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极乐愿》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从佛的教诲和师长的教诲。那么佛的教诲是什么呢?就是按照佛法来修行——这是对我们唯一的要求!而不是说供养的钱财越多越好,不是那样的。善知识真正欢喜的是什么呢?主要就是看我们能不能持好戒律,看我们的修行、我们的行为、我们利益众生的事业,到底如何?我们能把善知识对我们的要求如理作意、依教奉行,那就是最殊胜的供养!我们这里的发愿也是这样——“其所不悦,虽一刹那,亦不复行!”——绝不做让佛菩萨和善知识不欢喜的事情,哪怕一刹那间也不做。

  

下面就是依止善知识以后的任务,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呢?

  

“愿善知识,於诸教授及与教诫,无不圆满为我教导!” 善知识能将全部圆满的一切教授、教诫赐予我、教导我。我们得到以后呢?

  

愿由如实悟入其所教导一切义已,能正修行,”他教导的一切内容,我们能如实地明了,并作出正确的修行,“令其究竟!”最终达到究竟的地步。这就是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愿一刹那、亦不随逐不善知识、及恶友转!”这是我们在修行当中最大的一种障碍——很容易遇到不善知识、恶友。四世贡唐大师的教言中曾说:恶友的形象并不是狰狞可怖的,而是就在我们身边,显现出非常亲切和友好的样子,但是就在这种非常亲切友好的情况下,使我们不知不觉就堕落到恶趣。这是很容易的。一定要搞清楚善友和恶友的分别,这是很重要的。在出家的寺院里也常讲,最危险的就是恶友!真正值遇到善友,很难,比遇到善知识还难!这个“友”就是自己的同学啊、相互间非常接近的人。这些人很容易对你产生影响,很容易让你堕落在恶趣。我们平时在社会上也能看得出——但是不观察就看不出——他对我是很亲密的,他对我太好了,他天天带我去饭馆喝酒吃饭……究竟对你是有益还是有害?恐怕很难分清楚。所以,恶友是最可怕的,他就在你身边。我们在皈依上为什么要依靠僧团?含义也是这个——要依靠僧宝,不能依靠恶友。所以这个愿文是非常重要的。“不善知识”——这也是很容易遇到的。看起来形象是很庄严的,穿的也是袈裟……但是你如果把他当成一个善知识,你就要听从他的教诲啊。到底如不如法?这个要好好观察。我们观察善知识的主要方法,就是看他讲的与经典的内涵是否相合?这个要对比,要好好观察。不要轻易地亲近,不要过早地依止。首先要观察,等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再拜他为师,那是最好的。

  

愿一切生,若於信解业果之信,若决出离、若菩提心、若清净见”,这就是三主要道。当然前边的这个“信解业果”很重要,要对因果有坚定的信仰。在这个基础上呢,要对轮回生起出离心。中士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生起出离心。出离心就是要彻底脱离六道轮回的一切痛苦——这是中士道的目的。下士道的目的呢,就是要追求增上生,也就是来生的安乐。《广论》的下士道也不是让你追求今世的安乐,今生的安乐不属于下士道,下士道追求的是来世的安乐。通过对业果正确的抉择,断除十不善业,来世能得到人天的果位,不堕落恶趣,那他就满足了。接下来是要修出离心,对一切轮回的现象都要有出离心。对于轮回中的痛苦(苦苦),我们生起出离心并不是很难的。我们知道人生的种种痛苦,老苦和病苦,谁都不愿意,谁都愿意离开这些痛苦。但是我们对于人世间的一些美好的东西,一些短暂的快乐,要我们马上丢弃,那还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这里的出离心主要讲的是什么呢?要对人间的(乃至天界的)富贵的生活生起出离心。如果对人间的富贵的生活不能生起厌离,我们的出离心就不能圆满。轮回的粗重痛苦连一个动物都能知道,它也不愿意跳到火里,不愿意跳到海里。但是,当人们得到了一些短暂的快乐,就对这些不断地忆念呀、怀念呀,于是这个贪欲心,就更加强烈。而且得到了这个短暂的快乐之后呢,就认为这是永恒的安乐,永远都能这样过着无比富贵的生活……那是不可能的!世间的一些富贵的、美好的生活,其实都是短暂的。即使你活得再长些,也就十几年,几十年,都是短暂的,最后只剩下一刹那的忆境……所以这都是不究竟的安乐。我们不能贪求这种生活。当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随时都会失去,它是无常的。很多法师讲经时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就像我今天这样,也坐在这么高的法座上——他首先必须要在意念当中有个无常的心:我这样高高地坐在这个法台上,不是一会儿就要下来了吗?这有什么可高傲的呢?所以对这些世间的富贵现象,不能有贪欲的心,要有出离心。接下来就是菩提心,然后是清净见——就是通达空性的道理,“既解悟已,不假功用,任运领受,相续趣入!”要坚持修下去。

