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一切法和自己没关系,心外求法而不知有一切法都从心起,从心灭。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地藏菩萨不必等到地狱空了才成佛,他已经成佛了,不懂得这个道理,那地狱是永远也空不掉的。这种道理越变越深,以下的部份大家要注意,我对这类问题动了很多脑筋,动了什么脑筋呢?怎样说让你明白,说了能入那就好了。
例如:上次有位弟子问?要是证得空义,人和植物人有什么差别?有这个问题就表示他不理解了。证得空义一切法都不执著了,就解脱了,要是一切诸佛证得空义,都变成植物人,那谁来度众生呢?像金刚经上,佛和须菩提说空,须菩提就明白了,这是自己空的证得,度众生才不执著,要是证不了空义,那也度不了人家。自己首先到处是障碍,不会是证得空义后,就变成植物人的。那糟糕透了,这累劫的修持不是没意义了吗?
“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
我们应当知道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有言语能表达出来的都叫法。但是佛法有两句定义。就是:“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轨道能够使人明白觉悟自性,依著法就像走轨道似的,要到达的地点一定能到达,什么境地呢?认识自性,一切法上要认得你自己的体性,一切法都是你,你也是一切法。但是当你没到达那个境地的时候,你是你,法是法,法把你迷惑了,遇个什么境界就迷惑什么境界。换句话说,不能解脱,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假的,悉名为心。以下就解释这个心,以义讲,以体讲,义体是两种,但义体不异,因为一切法同是因缘生的,法不会自己生起,法不孤起,遇者外头的境界相就生起法来。法就是心,因为外面境界而生心,把一切法转了。如果心被一切法转,就是众生,楞严经上全部最要紧的意思就是“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心被物转,即是众生”。心被转了,就堕落了,糊涂不明白了。例如金刚经上说一切诸佛菩萨行了利益众生的事业,像布施或念佛,你问这功德大小?佛说没有功德。须菩提是断了见思感,证了罗汉果位的人,他听了还是很疑惑,就问为何无功德?其实就是菩萨的一切功德不贪著而已。没有想我做了这一切事,我利益人了。像我们这些道友们做了功德,心里执著这些功德,这样功德就小了。如果不执著,就不可思议了。这叫心转法,不被法转,不执著的意思。这是属于义的,诸佛菩萨我说即是空,这义理就是空的。证到这义理,再来看一切就无挂无碍了。比如说把门都关上了,但思想上没这些境界就没有障碍。为什么我们出不去呢?因为六根六识都执著了。这是实体的,我怎么出去呢?就出不去了。
过去有位大德修水观,这是月光童子讲他过去的宿业。修水观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就只有一屋子的水。有个弟子来敲门,弟子是个小孩,一看怎么一屋子水呀?就拣个小石子扔进去。一会儿他师父出定了,内部痛的不得了,叫他徒弟来问,“你刚才看见什么啦?”徒弟说一屋子全是水,师父不知那儿去了?师父问他,“那你做了什么?”他说我丢了个小石头进去。师父就说,等会儿你再看到一屋子水,你就把小石头拿出来。以后他师父又入定,他就进去把石子拿出来,结果就不痛了。这就叫心能转物。一切法都转我们的心,像我们是看什么就贪爱什么。一切法都能转我们的心,而不能使我们的心转物,这就是义理上不能知道因缘生是假的。不知道因缘所生的法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观成功了都是空义。这个义是空的,但不是顽空,也不是空了就把人变成机械人了。依这个空就生起了妙用,这一空即假即中,即体即相。这法身得般若、得解脱,得密藏,体大方广,体相用,这就是一切众生的体,一切佛法的体,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因为万法唯心,唯心所摄,要义也好,要体也好。一心、二门、三大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我们没有达到,我们对一切事物,一切义理不能明白,对于一件突然发生的事物,自己不知道怎么办?起疑惑,该如何呢?前半卷说应当用占察善恶业报经的轮来占察,达不到,在后文最后也说称我名号,就能解决问题。如果能以诸法唯心的观点来念佛的话,地就是我自己的心地,藏者是我的性藏,自性的体,那念的时候,句句是念自己,句句是念地藏菩萨,那这种所得的感应和一般念地藏菩萨所得的感应不一样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不在内,不在外的。这要对楞严经学过就更容易懂了,这叫妄归真,真实就是空,而又能够从真随缘示现,这可不是大梵天变的,而是自己心变的。是一个认识过程,必须自己经过这些薰修学习,要能信得这种道理,确实信了,不怀疑,清净信了。做三宝弟子要经过一万大劫的时间,才能达到坚净信菩萨的这种境界相。
