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4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4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8-03-27

  請看文,「聞此頌後,諸隨信行者,初即于此不起懷疑,立生淨信。諸隨法行者,亦由離一異之自性故等之量,了知基﹑道﹑相無生,于頌義所說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違害。

  《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是贊頌叁智的圓滿功德。鈍根者聽了,毫無質疑的馬上生信;利根者卻不馬上生信,會以正理觀察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裏稱贊的,到底是不是真的?下面講到利根者如何觀察生信。

  《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第一句贊頌「基智」,基智能引導聲聞﹑獨覺的補特伽羅邁向解脫地,聲聞﹑獨覺衆要邁向解脫地,必須要斷除我執﹑證得無我才能邁向解脫地,由此可知,基智現證補特伽羅無我。第二句贊頌「道智」,聖位菩薩行世間利的無上方便就是「道智」。行世間利的無上方便既然是道智,由此可知,道智現證空性;若未現證空性,將不成爲菩薩行世間利的無上方便。第叁句贊頌「相智」,佛世尊轉動所有*輪的增上緣是相智,相智也必須現證空性。

  利根者看了這叁偈後,心中想:基智必須現證補特伽羅無我﹑道智必須現證空性(無實有)﹑相智也必須現證空性(無實有)。因此會加以觀察,到底基﹑道﹑相叁者是否谛實成立?透過「離一異體性故等」的正理,「等」字包括很多正理,了解後,在心中生起了悟之量。

  要成立「無谛實成立」,有離一異正理﹑金剛屑正理等很多,因爲要花很多時間解釋,在這裏不說。這裏舉的是「離一異」的正理。基智緣念之基礎(事)是「蘊﹑界﹑處」;道智是緣念「叁道」;相智是緣念「一切法行相」。

  「基智」是了悟補特伽羅我無生之智﹑「道智」是了悟叁道無谛實成立生之智﹑「相智」是了悟一切法行相無谛實成立生之智。在觀察這些對不對時,要先抉擇叁智的所緣「基﹑道﹑相」是否是谛實成立生,抉擇後,了知「基﹑道﹑相」無谛實成立生,以此舉出「離谛實成立一﹑離谛實成立異」之道理,以完全了知「基無生﹑道無生﹑相無生」之量,看到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诠說的意義與正理不相違,「由離一異之自性故等之量,了知基﹑道﹑相無生,于頌義所說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違害」,見到禮贊偈的意義是真的,毫無虛假,不見相違;(若見相違,是虛假的,不須生信),不見相違,所以不是虛假的,故生信心。

  請看第12頁,「于是定解彼般若波羅蜜多,叁智體性之叁理門,能培育佛陀等決定無疑必然可能,而于彼生起最極淨信。

  因爲見到沒有違害,所以于般若波羅蜜多,叁種一切智的體性,叁種一切智指「叁智」。「叁理」是叁道:基智是聲聞﹑獨覺之道,道智是菩薩之道,相智是佛之道。「叁理」就區分處(事)而言,是指叁智;就區分理而言,是指叁道:聲獨道﹑菩薩道﹑佛道。對「基智能成就(能培育)聲聞﹑獨覺,道智能成就菩薩,相智能成就佛」,毫無質疑起決定解,如禮贊偈所言,確實如此,肯定後,于叁智生起最極淨信。

  照字面上一一加以解釋,可能會讓大家覺得愈來愈困難,其實不難,只要了解《現觀莊嚴論》禮贊偈本身,就很容易了解所說的意思,例如,「基智」可以協助聲聞﹑獨覺衆趨向解脫地﹑「道智」可以協助菩薩衆行世間利﹑「相智」可以協助佛轉動*輪。利根者已正理觀察禮贊偈,見到所說內容與正理毫無相違後,肯定叁智必定可協助(培育)佛等,「等」字含有菩薩,聲聞﹑獨覺衆,依此生起最極淨信,絶不退轉之信,因爲已用量成立叁智功德的緣故,以量成立,生起之信,絶不會退轉的。鈍根者不是,鈍根者沒有用正理觀察,僅聽聞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贊頌叁智,立即生信,這樣生起的信,比較有退失的危險性。

  鈍根者不作觀察,即刻起信;利根者觀察後,方始起信。

  請看文,「以于彼淨信,亦使欲求般若波羅蜜多功德之二種補特伽羅,亦于彼及依止之聖教,一切受持等之義極其恭敬;

  鈍根者聽聞後,不加觀察馬上生信;而利根者加以觀察後才生信。追求向往彼功德---般若波羅蜜多,或「叁智」,追求叁智功德的補特伽羅有兩類:鈍根者和利根者兩類,二者皆應該于彼「叁智」,及叁智所依的論著﹑诠說叁智的論著,在一切時中受持其意義,生極恭敬。

  請看文,「爾後,依聞等所生慧之生起次第,將獲得最勝善;由是因緣,于般若波羅蜜多之最極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要初因。

  生極恭敬後,依次生起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最後將獲得一切最勝妙善。故于般若波羅蜜多(薄伽梵母﹑佛母)生起最極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的主因(初因)。先起信心,之後一切時中于诠說叁智的經論,生極恭敬,之後,漸次生起聞所成生慧等,最後將證得相智,因此于薄伽梵母生信,是獲得一切善妙的主因(根本因)。

