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一切法和自己沒關系,心外求法而不知有一切法都從心起,從心滅。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地藏菩薩不必等到地獄空了才成佛,他已經成佛了,不懂得這個道理,那地獄是永遠也空不掉的。這種道理越變越深,以下的部份大家要注意,我對這類問題動了很多腦筋,動了什麼腦筋呢?怎樣說讓你明白,說了能入那就好了。
例如:上次有位弟子問?要是證得空義,人和植物人有什麼差別?有這個問題就表示他不理解了。證得空義一切法都不執著了,就解脫了,要是一切諸佛證得空義,都變成植物人,那誰來度衆生呢?像金剛經上,佛和須菩提說空,須菩提就明白了,這是自己空的證得,度衆生才不執著,要是證不了空義,那也度不了人家。自己首先到處是障礙,不會是證得空義後,就變成植物人的。那糟糕透了,這累劫的修持不是沒意義了嗎?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爲心。以義體不異,爲心所攝故。
我們應當知道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有言語能表達出來的都叫法。但是佛法有兩句定義。就是:“軌生物解,任持自性”。軌道能夠使人明白覺悟自性,依著法就像走軌道似的,要到達的地點一定能到達,什麼境地呢?認識自性,一切法上要認得你自己的體性,一切法都是你,你也是一切法。但是當你沒到達那個境地的時候,你是你,法是法,法把你迷惑了,遇個什麼境界就迷惑什麼境界。換句話說,不能解脫,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假的,悉名爲心。以下就解釋這個心,以義講,以體講,義體是兩種,但義體不異,因爲一切法同是因緣生的,法不會自己生起,法不孤起,遇者外頭的境界相就生起法來。法就是心,因爲外面境界而生心,把一切法轉了。如果心被一切法轉,就是衆生,楞嚴經上全部最要緊的意思就是“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心被物轉,即是衆生”。心被轉了,就墮落了,糊塗不明白了。例如金剛經上說一切諸佛菩薩行了利益衆生的事業,像布施或念佛,你問這功德大小?佛說沒有功德。須菩提是斷了見思感,證了羅漢果位的人,他聽了還是很疑惑,就問爲何無功德?其實就是菩薩的一切功德不貪著而已。沒有想我做了這一切事,我利益人了。像我們這些道友們做了功德,心裏執著這些功德,這樣功德就小了。如果不執著,就不可思議了。這叫心轉法,不被法轉,不執著的意思。這是屬于義的,諸佛菩薩我說即是空,這義理就是空的。證到這義理,再來看一切就無挂無礙了。比如說把門都關上了,但思想上沒這些境界就沒有障礙。爲什麼我們出不去呢?因爲六根六識都執著了。這是實體的,我怎麼出去呢?就出不去了。
過去有位大德修水觀,這是月光童子講他過去的宿業。修水觀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就只有一屋子的水。有個弟子來敲門,弟子是個小孩,一看怎麼一屋子水呀?就揀個小石子扔進去。一會兒他師父出定了,內部痛的不得了,叫他徒弟來問,“你剛才看見什麼啦?”徒弟說一屋子全是水,師父不知那兒去了?師父問他,“那你做了什麼?”他說我丟了個小石頭進去。師父就說,等會兒你再看到一屋子水,你就把小石頭拿出來。以後他師父又入定,他就進去把石子拿出來,結果就不痛了。這就叫心能轉物。一切法都轉我們的心,像我們是看什麼就貪愛什麼。一切法都能轉我們的心,而不能使我們的心轉物,這就是義理上不能知道因緣生是假的。不知道因緣所生的法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觀成功了都是空義。這個義是空的,但不是頑空,也不是空了就把人變成機械人了。依這個空就生起了妙用,這一空即假即中,即體即相。這法身得般若、得解脫,得密藏,體大方廣,體相用,這就是一切衆生的體,一切佛法的體,在佛不增,在衆生不減。因爲萬法唯心,唯心所攝,要義也好,要體也好。一心、二門、叁大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我們沒有達到,我們對一切事物,一切義理不能明白,對于一件突然發生的事物,自己不知道怎麼辦?起疑惑,該如何呢?前半卷說應當用占察善惡業報經的輪來占察,達不到,在後文最後也說稱我名號,就能解決問題。如果能以諸法唯心的觀點來念佛的話,地就是我自己的心地,藏者是我的性藏,自性的體,那念的時候,句句是念自己,句句是念地藏菩薩,那這種所得的感應和一般念地藏菩薩所得的感應不一樣了。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不在內,不在外的。這要對楞嚴經學過就更容易懂了,這叫妄歸真,真實就是空,而又能夠從真隨緣示現,這可不是大梵天變的,而是自己心變的。是一個認識過程,必須自己經過這些薰修學習,要能信得這種道理,確實信了,不懷疑,清淨信了。做叁寶弟子要經過一萬大劫的時間,才能達到堅淨信菩薩的這種境界相。
