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讲记
至尊上师联波活佛讲授
很荣幸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佛法。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极乐愿》,学习的是我们这一生心识离开肉体以后,引导我们的趣向最方便的法。为什么说是最方便的法呢?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力,以及十方佛菩萨慈悲的总合体——观世音菩萨的引导,我们能往生到极乐世界。所以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佛弟子而言,这是最方便的一个法门。那么修这个法呢,当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不管是汉传也好,藏传也好,都很重视修阿弥陀佛的净土。特别是在藏传的密法里面,净土法门也是非常圆满的。有自力修阿弥陀佛的法,也有用法力移识(迁识)的法——把我们的意识或灵魂转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种法就是我们平常讲的“颇瓦法”,这是最快速的往生极乐世界的法。
也许有人问,藏传佛教的密法和净土宗是不是两回事?有这样的疑问,实际上我认为,这种修净土的法完全是相同的,是一致的。但是方法呢,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颇瓦法有自力法,用自己的力量,修颇瓦法圆满以后,把自己的意识转移到西方净土。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呢,一个人如果过去没有学过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在他临终的时候,邀请一些高僧大德,或者修过颇瓦法的人,用强迫的形式,把他的心识带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也是颇瓦法。所以在西藏,人去世以后,他的家人就会邀请一些修过颇瓦法的人——活佛或者高僧,给他(亡者)专门来做超度。超度的方法,最殊胜的就是颇瓦法。颇瓦法超度的这个人,过去没有学习过任何阿弥陀佛的法门,但是用颇瓦法的力量,结合阿弥陀佛的愿力,把他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超度法。在藏地也有把亡者的遗体驮到寺院里面,让僧众给他作超度法。超度法的仪轨有点儿长——也不算很长,这个超度法的仪轨和颇瓦法的含义完全是一致的。大体内容是什么呢?首先迎请阿弥陀佛来到亡者的顶上,然后用法力把他已到中阴阶段的灵魂召请到阿弥陀佛的心中,然后用法力把他一刹那间,送到阿弥陀佛的净土。这就是颇瓦法。
我们今天所讲的是《极乐愿》——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愿。这是宗喀巴大师依据《阿弥陀经》而造的。这个愿在西藏不仅是格鲁派,其它的教派也修这个法。《五大愿》有些是经文摘录,有些是宗喀巴大师造的,这是格鲁派的五种大愿,其中《极乐愿》是宗喀巴大师造的。昨天是汉地农历十月二十五,今天是藏历的十月二十五,是宗喀巴大师成道纪念日。我们在这样一个殊胜的日子里一起学习《极乐愿》,因缘也是非常殊胜的!
宗喀巴大师曾经用三句话来概括总结他一生的全部修行的方法,第一句是“最初多求广大闻”,初始的时候寻求多闻。宗喀巴大师在16岁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千里迢迢来到拉萨的附近,当时最大的寺院就是桑朴寺,是一个噶当派的寺院,由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开创的寺院。那里居住了许多的高僧大德,宗大师就在那里学习,后来又去萨迦、噶举等各种教派当中学习,还包括宁玛派,也拜过宁玛派的老师。到西藏的各大寺院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教法——这就是多闻。这就告诉我们,首先要学好佛法,要广大多闻,就是要集中精力来学习佛法,佛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个要再再地研究,再再地探讨,这是第一句的含义。第二句就是“中现经教皆教授”,中时把一切教理教义的内涵,掌握到自己的心续当中。最后一句“后尽日夜遍熏修”,最后他把所学到的、所掌握的一切教理昼夜不断地修行。——这就是学修结合的方法。宗大师的一生都包含在这三句话中了。最后,他把所得到的一切善根回向给弘扬佛法的事业——“为弘圣教皆回向”。
这说明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即使我们所希求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比较方便的法门,但是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净土法门的修法就只是念个佛号——虽然这也有无量的功德——我们还要尽量掌握一些佛法的内涵。能这样学起来的话,当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那根机就不同了。这在《极乐愿》当中也讲了,那里也有小乘和大乘的差别。在净土里都是圣者,没有凡夫,没有声闻、独觉的凡夫。那里的声闻、菩萨,都是声闻的圣者和菩萨的圣者。那里的众生分为人、天两种,实际上外相没有多大差别,只是他们的根机有差别。这是由于在往生之前,有没有学好佛法?有没有把佛法的基础打好?这上面有差别,到了净土,就成了根机的差别。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就像刚才介绍的宗大师那样,刚开始我们要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修行。