  簡單而言,禮贊偈主要贊頌叁智,鈍根者聽了後,毫無質疑,不加觀察,馬上生起信心;利根者聽了後,不馬上生信,以離一異等正理觀察,觀察後見到毫不相違﹑沒有違害,才會生信,依此之「信」是證得叁智的主因。爲何是證得叁智的主因呢?依所生之最極淨信,進一步于叁智聞﹑思﹑修,之後透過所生之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最後將證得一切善妙。因此于叁智的最極淨信是一切最勝善妙的主要根本因。從禮贊偈可以了解到兩個「所爲」:一是至尊彌勒表示自己是隨順勝士夫的行持;另一點,是使其他有情于佛母生淨信,于佛母生淨信是證得一切善妙的主要根本因。至尊彌勒爲此而作禮贊。

  到此爲止,還在前行部份,尚未進入正行部份。

  請看第13頁,「彼中,以叁智含攝八義,彼等亦是般若波羅蜜多,彼亦由下文將說之理圓滿諸義,如是了然于心,乃從叁智贊般若波羅蜜多。

  于此,《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禮敬的對境和論著的所诠(內容)相同。一般,禮敬的對境各有不同,有的禮敬一切智﹑有的禮敬諸佛菩薩﹑有的禮敬文殊菩薩…等。《現觀莊嚴論》的禮敬的對境和論著的所诠(內容)相同。有人質疑:不相同。《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有八事,而禮贊偈只有禮贊叁智,是不是有過失?無過失,叁智含攝了八事。叁智的另外名稱是般若波羅蜜多,禮贊偈直接禮贊叁智,就是禮贊般若波羅蜜多,也是禮贊八事。

  「叁智含攝八義,彼等亦是般若波羅蜜多」意思是:叁智含攝八事,叁智彼等亦是般若波羅蜜多。「彼亦由下文將說之理圓滿諸義」意思是:叁智不只能培育佛,由下文將敘述之理,可知能圓滿一切諸義,能培育菩薩﹑聲聞﹑獨覺衆。菩薩﹑聲聞﹑獨覺衆在下文中將廣作講述,所以是「下文將述之理」。「叁智能培育佛等」意思是:叁智不只能圓滿成就佛﹑菩薩﹑聲聞﹑獨覺衆之義利,八事彼等亦能圓滿成就佛等衆之義利,因此,叁智之義含攝八事,如同叁智能成就佛等衆之義利,八事亦能。「如是了然于心,乃從叁智贊般若波羅蜜多」,對此至尊彌勒僅記在心,故由叁智(叁種一切智)贊揚般若波羅蜜多。

  簡單而言,《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有叁智﹑八事。八事是什麼?基智﹑道智﹑相智﹑圓滿一切相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果位法身,共八事。至尊彌勒在禮贊偈只有直接贊頌叁智,並無過失,在至尊彌勒的心中清楚叁智含攝八事,不僅如此,叁智可以成辦聲聞﹑獨覺﹑菩薩﹑佛的一切所作,同樣,八事亦可成辦。因此若由叁智作禮贊,意義上已向八事﹑般若波羅蜜多作禮贊了;直接向叁智禮贊,也等于是向八事﹑般若波羅蜜多禮贊了。

  上面講到了必要性和原因。以上是我對至尊彌勒的禮贊偈的解釋,下面是獅子賢的解釋。這些都是禮贊偈的必要性。談到鈍根者及利根者如何生起淨信,生起淨信後,如何生起恭敬,由恭敬進一步作聞思修,由聞思修慧將證得相智。

  請看文,「諸聲聞及屬彼類,僅于解脫德上少許超勝,是同一次第所顯之獨覺

  禮贊偈裏只提到「聲聞」,沒有提到「獨覺」,其實獨覺是並在聲聞裏。禮贊偈裏提到「聲聞﹑菩薩﹑佛」,沒有提到獨覺。禮贊偈的第一句「諸求寂聲聞…」直接提到聲聞而已,並沒有提到獨覺;第二句直接提到菩薩,第叁句直接提到佛而已,有人問:獨覺要放在哪裏?獨覺並入聲聞裏,並入到菩薩不行,並入到佛也不行,爲什麼不行?因爲聲聞的主要所修,獨覺全部都修;聲聞的主要所應斷,獨覺全部都斷;聲聞的主要所應證,獨覺全部都應證;聲聞的一切修行,獨覺全部都修,除此,還有增加其他應修之法類,因此將獨覺並入聲聞中。「諸聲聞及屬彼類」指諸聲聞以及「屬聲聞類」就是獨覺。那麼獨覺和聲聞一模一樣嗎?不,「僅于解脫德上少許超勝」,獨覺僅以解脫比聲聞略勝一籌。「是同一次第所顯之獨覺」指以禮贊偈的第一句「諸求寂聲聞…」闡示二者,以同一句闡示兩種意義,在同一句中,直接闡示聲聞,間接闡示獨覺。獨覺和聲聞一模一樣嗎?不,獨覺比聲聞略勝一籌。彼二者,《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是以同一句闡示出。

  請看文,「亦于欲求涅槃上,由全然了知一切事無生之智,現證有余蘊及無余蘊二種涅槃。

  聲聞﹑獨覺同樣追求涅槃﹑追求解脫;既然同樣追求涅槃﹑追求解脫,能證得的方便﹑因是什麼?是「全然了知一切事無生之智」就是「基智」,要由此證得。追求涅槃就是追求解脫。誰在追求?聲聞﹑獨覺。證得解脫的方法是什麼?是「全然了知一切事無生之基智」。依基智爲方便,將證得什麼果報?有兩種果報:一是「有蘊的涅槃」,一是「無蘊的涅槃」。「現證有余蘊及無余蘊二種涅槃」,彼二者欲證涅槃,依基智爲方便,現證…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