這有個五品位是發揮光大四教,爲法華經作注解、講法華義的智者大師所證的。他到了什麼境界呢?他看到了佛在印度說法華經,他說靈山一會俨然未散。到了這種境界,證到五品位可不容易了。可不是像我們常說的頓悟成佛。五品位是個什麼位呢?分內凡、外凡。像我們是外凡,有信心但不堅定,內凡、外凡都還是凡夫,其中有隨喜品,比如看見人家讀誦就兼受持讀誦,像我們現在都在讀誦地藏經或者誦普門品或者誦普賢行願品,雖然是一品,但包括了全經的要義,這叫隨喜。讀誦的時候要邊讀誦邊思索,這義理就深入了。還有一個解說品,解說不但是自己能讀誦,還要跟人家講去,這叫法師位。講解說法的時候,還要有因緣,這得有法師德,具備十德才能做一個法師,其次兼行六度,布施就是布施度,持戒像受五戒,不論多少,其實這還不能真正的算行使六度,就算它相似的吧!布施、持戒、忍辱,像我們這些佛弟子,如果人家對我們非禮相加,我們不和他計較,不還報給他,不起嗔恨心,不起怨心,這裏面包括的內容很多,要兼行六度,這就漸漸入了內凡位了。什麼叫內凡呢?那就是雖在叁界,但已經和菩薩一樣具足了對佛教的堅固信心了。都具足了叫五品位,這是什麼地位的人呢?這是有淨信了。到了這個地位,再進一步,才能見到離體無法。證一切諸法唯心,萬法從心起,所以我們現在提念佛法門,應當知道念念都是從心起,念念都不要離開心,就能成就了。從心起,心外無法,心又遍一切處,法外也無心。就憑這個信心而已。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
什麼是緣起呢?就是無明緣行、行緣名色、色緣六入、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可以做大乘講,也可以做中乘緣覺講,在甚深緣起義就不是這樣講了。一起法都是從心裏緣起的。因爲心裏要分別、要了解,就想追求一個明,這一找心就糟糕了。從找心而變成不明了,這就是業相,業相完了之後就轉了。本來相分和見分在心裏是沒有的,但現在想要見了,這就像有的時候,你想一個東西,這東西實在沒有,但因爲有分別了,能想的就叫“見”,所想的就叫“相”。其實心裏能想所想的都沒有,都是虛妄的,這就是業相、轉相、現相,因爲與心作相,一切諸法從心起的,所以翻過來要給心作相,這個相分和見分合在一起,就緣起了。無前後之分,沒有刹那一念的前後,同時生起的業轉相都不離心,以後再起智,智就是分別,要明了這個明,就相續不斷越演越粗。
“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爲有。
同無就是沒有,相也不住,見也不住。因爲一切萬法境界隨心所緣,心爲能緣非所緣緣。但是這時候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心,在心裏一念相續。一念相續,不停的攀緣心裏所緣念的。這樣的人持一切法叫暫時爲有,這就是所說的有法,返本還原的時候,就是我們自心的自證分,諸佛菩薩就是證得這個自證分了,就能把一切妄歸真,業轉相就變成智慧了,證起來很不容易。業轉相都要八地、九地、十地菩薩才能辦得到。完了就接近佛了,所以佛教講要成佛得經過五十二個位置,前面提的五品位還沒入位呢!要到四十位以上的大菩薩才發大菩提心。我們現在也發心,但我們發的心不能隨真,要到什麼時候才是真正發心呢?要證到初住,這個時候才成菩薩,一身就能在百萬個世界示現利生,也能夠示現八相成道成佛。那個發菩提心就不像我們這個發心,一發心就不同了。剛才我們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覺,一共有五十二位,一位一位的證,證到什麼境界,就是什麼位。這是佛經所教導的,和各位祖師所闡揚的,一位一位的境界,就由他所斷的惑不同而定,每進一位,境界就擴大不少。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爲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真,二者妄。
前面講妄念歸真,要明了一切萬法怎麼起的,因緣起的,“相分”分兩種,一個是心,一個是心的“義”,即“心內相”、“心外相”。什麼叫“心內相”呢?一個是“真”,一個是“妄”。這又解釋前面那句一切諸法悉名爲心。真心、妄心都是不可得的。因心體是無量的,無法形容的,就好像風似的,抓不到。風有什麼相呢?它能吹動別的物質,你感覺到風,沒有相,抓不住、捏不著。海水誰能夠量量究竟有好多?那是量不盡的。就算地表的可量,地下水源也不可能量,沒法量,這都是比喻,心是不能量的。但一個真,一個妄。妄就是我們現在分別,真還不知道那個是真,等統統都返妄歸真了,又得到什麼呢?一無所得。那不就空了嗎?不空!還有無漏性功德在。有人說佛法好像說圓,說空說有,空不礙有的存在,有也不礙空義,如果我們修觀想觀空了一切都沒有障礙了。
以前在終南山有兩個和尚,在山裏修道。修道的時候,有一個老修行感覺在山裏好多年了,一點也沒得到什麼,他說我還是親近親近善知識吧!參訪參訪就是到各地有名望的大德,請他們開示講一講,他就下山了。他的道友勸他說,你去恐怕要遭難,不要去吧!這個道友就不聽他的,從那兒走到陜…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