这有个五品位是发挥光大四教,为法华经作注解、讲法华义的智者大师所证的。他到了什么境界呢?他看到了佛在印度说法华经,他说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到了这种境界,证到五品位可不容易了。可不是像我们常说的顿悟成佛。五品位是个什么位呢?分内凡、外凡。像我们是外凡,有信心但不坚定,内凡、外凡都还是凡夫,其中有随喜品,比如看见人家读诵就兼受持读诵,像我们现在都在读诵地藏经或者诵普门品或者诵普贤行愿品,虽然是一品,但包括了全经的要义,这叫随喜。读诵的时候要边读诵边思索,这义理就深入了。还有一个解说品,解说不但是自己能读诵,还要跟人家讲去,这叫法师位。讲解说法的时候,还要有因缘,这得有法师德,具备十德才能做一个法师,其次兼行六度,布施就是布施度,持戒像受五戒,不论多少,其实这还不能真正的算行使六度,就算它相似的吧!布施、持戒、忍辱,像我们这些佛弟子,如果人家对我们非礼相加,我们不和他计较,不还报给他,不起嗔恨心,不起怨心,这里面包括的内容很多,要兼行六度,这就渐渐入了内凡位了。什么叫内凡呢?那就是虽在三界,但已经和菩萨一样具足了对佛教的坚固信心了。都具足了叫五品位,这是什么地位的人呢?这是有净信了。到了这个地位,再进一步,才能见到离体无法。证一切诸法唯心,万法从心起,所以我们现在提念佛法门,应当知道念念都是从心起,念念都不要离开心,就能成就了。从心起,心外无法,心又遍一切处,法外也无心。就凭这个信心而已。
“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
什么是缘起呢?就是无明缘行、行缘名色、色缘六入、十二因缘。这十二因缘可以做大乘讲,也可以做中乘缘觉讲,在甚深缘起义就不是这样讲了。一起法都是从心里缘起的。因为心里要分别、要了解,就想追求一个明,这一找心就糟糕了。从找心而变成不明了,这就是业相,业相完了之后就转了。本来相分和见分在心里是没有的,但现在想要见了,这就像有的时候,你想一个东西,这东西实在没有,但因为有分别了,能想的就叫“见”,所想的就叫“相”。其实心里能想所想的都没有,都是虚妄的,这就是业相、转相、现相,因为与心作相,一切诸法从心起的,所以翻过来要给心作相,这个相分和见分合在一起,就缘起了。无前后之分,没有刹那一念的前后,同时生起的业转相都不离心,以后再起智,智就是分别,要明了这个明,就相续不断越演越粗。
“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同无就是没有,相也不住,见也不住。因为一切万法境界随心所缘,心为能缘非所缘缘。但是这时候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心,在心里一念相续。一念相续,不停的攀缘心里所缘念的。这样的人持一切法叫暂时为有,这就是所说的有法,返本还原的时候,就是我们自心的自证分,诸佛菩萨就是证得这个自证分了,就能把一切妄归真,业转相就变成智慧了,证起来很不容易。业转相都要八地、九地、十地菩萨才能办得到。完了就接近佛了,所以佛教讲要成佛得经过五十二个位置,前面提的五品位还没入位呢!要到四十位以上的大菩萨才发大菩提心。我们现在也发心,但我们发的心不能随真,要到什么时候才是真正发心呢?要证到初住,这个时候才成菩萨,一身就能在百万个世界示现利生,也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成佛。那个发菩提心就不像我们这个发心,一发心就不同了。刚才我们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觉,一共有五十二位,一位一位的证,证到什么境界,就是什么位。这是佛经所教导的,和各位祖师所阐扬的,一位一位的境界,就由他所断的惑不同而定,每进一位,境界就扩大不少。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
前面讲妄念归真,要明了一切万法怎么起的,因缘起的,“相分”分两种,一个是心,一个是心的“义”,即“心内相”、“心外相”。什么叫“心内相”呢?一个是“真”,一个是“妄”。这又解释前面那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真心、妄心都是不可得的。因心体是无量的,无法形容的,就好像风似的,抓不到。风有什么相呢?它能吹动别的物质,你感觉到风,没有相,抓不住、捏不著。海水谁能够量量究竟有好多?那是量不尽的。就算地表的可量,地下水源也不可能量,没法量,这都是比喻,心是不能量的。但一个真,一个妄。妄就是我们现在分别,真还不知道那个是真,等统统都返妄归真了,又得到什么呢?一无所得。那不就空了吗?不空!还有无漏性功德在。有人说佛法好像说圆,说空说有,空不碍有的存在,有也不碍空义,如果我们修观想观空了一切都没有障碍了。
以前在终南山有两个和尚,在山里修道。修道的时候,有一个老修行感觉在山里好多年了,一点也没得到什么,他说我还是亲近亲近善知识吧!参访参访就是到各地有名望的大德,请他们开示讲一讲,他就下山了。他的道友劝他说,你去恐怕要遭难,不要去吧!这个道友就不听他的,从那儿走到陜…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