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3》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3-20
獅子賢寫的《現觀莊嚴論》注解《明義釋》,在前行部份說明了撰寫注解的原因,上一次已經講解完畢。
在《現觀莊嚴論》的開首有四句禮供文,是向誰作禮供?直接向「叁智」作禮供,間接向《現觀莊嚴論》的論著本文「八現觀」作禮供。論著本文闡釋的內容和《現觀莊嚴論》禮敬的對境是相同的。其他的論著的禮敬文和論文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各有不同。獅子賢在《明義釋》裏,講到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一開頭的禮供文,先禮贊「叁智」,有兩點必要性,第一點:自利的必要性;第二點:利他的必要性。自利的必要性是什麼呢?
請看文,「聖慈氏自己與諸大善士之行持相同所顯者,又由各各自證之智,于般若波羅蜜多有境之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聖者彌勒顯示自己的行持是隨順勝士(夫)的行持,依此顯示讓其余的所化機了解到至尊彌勒是位勝士,因而作禮贊。
若禮贊「佛母叁智」的話,又怎能知道禮贊者至尊彌勒是位勝士呢?勝士若要從事撰著等重大事情時,在還沒有正式做之前,會先對殊勝對境作禮贊,這是勝士的作風。至尊彌勒也是,撰著《現觀莊嚴論》時,先向叁智作禮贊,其余的正直人士,看到後,就可了解至尊彌勒是位勝士,因爲祂的所作風是勝士的作風。
《現觀莊嚴論》禮贊偈的另一個必要性,「利他」必要性,其實下面我們就會講到了,其中有叁點:第一點,至尊彌勒禮贊佛母,其余所化機聽聞禮贊佛母之語時,會對佛母生起淨信。第二點,依著生起的淨信,會趣入聽聞﹑思惟﹑修持(聞思修)禮贊佛母的論著。第叁點,趣入聞思修禮贊佛母的論著後,究竟將獲得善妙品「相智」。這是禮贊偈的利他必要性。
對「叁智」的淨信﹑希求心,于闡釋叁智的論著作聞思修,最後將獲得相智,所以淨信是獲得相智的第一因。至尊彌勒肯定于「叁智」生起淨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最主要因,因此爲使他人于「叁智」生起淨信故禮贊佛母。
至尊彌勒肯定于「叁智」生起淨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最主要因,是怎麼肯定的呢?是由「各各自證之智」肯定的。「各各自證之智」是現證空性之智。至尊彌勒是在空性根本定中以現證空性之智獲得肯定的。
由此可知至尊彌勒已經是佛了,爲什麼?一般的菩薩﹑聲聞﹑獨覺衆雖然也知道于「叁智」生起淨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主因,但是他們心續的現證空性慧,只有了知空性而已,不能了知其他者;但是至尊彌勒心續中的「各各自證之智(證空慧)」了知于「般若波羅蜜多有境─叁智」起淨信心,是得到一切善妙品「相智」的主因,這就表示至尊彌勒已是佛了,有情是無法如此的。
「各各自證」是指空性;「各各自證之智」是指現證空性之智,就是現證空性慧。爲什麼「各各自證」是指空性呢?空性是瑜伽士各自努力實修獲得的,絶不可能由他人開示而獲得。「各各自證之智」是指現證空性之智。如贊頌佛母的偈頌「…各各自證智慧所行境…」。這裏的「各各自證之智」是在誰的心續中?是在至尊彌勒的心續中。
于「叁智—般若波羅蜜多有境」起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品「相智」的主因。也有些人解釋道:「至尊彌勒不是在根本定時以各各自證之智獲得,而是在後得位時以後得智獲得的。」這樣說者是認爲至尊彌勒不是佛,是十地菩薩。至于至尊彌勒是不是佛,有很多爭議。有人認爲至尊彌勒不是佛,是十地菩薩;實際上至尊彌勒只是示現菩薩相,祂早已成佛了;就我們而言,至尊彌勒是佛。釋尊出世時,至尊彌勒只是現爲菩薩的樣子而已,佛的八大近侍佛子,例如觀音﹑文殊等雖示現爲菩薩相,實際上都是佛,還有一些菩薩也都是如此。宗喀巴大師在《密宗道次第廣論》裏有清楚講到,賈曹傑寫的《大乘無上續論廣釋》,即《寶性論》的注解,也非常詳細肯定地成立起「至尊彌勒是佛」。既然至尊彌勒是佛,即可說祂是依己之「各各自證之智」肯定「于叁智的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品的主因」。如果至尊彌勒不是佛,則不可能依己之「各各自證之智」了悟「于叁智的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品的主因」,必須在後得位,以「後得智」了悟﹑獲得。
佛在世時的八大近侍佛子,是: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普賢菩薩﹑至尊彌勒﹑虛空藏菩薩。這八位菩薩只是在釋尊轉動*輪時示現爲十地菩薩相而已,實際上都早已是佛。「近侍佛子」的「近」是親近﹑靠近的意思,指十地菩薩已快接近佛果的意思。在很多論著裏都認爲祂們是佛,這樣認爲也不矛盾,祂們實際上雖是佛,但爲了必要性,示現爲十地菩薩相,因此,在一些論著裏稱呼祂們爲菩薩,在一些論著裏稱呼祂們爲佛,這之間並無相違。例如,釋迦牟尼佛在迦葉佛出世時,以名字「波羅門童無上」的菩薩行相,示現爲迦葉佛的弟子,實際上早已是佛。實際上八大近侍佛子是佛。
