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梦参老和尚开示 4 观心▪P2

  ..续本文上一页依著佛所教导的,从浅入深,从心里头一件一件的观想,慢慢的来。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容易解除;等你解除了,到究竟了,你越修越深入,你会顿然悟道。要不然,不是那个机,你给他说那个法,他得不到的。他知道这种道理,就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真谛。

  一说到皈依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这就深了。要是皈依现象的住世三宝,不管铜塑的、木雕泥塑的,这是很浅的。但是如果没有浅的,达不到深的。你必须渐渐的降伏你的污染,渐渐的清除。渐渐的观察,这样你才能生起清净的信心。

  我们现在说一说南传佛教跟北传佛教。南传也叫解脱道,北传也叫解脱道。南传佛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按事上说,如实参你的身、口、意三业,磕头、礼拜、称颂功德,这样参,你必须得生起信心。这个信心也要决定心,信佛决定能够消除我的业障,信佛绝对能够加持我,能够消除业障、免除灾难,能够生起绝对的信心。至于大乘的信三宝。那是究竟心,是我自己的佛宝、自己的法宝、自己的僧宝,因为外界是的三宝引发我自心,心外无一未能。南传、北传两个是一样的,就是你的用心不同,分别大和小,这是你心里的分别。如果你信仰三宝,你就知道,这就是我自心的显现,“万法唯心造”,还分什么南传、北传。

  南传佛教是因那时候的众生心,没有那么大器量,所以佛说《阿含经》佛最初想把所证得的马上就都给众生,所以说《华严经》,但众生没法接受,所以从头说起。等说到最后,还归最初所说的,给大家都授记,给大家都说一,说你们人人本来都是佛,授记的也就是这个涵义了。这个意思跟《华严经》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心、佛与众生,是三无有效期别。”但是中间的过程,就有所区别。所区别的是什么呢?用的方法有区别了。

  如果我们去除贪、嗔、痴,我们不能够顿,就要一样一样来。所以念佛号啊!“释迦牟佛说:“你修不净观吧?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就这么去腐烂了。或者,你看一切具丢到那里,没好久变成腐了。或者,你看一切事物都可以用心,你可以在这里体会到,这也就是佛经,没有一切法不是启发你体悟的。

  大家可能都看过小仲马写的小说《茶花女》,弘一法师在日本还演过茶花女,那是演剧的开始。《茶花女》那本书,是说这位妓女有一个情人,爱她像自己生命似的,后来因为某种原因,他从法国到亚洲来旅游。之后,他回法国想尽一切办法要看看她;茶花女已经死了,他还要看看她。他怎么看呢?就只有一幕,跟他家里的亲人说好了,跑到坟墓看。等一打坟墓,已不是他那时候看的美女,是具骷髅,一打开,他就醒悟了。

  在佛教,以前的出家人是住在森林里面,来对治贪欲心,修不观。我们一天到晚把身体清洗,乃至于化妆、美容,越打扮越丑,相信吗?越打扮跟本质越有距离。看见画皮没有?画皮戴上了,好像美女,要是画皮一揭,是具骷髅。类似的问题,是让你渐修、渐观、渐观久了,可以收服你的贪欲心。

  若是发脾气,嗔恨心很重,你要修慈悲,地一切都慈悲,但不是那么容易。你如果是一位见什么都烦恼、见什么都嗔恨的人,要修慈悲,那不是一天、两天就可达到的。修道的难就难在你想用一个什么功力,想一下子得到,这是不可能的。现在的末法众生,受捡便宜,听说哪一种好,就立地成佛,你就去了,你不但成不了佛,或许还入了魔了,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呢?方法不对,或者那个方法不适合你。“师父说的,师父说的,不是对你说的,你拿来用不行。像蝎子、蜈蚣,这些东西是毒,吃了会死的;但是治某种毒疮的时候,有些医生给那人吃了,疮就好了,要是你吃了就死了。不是对你说的,那个药不是你做的,你拿来用怎么行呢?你要是学了佛法,懂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起纷争。你要知道,不论大小要都要清净你的心。

  如果你没有别的方法,念佛、念法、念僧,也能够清净。如果你想用别的方法对治来修行,你就观想。如果是多贪众生,就修不净观,你要是观成了,你就断了生死,不堕入三恶道;那是直接的不堕三恶道,不假别人加持,而是你自己的自净其意就能证得。你自己可以体会到还有没有贪心?如果有,你没成,你生死断了;如果没有了,你已经断了。

  如果我以前跟大家说的方法,你都用不来,你就念“扳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皈依法、皈僧”念久了,等你心里产生一种明了,有了智慧就能修观。第一个就修不净观,不净观就断贪欲。之后你就分析,你爱些什么。情爱还有可说,有些迷爱古玩的人,爱上了古玩,会一个陶磁片:“这一个古玩可久了,三皇时代的。”或者说是好久好久,把古玩当成生命,反而不注意自己的生命。就是爱,就是贪,就是愚痴、贪爱。如果谁把古玩打破了,就是断了他的生命。修道人就怕有所爱,你有所贪,走不了,你永远在这个三界轮转,走不了;若贪痴断了,就离开了。很多古德,在贪爱上试验的情况非常之多。

