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願》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從佛的教誨和師長的教誨。那麼佛的教誨是什麼呢?就是按照佛法來修行——這是對我們唯一的要求!而不是說供養的錢財越多越好,不是那樣的。善知識真正歡喜的是什麼呢?主要就是看我們能不能持好戒律,看我們的修行、我們的行爲、我們利益衆生的事業,到底如何?我們能把善知識對我們的要求如理作意、依教奉行,那就是最殊勝的供養!我們這裏的發願也是這樣——“其所不悅,雖一刹那,亦不複行!”——絕不做讓佛菩薩和善知識不歡喜的事情,哪怕一刹那間也不做。

  

下面就是依止善知識以後的任務,對我們的要求是什麼呢?

  

“願善知識,於諸教授及與教誡,無不圓滿爲我教導!” 善知識能將全部圓滿的一切教授、教誡賜予我、教導我。我們得到以後呢?

  

願由如實悟入其所教導一切義已,能正修行,”他教導的一切內容,我們能如實地明了,並作出正確的修行,“令其究竟!”最終達到究竟的地步。這就是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願一刹那、亦不隨逐不善知識、及惡友轉!”這是我們在修行當中最大的一種障礙——很容易遇到不善知識、惡友。四世貢唐大師的教言中曾說:惡友的形象並不是猙獰可怖的,而是就在我們身邊,顯現出非常親切和友好的樣子,但是就在這種非常親切友好的情況下,使我們不知不覺就墮落到惡趣。這是很容易的。一定要搞清楚善友和惡友的分別,這是很重要的。在出家的寺院裏也常講,最危險的就是惡友!真正值遇到善友,很難,比遇到善知識還難!這個“友”就是自己的同學啊、相互間非常接近的人。這些人很容易對你産生影響,很容易讓你墮落在惡趣。我們平時在社會上也能看得出——但是不觀察就看不出——他對我是很親密的,他對我太好了,他天天帶我去飯館喝酒吃飯……究竟對你是有益還是有害?恐怕很難分清楚。所以,惡友是最可怕的,他就在你身邊。我們在皈依上爲什麼要依靠僧團?含義也是這個——要依靠僧寶,不能依靠惡友。所以這個願文是非常重要的。“不善知識”——這也是很容易遇到的。看起來形象是很莊嚴的,穿的也是袈裟……但是你如果把他當成一個善知識,你就要聽從他的教誨啊。到底如不如法?這個要好好觀察。我們觀察善知識的主要方法,就是看他講的與經典的內涵是否相合?這個要對比,要好好觀察。不要輕易地親近,不要過早地依止。首先要觀察,等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再拜他爲師,那是最好的。

  

願一切生,若於信解業果之信,若決出離、若菩提心、若清淨見”,這就是叁主要道。當然前邊的這個“信解業果”很重要,要對因果有堅定的信仰。在這個基礎上呢,要對輪回生起出離心。中士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生起出離心。出離心就是要徹底脫離六道輪回的一切痛苦——這是中士道的目的。下士道的目的呢,就是要追求增上生,也就是來生的安樂。《廣論》的下士道也不是讓你追求今世的安樂,今生的安樂不屬于下士道,下士道追求的是來世的安樂。通過對業果正確的抉擇,斷除十不善業,來世能得到人天的果位,不墮落惡趣,那他就滿足了。接下來是要修出離心,對一切輪回的現象都要有出離心。對于輪回中的痛苦(苦苦),我們生起出離心並不是很難的。我們知道人生的種種痛苦,老苦和病苦,誰都不願意,誰都願意離開這些痛苦。但是我們對于人世間的一些美好的東西,一些短暫的快樂,要我們馬上丟棄,那還是比較難的!所以我們這裏的出離心主要講的是什麼呢?要對人間的(乃至天界的)富貴的生活生起出離心。如果對人間的富貴的生活不能生起厭離,我們的出離心就不能圓滿。輪回的粗重痛苦連一個動物都能知道,它也不願意跳到火裏,不願意跳到海裏。但是,當人們得到了一些短暫的快樂,就對這些不斷地憶念呀、懷念呀,于是這個貪欲心,就更加強烈。而且得到了這個短暫的快樂之後呢,就認爲這是永恒的安樂,永遠都能這樣過著無比富貴的生活……那是不可能的!世間的一些富貴的、美好的生活,其實都是短暫的。即使你活得再長些,也就十幾年,幾十年,都是短暫的,最後只剩下一刹那的憶境……所以這都是不究竟的安樂。我們不能貪求這種生活。當我們過著這樣的生活的時候,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些隨時都會失去,它是無常的。很多法師講經時坐在高高的寶座上——就像我今天這樣,也坐在這麼高的法座上——他首先必須要在意念當中有個無常的心:我這樣高高地坐在這個法臺上,不是一會兒就要下來了嗎?這有什麼可高傲的呢?所以對這些世間的富貴現象,不能有貪欲的心,要有出離心。接下來就是菩提心,然後是清淨見——就是通達空性的道理,“既解悟已,不假功用,任運領受,相續趣入!”要堅持修下去。