至尊宗喀巴大師寫的《密咒道次第廣論》,主要是「密集金剛」的釋論,「密集金剛」是世尊講的,宣講時並不是聚集衆多的弟子,爲大衆講的,只對少數極利根﹑心續已成熟﹑已學習共道的所化機宣講,這些所化機有出家﹑在家二衆。宣講時並不公開,是秘密宣說的。佛宣說「密集金剛」主要是對殷劄布帝國王偕其眷屬衆宣說的,國王是位在家衆,有妻﹑有兒。殷劄布帝國王依著佛宣說的「密集金剛」修持,就在該世證得雙運的佛果位。他雖然證悟成佛,卻未示現任何成佛後的事迹,還是以在家相管理國家。釋尊也知道他已經證悟成佛,但沒有示現成佛後的事迹。後代宗喀巴大師在《密咒道次第廣論》說:「殷劄布帝國王偕眷衆,雖已成佛,然未示佛迹,猶如導師眷衆八大佛子,雖已成佛,然未示佛迹。」
這裏是以「至尊彌勒是真正佛」的角度解說的。
「由各各自證之智」指現證空性之智。「般若波羅蜜多有境」指叁智。下面會提到許多次般若波羅蜜多都是指叁智。《現觀莊嚴論》的內容也是般若波羅蜜多。叁智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獅子賢論師說《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是般若波羅蜜多。「淨信」指最極信仰﹑恭敬。「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指聞思修達究竟已,是獲得相智的主因。「如是定解」由各各自證之智獲得定解。由誰的心續獲得定解?由至尊彌勒自己心續肯定的。總之,至尊彌勒在空性根本定中,依現證空性慧﹑各各自證之智肯定了哪一點?肯定「對于般若波羅蜜多有境的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的主因」,所以,至尊彌勒爲使其余所化機對叁智起淨信故,因而禮贊叁智。
「信如衆善之母」,虔信是一切善之母,如父母親。例如,皈依叁寶,要先對叁寶産生信心才會去皈依;或者若想得到相智,就要先對相智生起信心才會去追求;所以,獲得一切善妙—相智的主因,就是如母般的「淨信」,對此至尊彌勒已得定解,要獲得定解不是由手腳獲得的,而是由心獲得的,由各各自證之智獲得定解。至尊彌勒很清楚「于般若波羅蜜多産生淨信,是獲得叁智的主因」,爲使其他所化機也于叁智起淨信故,因此禮贊了叁智。
請看文,「如是定解後,欲令他(等)于(般若)薄伽梵母最殊勝﹑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趣證其義故,生起最極淨信故,且先贊般若波羅蜜多,如其所有之功德爲前行之敬禮。」
「如是定解後」指至尊彌勒獲得如是定解後。「欲令他等」的「等」字是多數詞﹑複數詞。所以請加「等」字進去這是指利根﹑鈍根的所化機衆。接著,應該沒有「般若」這兩個字。「于薄伽梵母」,一般「薄伽梵」是指「佛」,這裏的「薄伽梵母」是指「叁智」。「最殊勝」是非常卓越。
「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指無量功德大珍寶的出生處﹑根源處。薄伽梵母是指叁智﹑功德寶是指叁智﹑最殊勝也是指叁智﹑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也是指叁智。至尊彌勒對于「一切善妙的主因」已得定解,爲使其他所化機衆也于叁智生起最極淨信,趣證其義,刻意趨入故,「…先贊般若波羅蜜多,如其之功德爲前行之敬禮。」,在如實诠說般若波羅蜜多功德前,先行禮敬。在撰著一開始,有次第性地,诠說佛母功德,先行禮敬。就是先行诠說叁智「佛母」,叁智是什麼?基智﹑道智﹑相智;再予以禮敬。
《現觀莊嚴論》的四句禮贊偈:
請看文,「諸求寂聲聞由徧智導趣最寂滅,諸樂饒益衆由道智能成世間利,諸具種相智佛宣此種種衆相法,聲聞菩薩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禮。」
第一句诠說「基智」功德﹑第二句诠說「道智」功德﹑第叁句诠說「相智」功德﹑最後一句向叁智敬禮,這樣正好是「先贊般若波羅蜜多,如其之功德爲前行之敬禮」。
勝士夫若要從事某件大事,或寫某部論著時,都會先向殊勝境作贊揚﹑禮敬。向誰贊揚﹑禮敬?不一定。例如《入中論》直接禮贊的對境只有「大悲心」,並沒有直接禮贊佛﹑菩薩,意義上是有禮贊,但沒有直接禮贊。《中觀根本慧論》﹑《對法俱舍論》﹑《釋量論》這叁部都是直接禮贊佛世尊。《釋量論》和《對法俱舍論》的禮贊方式很類似;《中觀根本慧論》則有點不同,禮贊偈說:外道師雖有衆多的說法,可是沒有一位如同世尊,由宣說「緣起﹑八不」之法,引導所化機前赴解脫道,以此禮贊佛世尊。在此,是禮贊叁智,等于是禮贊佛的相智。所以,禮贊的對境各有不同。
在此禮贊的殊勝對境是叁智。至尊彌勒禮贊叁智,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顯示自己的行爲隨順勝士夫,由此可知祂是位勝士夫。第二﹑爲使所化機對叁智起淨信故,因爲于叁智生起的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相智」之…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