行相,示现为迦叶佛的弟子,实际上早已是佛。实际上八大近侍佛子是佛。

  至尊宗喀巴大师写的《密咒道次第广论》,主要是「密集金刚」的释论,「密集金刚」是世尊讲的,宣讲时并不是聚集众多的弟子,为大众讲的,只对少数极利根﹑心续已成熟﹑已学习共道的所化机宣讲,这些所化机有出家﹑在家二众。宣讲时并不公开,是秘密宣说的。佛宣说「密集金刚」主要是对殷札布帝国王偕其眷属众宣说的,国王是位在家众,有妻﹑有儿。殷札布帝国王依着佛宣说的「密集金刚」修持,就在该世证得双运的佛果位。他虽然证悟成佛,却未示现任何成佛后的事迹,还是以在家相管理国家。释尊也知道他已经证悟成佛,但没有示现成佛后的事迹。后代宗喀巴大师在《密咒道次第广论》说:「殷札布帝国王偕眷众,虽已成佛,然未示佛迹,犹如导师眷众八大佛子,虽已成佛,然未示佛迹。」

  这里是以「至尊弥勒是真正佛」的角度解说的。

  「由各各自证之智」指现证空性之智。「般若波罗蜜多有境」指三智。下面会提到许多次般若波罗蜜多都是指三智。《现观庄严论》的内容也是般若波罗蜜多。三智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狮子贤论师说《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是般若波罗蜜多。「净信」指最极信仰﹑恭敬。「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因」指闻思修达究竟已,是获得相智的主因。「如是定解」由各各自证之智获得定解。由谁的心续获得定解?由至尊弥勒自己心续肯定的。总之,至尊弥勒在空性根本定中,依现证空性慧﹑各各自证之智肯定了哪一点?肯定「对于般若波罗蜜多有境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的主因」,所以,至尊弥勒为使其余所化机对三智起净信故,因而礼赞三智。

  「信如众善之母」,虔信是一切善之母,如父母亲。例如,皈依三宝,要先对三宝产生信心才会去皈依;或者若想得到相智,就要先对相智生起信心才会去追求;所以,获得一切善妙—相智的主因,就是如母般的「净信」,对此至尊弥勒已得定解,要获得定解不是由手脚获得的,而是由心获得的,由各各自证之智获得定解。至尊弥勒很清楚「于般若波罗蜜多产生净信,是获得三智的主因」,为使其他所化机也于三智起净信故,因此礼赞了三智。

  请看文,「如是定解后,欲令(等)于(般若)薄伽梵母最殊胜﹑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趣证其义故,生起最极净信故,且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所有之功德为前行之敬礼

  「如是定解后」指至尊弥勒获得如是定解后。「欲令他等」的「等」字是多数词﹑复数词。所以请加「等」字进去这是指利根﹑钝根的所化机众。接着,应该没有「般若」这两个字。「于薄伽梵母」,一般「薄伽梵」是指「佛」,这里的「薄伽梵母」是指「三智」。「最殊胜」是非常卓越。

  「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指无量功德大珍宝的出生处﹑根源处。薄伽梵母是指三智﹑功德宝是指三智﹑最殊胜也是指三智﹑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也是指三智。至尊弥勒对于「一切善妙的主因」已得定解,为使其他所化机众也于三智生起最极净信,趣证其义,刻意趋入故,「…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之功德为前行之敬礼。」,在如实诠说般若波罗蜜多功德前,先行礼敬。在撰着一开始,有次第性地,诠说佛母功德,先行礼敬。就是先行诠说三智「佛母」,三智是什么?基智﹑道智﹑相智;再予以礼敬。

  《现观庄严论》的四句礼赞偈:

  请看文,「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

  第一句诠说「基智」功德﹑第二句诠说「道智」功德﹑第三句诠说「相智」功德﹑最后一句向三智敬礼,这样正好是「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之功德为前行之敬礼」。

  胜士夫若要从事某件大事,或写某部论着时,都会先向殊胜境作赞扬﹑礼敬。向谁赞扬﹑礼敬?不一定。例如《入中论》直接礼赞的对境只有「大悲心」,并没有直接礼赞佛﹑菩萨,意义上是有礼赞,但没有直接礼赞。《中观根本慧论》﹑《对法俱舍论》﹑《释量论》这三部都是直接礼赞佛世尊。《释量论》和《对法俱舍论》的礼赞方式很类似;《中观根本慧论》则有点不同,礼赞偈说:外道师虽有众多的说法,可是没有一位如同世尊,由宣说「缘起﹑八不」之法,引导所化机前赴解脱道,以此礼赞佛世尊。在此,是礼赞三智,等于是礼赞佛的相智。所以,礼赞的对境各有不同。

  在此礼赞的殊胜对境是三智。至尊弥勒礼赞三智,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显示自己的行为随顺胜士夫,由此可知祂是位胜士夫。第二﹑为使所化机对三智起净信故,因为于三智生起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相智」之…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