如果要得到一个正确的修行,必须要好好学习!不能光是打坐。对治烦恼的方法如果你掌握不到,烦恼就非常难以断除。而当我们掌握好佛法以后,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的信心就更加坚定,那样修起来就更容易了。当然,我们往生净土的法门,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在成佛之前发的四十八个大愿。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对阿弥陀佛的信任心,那也是到不了净土的。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才能对阿弥陀佛的法门生起坚定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以后,再求往生就更有把握了。
今天所讲的这个法,我根据藏汉文的对照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在愿文的开头,过去的圣哲们,哪怕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礼敬三宝。那么礼敬三宝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呢?一方面是要让所造的论圆满地完成,第二方面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利益众生。所以前边要写礼敬的赞词。前面是梵文的“纳摩、姑噜、曼殊葛沙耶”,我们有时读“廓喀耶”,但不一定都这么读,有时也读做“沙”。这句话是礼敬上师文殊菩萨。在上师和文殊不二的面前我来顶礼,这样能得到更圆满的加持力,所以前面要加个上师。
下面的礼赞文“胜业能赐众生福”——“胜业”就是佛的事业,佛的事业就是用最殊胜的方法来利益众生,让众生来种福田;“暂念远离死主怖”——在死亡的过程当中,你哪怕只念一句佛号,你就能离开死主的恐怖;“恒愍有情亲如子”——这就是佛菩萨的慈悲的力量,这慈悲的力量是无限的;“敬礼导师无量寿”——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报身相,化身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没有戴佛冠的形相。实际上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尊。这里为了用《极乐愿》利益一切众生,所以首先顶礼的是阿弥陀佛。
下面是立誓造论的词:“数为牟尼所称赞, 佛刹土中最殊胜,有数往生极乐愿, 悲增上故随力说。”——这是立誓要把《极乐愿》圆满地完成。这里的内容一方面是让人们听到西方净土的功德都能生起欢喜心;另一方面就是依靠这个《极乐愿》能让人们到达西方净土。这个西方的净土是释迦牟尼佛多次赞叹过的。在整个宇宙中佛的净土是无数的,但在其中最殊胜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所以宗大师在这里立誓要把这些全部圆满地写出来。
那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呢?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六道轮回的一切痛苦——当然大家大体上都有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愿望,但是有时候我又观察到,很多人修净土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通过人世间各种各样的苦难、折磨,对轮回也有一些相似的出离心。但是很多人是这样的想法:这一生在人间活的太忙碌、太辛苦,为了求自己的安乐,仅仅是求自己的安乐,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享受。好像生起一点出离心,所以念佛求生极乐……仅仅为了这一点,恐怕我们的思想观念就不那么圆满。为什么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具足一定的条件,而且对求生西方净土的大乘行者来讲,他必须要实践菩萨的行为,如果光是想自己在净土中享受,不考虑众生的安乐,那么我们到了净土以后这个意义也不是很大,并且仅仅是为了这一点,想达到净土也有一定的障碍。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都是大乘的佛法、大乘的思想,那就必须要有利益他人的思想。如果知道了净土的一些功德,就只想到那里去享受享受,这就没有达到佛对我们的要求。
“无明深障取舍处”——我们为什么在轮回当中受苦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明。我们为什么会生起瞋恨心和贪欲心?由于我们“无明”的缘故,“深障取舍处”,不知道取的是什么,舍的是什么。
“嗔恚械夺上趣命”——上趣命就是善趣的命。轮回中的善趣,就是人天的果位,因为瞋恚就得不到。我们离开这个肉体之后,来世还能不能投生到人天善趣?不要说是净土,就是再投生人世也是很难的。我们的修行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没有这个把握投生善趣——因为我们的瞋恨心太严重!就连小乘佛教的下士道也不是求得今世的安乐,而是来世的安乐。这是增上生,就是来世的人天的果位。那么我们能不能得到人天的果位?一点儿也没有把握。由于我们瞋恨心的缘故。
“欲爱索缚轮回狱”——由于我们贪欲心和瞋恨心的缘故,像绳索捆绑我们的身体一样就把我们捆在轮回的牢狱里面。
“业河漂向有海中”——我们有了贪瞋痴三毒的缘故,我们造了很多的恶业。这个业我们积累得像大海一样,使我们漂流在苦海之中。这里讲的是什么呢?主要是知道轮回的本性—…
《《极乐愿》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