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上面这些境界没有次第很不容易理解,所以地藏菩萨跟坚净信菩萨又说一个渐次。
“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
刚才说无相禅。相对的是有相禅,什么样叫有相禅呢?有三种。
“何等为三?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
我们前面说的信解力,没有信,解更没有了。修禅贪受诸三昧功德。我们有些人静坐时得一种轻安的境界,三、四个钟头自己也没感觉,或者灵魂出窍了,这是世间三昧,有这种境界相就骄傲了。或者是能发通,漏尽通没有,前五通或者是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但是没有漏尽通,不能证果,不能断惑。就被这个禅位给束缚了。有的系四空天、无所有处、识无有处、非非想处这种境界比我刚才说的更深了,一入定就入多少劫。他是观空而入定的,那个空和这个空不一样的。这是在有上观空,当体即空,利益众生不见众生相。他那样观空不能利益众生。他利益众生干扰了他自己,必须得找寂静处,必须得这样修,形同枯木。这样修就产生一种骄慢心,本来修这个禅定也能向前进展达到出世禅,但他一生骄慢心,骄慢心是二十个随烦恼里头的。见惑还没断,初果圣人还成不到呢?所以就退到世间法去了。这是第一种世间禅没有信解力。
“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
这是二乘的禅定,因为对生死苦有恐惧,厌离世间,观世事无常、无我,观受是苦。这个观是观身不见,这种观本来可以由此遍,观身不见就偏离半边了。他不晓得还有无漏性功德,要没有这个就什么道也修不成了。菩萨是不贪求而留净惑,二乘人是断了,断后才能证,但他所证的涅槃是偏空,是第二种禅。
“三者,有方便信解力,
这就不同于二禅了。
“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这菩萨做一切事不执著功德。倘若我做件好事,利益人家了,心里没有利益的我,也没有所利益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无人无我的,绝不计较功利。这种境界而我们也会有,对一件事情,但也是不关痛痒的,或者拿出一百块钱来,那数目不太大,周济周济别人。要是拿一千,拿一万,要是做了的时候,就想我做件大功德了。心想我在庄严寺塑了几尊佛像,我这功德不小了,这就错误了。一著相功德局限了。不是完全没有,但功德小了。要是功德不局限,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能塑者,也无所塑者,无能无所这功德不可思议。这是这样形容,能够看到一切法都是心生的,心生则种种法生,看一切诸法如梦如幻。虽获世间诸禅功德,世间禅是九次第念,就摩诃止观讲,世间禅还没入佛门呢!我们不详细讲它。不复退求三有之果,人天的果报修习,这些善果不贪著,连想都没想过。又信生死即涅槃故,所以不怖畏,也求远不会退求二乘。退求二乘是不知不觉的退,不是有意退的。怎样退二乘呢?好比行菩萨道有厌烦心、有悔心,好像信了佛之后对佛门三宝做了很多事,然而自己感觉到什么也没有得到,同时看到生死流转,对地狱相也没消失,看三途畜牲,脑子里思想缘念生恐怖,这种境界相大部份做梦的时候就会出现了。因此生恐怖,想菩萨道难行啊!自己了脱生死才是真的。所以念佛法门就是心里念佛,大多数心想我念阿弥陀佛是做好事,就是真心念佛的人也是求自己往生而已,没想到众生,没想到阿弥陀佛的愿是什么?观世音菩萨在极乐世界那么舒服,没有烦恼的地方他不待,跑到这儿来干什么?这个从来没想过,只知道是来度我们的,那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不度度众生呢?你说我不知道怎么做?就知道好多算好多吧!把自己知道的对人说,这个效果还是不错的。这就叫有怖怯,也可以说是退求二乘吧!我们说二乘都是自己了,只顾自己莫管他人。我们中国的哲学常有这种理论,也能忍能退让,但不是积极的,像劝君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别多事!这类事很多,看著也不错,像张公百忍是宋朝一个宰相,他们家的地给邻居占去了一两尺,他儿子就给他修书要他以势力来解决问题,他就写了一封回信说: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几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何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我们看来这很好了,不是有退让,与人无争了吗?但这仅仅属于人天。要是积极点,有贪求的把他度一度,那就对了。这个恶人很坏,离他远一点,就没想到转化这个恶人为善人能解决好多问题。如果力量不够把六亲眷属转掉一些,别只顾自己,这就是菩萨道。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六亲眷属,乃至周围的朋友,所接触的社会人士,能够发心,真是大悲心感化他,但自己得先修唯心识观,幻想他跟我一体,他恶!我把他当成观世音菩萨,把他当成阿弥陀佛看成一体。要是真有这种心,不会退堕的。这些都是随顺一实境界相,真正的一实境界相就空,没对待的。但是现在这不容易入,得做种种方便。这又恢复了为什么要用占察轮去占察善恶业报经?这就明亮了,自己没种种功行,就求地藏菩萨来帮助我们,照他的方法做一做吧!虽然如此,我们还要知道一实境界二种观行,前半卷是讲事,让你能够入得信仰一实境界。为达到这目的,地藏菩萨说了很多的方便。最后他说你实在入不了,就念我名号好了,修别的都修不成,也不能达到一心,就散乱心去念,多修吧!