  

最後,“願一切生,由身語意所有所作一切善根,唯一成爲利他及與清淨菩提之因! ”這就是總的回向。身口意所積累的一切善根,都回向給利他的事業當中,成爲生起清淨的菩提心之因。就要這樣回向。

  

這個願文是非常殊勝的。下面用偈頌的形式將這些願文做一個總體的歸納:

  

“願於牟尼正士位, 乃至我未現證中,”這是在求生淨土的願已經達成(前面已經講過),接下來在我還沒有達到佛的果位之前呢,

  

“得修妙道淨依身, 恒趣出家念本生!” 這就是前面講過的,要像不動佛那樣護持清淨的戒律……前面每一段願文的含義都概括在這兩句裏面了。

  

“願攝總、辯、定、通、境,”願獲得“總持”——就是不忘(諸法文義)、以及辯才、定力,還有神通(五眼通)和神變。境,是指神變,可以神變出很多現象——“衆多無邊功德藏”。

  

“獲得無等智悲力,”獲得無量的智慧、悲心和力量——就是前邊講過的叁位菩薩的功德。“速疾究竟菩提行!”

  

下面是修長壽佛的功德,

  

“若睹非時舍命相,爾時無量壽身顯,見已鎮伏猛死主,速證不死持明者!”這就是消除壽命當中非時死的力量。“一切生中無量壽,正作大乘知識力,於佛所贊勝妙道,刹那亦不暫退還!”

  

下面是菩提心的修法:

  

輕舍有情懷自利,”在自己的心間,利益衆生的心已經失掉了,只想著自利的事情,“此心永不令生起,”這樣的心永不能生起,

  

“於修利他理無迷,”就是要行利他的事業,“善巧方便利他勝!”就是要生起利益他人的菩提心。

  

後面是宗喀巴大師自己的願文,

  

“有暫稱念我名者,諸爲惡業果所苦,轉成貴富具足樂,建立登上大乘梯!”這是宗大師自己發的願。我們要念名號,念上師的名號,或者念“米茲瑪”(緣悲頌)——宗喀巴大師的祈請頌。應該多念祈請頌!哪怕只念一遍我的名號,就能把惡業的果——輪回的痛苦,轉變爲貴富,並具足快樂。建立登上大乘梯,這裏再再地說“大乘”,就是要有利他的方便。我們想要達到佛的果位,那麼只要登上大乘的梯子,就能順易地達到究竟的菩提。

  

“菩薩解脫分所表,菩薩行障皆息滅,普於順緣諸資糧,隨心所思而成滿!”這裏面第一句原文的意思是“以上稍稍講了一些標志性的佛子的行爲、傳記”,願此所得到的功德,把我們將來修學菩薩道的所有障礙全都息滅,然後讓修學菩薩道所需要具備的所有相順的條件都能具足,一切善願都能如意順利成辦。

  

“能王導師無量光,彌勒文殊秘觀音,”前面我們所發的所有的願,必須要兌現,爲此我們求佛菩薩加持。“能王”也有翻譯爲“能仁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導師;“無量光”就是我們這裏修的主尊無量光佛,就是阿彌陀佛;還有此法中最主要的幾位菩薩就是彌勒、文殊、秘密主、觀世音等等。“緣起不虛真實故,”他們所發的願不是虛的,而是真實的、決定能夠實現的——只要我們有信心。“願速成就此諸願!”那就是我們所發的願,要速疾地圓滿。

  

大體就是這樣。這個願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圓滿、非常殊勝的。希望大家在這個願文上下下功夫,要再再地讀,再再地思維,真正掌握了它的內涵之後呢,我們往生淨土就比較有把握了。總之,要觀想好阿彌陀佛和淨土中的一切功德。

  

祝大家法喜充滿!

  2006年12月16日(藏曆十月二十五日)講于北京居士林大殿

  

《《極樂願》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