  

最后,“愿一切生,由身语意所有所作一切善根,唯一成为利他及与清净菩提之因! ”这就是总的回向。身口意所积累的一切善根,都回向给利他的事业当中,成为生起清净的菩提心之因。就要这样回向。

  

这个愿文是非常殊胜的。下面用偈颂的形式将这些愿文做一个总体的归纳:

  

“愿於牟尼正士位, 乃至我未现证中,”这是在求生净土的愿已经达成(前面已经讲过),接下来在我还没有达到佛的果位之前呢,

  

“得修妙道净依身, 恒趣出家念本生!” 这就是前面讲过的,要像不动佛那样护持清净的戒律……前面每一段愿文的含义都概括在这两句里面了。

  

“愿摄总、辩、定、通、境,”愿获得“总持”——就是不忘(诸法文义)、以及辩才、定力,还有神通(五眼通)和神变。境,是指神变,可以神变出很多现象——“众多无边功德藏”。

  

“获得无等智悲力,”获得无量的智慧、悲心和力量——就是前边讲过的三位菩萨的功德。“速疾究竟菩提行!”

  

下面是修长寿佛的功德,

  

“若睹非时舍命相,尔时无量寿身显,见已镇伏猛死主,速证不死持明者!”这就是消除寿命当中非时死的力量。“一切生中无量寿,正作大乘知识力,於佛所赞胜妙道,刹那亦不暂退还!”

  

下面是菩提心的修法:

  

轻舍有情怀自利,”在自己的心间,利益众生的心已经失掉了,只想着自利的事情,“此心永不令生起,”这样的心永不能生起,

  

“於修利他理无迷,”就是要行利他的事业,“善巧方便利他胜!”就是要生起利益他人的菩提心。

  

后面是宗喀巴大师自己的愿文,

  

“有暂称念我名者,诸为恶业果所苦,转成贵富具足乐,建立登上大乘梯!”这是宗大师自己发的愿。我们要念名号,念上师的名号,或者念“米兹玛”(缘悲颂)——宗喀巴大师的祈请颂。应该多念祈请颂!哪怕只念一遍我的名号,就能把恶业的果——轮回的痛苦,转变为贵富,并具足快乐。建立登上大乘梯,这里再再地说“大乘”,就是要有利他的方便。我们想要达到佛的果位,那么只要登上大乘的梯子,就能顺易地达到究竟的菩提。

  

“菩萨解脱分所表,菩萨行障皆息灭,普於顺缘诸资粮,随心所思而成满!”这里面第一句原文的意思是“以上稍稍讲了一些标志性的佛子的行为、传记”,愿此所得到的功德,把我们将来修学菩萨道的所有障碍全都息灭,然后让修学菩萨道所需要具备的所有相顺的条件都能具足,一切善愿都能如意顺利成办。

  

“能王导师无量光,弥勒文殊秘观音,”前面我们所发的所有的愿,必须要兑现,为此我们求佛菩萨加持。“能王”也有翻译为“能仁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导师;“无量光”就是我们这里修的主尊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佛;还有此法中最主要的几位菩萨就是弥勒、文殊、秘密主、观世音等等。“缘起不虚真实故,”他们所发的愿不是虚的,而是真实的、决定能够实现的——只要我们有信心。“愿速成就此诸愿!”那就是我们所发的愿,要速疾地圆满。

  

大体就是这样。这个愿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圆满、非常殊胜的。希望大家在这个愿文上下下功夫,要再再地读,再再地思维,真正掌握了它的内涵之后呢,我们往生净土就比较有把握了。总之,要观想好阿弥陀佛和净土中的一切功德。

  

祝大家法喜充满!

  2006年12月16日(藏历十月二十五日)讲于北京居士林大殿

  

《《极乐愿》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