“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
地藏菩萨说到这儿之后,不论修那种禅,那种静虑都有十种次第,恐怕不容易深入,又修十种情况使你能够深入,不论你修的有相,乃至无相都依著这十种去观想。
“一者,摄念方便相。
怎么样能够一心系念?用什么方便法门?这个在天台宗止观讲的最多,这要专门学习。止观有很多,在摩诃止观里,为了这摄念方便,我选了几种。第一要具足四种缘帮助我们。起个心信佛,信地藏菩萨这是因,得缘帮助。想系念真如?怎么来摄念?要具四种缘,第一种以“增上缘”。给你做增上用的。我们把种子种到地底下去,没有水土、没有人工,能长东西吗?能结果吗?不可能的。得加水乃至培育这叫缘。我们想摄念方便,第一个要灭罪,因为有罪障,所以智慧不开。做什么做我们增上缘呢?做佛做我们增上缘。我们念阿弥陀佛,念一句阿弥陀佛消十亿重罪,念念消,这就是我们的增上缘。因为你如是念,能如是消罪,所以叫增上缘,这还没说到一心系念。
第二种摄念的方法能够使我们得长命。谁也不想短寿,还是想活下去,还是希望好。现在境遇不好,总有好的一天。现在穷,将来总要发财的。死不愿死,还得找个护寿命长的办法。怎么办?求诸佛菩萨来护念,这个时候念阿弥陀佛也好,念药师佛也好,念地藏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也好,这是第二种念。第一种是佛为我们的增上缘,第二种是护念的增上缘。
第三种呢?是见佛增上缘。即佛像。我们现在找不到真佛了,连化身也找不到。三昧增上缘,那么就是我们念佛往生,也不是靠自力,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加持力,度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他能够摄受你到他那个国土去。因为他有这个愿力,十方诸佛就配合他。弥陀经就说这个法,这是无问自说,没有当机众的。
第四种就是证生增上缘。证明在你命终的时候,能够得生净土。这是摄念的方便。总的说,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加持,念念从心起,就是妄心也好,念佛的时候不要离开心了。不要光是口念,心里想一边去了,不行的。还有要修观,观什么呢?观想五欲境界,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道,莫生贪恋。这给我们做增上缘,一贪念五欲,善念就没有了,随著五欲沈堕了。随时念五盖,什么叫五盖呢?盖是盖覆的意思。什么是盖覆呢?烦恼。五盖是烦恼的别名,盖覆人的心,使善法生不起来,所以叫五盖。五盖就是贪欲、嗔恨、睡眠、掉悔、怀疑。尤其是怀疑,任何法都信不进去。我们大家心想念佛,想壮大一点,多邀点道友大家都念。他不信,怎么说都不信。缺少个因,虽然给助或缘,还是不信。因为他怀疑这是迷信,对他没有好处,说不定还舍几个。信了佛见了和尚要化缘,进庙里要化缘。心里感觉没有好处,还要损失划不来。这是什么呢?没有这种因缘,善法善业生不起来。大致就这么多吧!摄念方便还很多,凡是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那名相太多了,大致知道这么几个就行了,这叫摄念方便。
“二者,欲住境界相。
就系念缘生一切诸法,这是观相,就观地藏相。使我们的心系念于地藏相上。因为我们的心散乱多,就是念经的时候,散乱也多,就系念于所读的大乘经上。边念著经,最初生疏的时候,妄想少些,恐怕念错了。念熟了,特别会背的时候,一边念经,一边打妄想。念念不晓得跑那儿去了?这个情况很多,谁都有这种境界,我是经过的,因此你要系念住这种境界相,不论观什么境,系念于这个境上。观佛也好,就像前面说禅定也好,制止这个心。要是有大乘心,善根深厚的就能体真止。体就是体性,真是真如,止就是定。住这个境界就是一行三昧了。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前面是说一个安心法。这个法呢,就是说学了一个,已经能够学会了,使心能够安了,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佛,我这个心怎样的住?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我这个心降伏不了。刚才我们说的那些境界,比如发火了,嗔恨某些人,降伏不了;或者一个贪念也降伏不了,这种种心很不容易降伏,很纷乱。分明的出入相,我们举个例子,能够觉照出气入气分明了了的一呼一吸,这就是学天台宗初入门的数息观,由呼…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