  我们修解脱道的时候,要经常这样观,一个一个去观。如果你不能观,你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念的修了智慧了,你就修观;修了观,一个一个对治烦恼,渐渐就消失了。你不会起贪爱心,不论多好,你不会起贪爱心,就是不动心,不动心,心里就得定,得定之后,又产生智慧。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得很大的,所谓的一点点智慧,就从你念佛、念法、念僧之后,你才有这么一点点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很深的;你要使这个智慧再增长,越增长越大。

  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所说的“善用其心”。这个就是观,大家知道是怎观了。但是我们对治什么呢?现在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财跟色。古来大德经常说整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好色的,就是财、色。如果我财、色观过了,修学佛法的人才入门,才进入悟道。很多学法法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修道、怎么样入道,因为他那贪爱心、财色始终断不了,道始终入不进去。

  佛曾经告诉他独生子罗候罗说:“你应当精勤观,观想什么呢?身、口、意,就观想这三业,千万不要放逸。若你见色,不要起贪心,口里头不说这种贪爱的话,意里头不起这种念头。”这个很难我们说人到老了可以不想了,不对!老了更想,如果老了不想了,那是错误的。问问那些老年人,还爱不爱财?还好不好色?他身体是做不成了,内心的意念可越加重了。这是祸根,你这样怎能入道呢?所以佛告诉罗候罗:“你一定要勤观身、口、意三业,不放逸,这就是你主要的修行道路。”

  所以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时时意念这想想,口里这样念,身体这样做,就是三业清净。因为你时时念三宝,你就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你就不敢去做坏事,心里不敢起坏念;等你一起念头,马上就能止住,信心就有根了。第一念起,第二念又止住了,也就是身、口、意不会发生,在意念上就断了,这就叫修道。佛给罗侯罗说:“假使你把持住了身、口、意,这就是修行的要道,以这个修道就可以了。”离了三业,不修什么呢?

  我们想一想,我们不是起心动念发之于身口七支,你又怎么会造业呢?不论善业、恶业、造善业也好,恶业也好,都是由你的意念而发动,支配你的身口而去做;如果是这样,勤观三业。

  但是在三业当中,主要对治的是什么呢?财和色。一切世间上的灾难、祸害,无非是发生于财、色离开这两种就没有了。为什么他要贪财?为什么他要好色?愚痴,没得智慧。所以要对治邪见,对治愚疾了,这些念头不会生起。所以菩萨在修道的时候,他要制止身口意三业,让他逐渐的发生智慧,越发生智慧,越能消除障碍,越能消除障碍,智慧越增长,这两者相生相长。你要是使这个身口意的善业增长,恶业就消失了;如果制止不了,恶业增长,善业就消失了。

  恶念跟善念,表面上说是两个,实际上就是你心里起念的一个念头,一念,众生跟佛平等平等,如果你有贪、嗔、痴,就是众生;没了贪、嗔、痴,就是诸佛,众生跟佛没有差别贵州省在一念心当中。

  你最初开始修道的时候,怎么修?怎么能入?要观。如果你观不成的时候,可以对照著观。怎么对照呢?你一观到佛的功德,观佛所作所为,我应当学佛,我应当怎么样做。佛怎么样成就的?佛说法四十和年,就是告诉你要怎么样做,这就叫法。法叉是方法,就是方便善巧。若是对你说的,你依照佛对你说的,你这样做就好了。你没遇见佛,你把佛所说的法,按照对你合适的法去修。

  有的法,你修观修不起来,内心太散乱,一坐下就睡著了,观不起来。你怎么办呢?你就念“皈依佛、扳依佛、皈依僧”来对治,等念完了不是得修观。因为念只是口声,你的意还没能够跟佛、法、僧结合在一起,僧就是你自己的清净,法就是你的观想思惟,佛就是你原来的本性,这是大乘。如果你现在做不到,找尊佛像观想释迦牟尼佛;之后,看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之后,想那些清净的僧人,虽然是没有过完全修成道,他能说脱尘了,离开世俗,就比我们在家的清净得多,我想大家都会承认的。这样你就可以初入佛道之门。

  你如果这样的逐渐增长,逐渐的训练你自己,磨练你的心,你的智慧渐渐明了,业障渐渐消了,道也就渐渐了,这个时候你就发出一种神通,明了就是通的意思,光明是没障碍的。像日光、月光、灯光,你如果隔起来,还是有障碍的。我说的光明是佛光、是智慧光,这种智慧光什么也障也不领带人有你自己的心光,心光是什么呢?是慧明。这个智慧的光明是遮住了。哪果你烦恼轻,智慧增长了,那个光明就越来越显现,这样子你还渐的就能入道了,但是你最初下手的时候一定得这样做出。

  刚才有位道友问我说,佛经的名相很多。佛经的名相,你不要去执著。贪,就是贪财、贪色。不贪财,不贪色,就是我没什…

《梦参老和尚开示 4 观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