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P34

  ..续本文上一页乱。要没有达到相似的法界性本体,永远是乱的。那不是像我们说这样念念,没有其他的念头了,这不是一实境界,必须得观佛法身与自己的法身自他不二,乃至观一切众生的法身都是自他不二,能够这样才能入无生法忍。什么叫无生法忍?后面我们要详细的讲,这里就是先著重系念诸佛的平等法身。持佛名号跟地藏菩萨有什么关系?下面就讲了。

  “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诸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

  这里讲闻思修三慧。现在我们在这儿听,听完了地藏菩萨的名字。但这是以散乱心听的,不是圆闻,这段经文承上面来的是圆闻。我们大家闻到地藏菩萨名号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不要把它轻易看过了。如果不是前生和地藏菩萨有善因缘的话,闻不到他的名字。他说你闻到我的名字就是闻到十方一切诸佛的名字了。至心礼拜供养我,也就是能够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了。甚至于闻了地藏菩萨的名字,就说明了能够得闻大乘甚深经故,所以也能够读诵,也能够书写,于佛的究竟甚深第一义中,不会恐怖也不会畏惧。我们再翻过来说,能够得闻见地藏菩萨的名号,就得这么大的功德,那么这就是闻慧了。要闻思修三慧皆圆满,圆思圆修。一听到名字就是名字位的菩萨了,但这里面有观察,我们的题目就是占察善恶业报经,察就是思虑。能这样对佛所说的一切教法里的实义,不生恐惧,绝不会去诽谤,能得到“正知正见”的心,能够产生一个信解就不容易了。听闻了之后一定要思惟,思惟就是观行,观行就是修心,思惟就是思念想,这个想就是观行位的思想,相似觉就是相似慧的思想。这叫闻思修三慧。

  “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无分别心是个什么境界呢?我们上面所说的一实境界。菩提心就是觉心。我们说菩萨的含义具足,就是菩提萨埵,翻成华语就是觉有情,使一切众生觉悟。使一切众生觉悟,自己必得先觉悟,而后才能使一切众生觉悟,这叫菩提心。菩提心有三种念意,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正念一实境界,正念真如深心,一实境界是空的。真空绝相属于理法界,深心乐具一切诸善行。一点点小的善事,菩萨都要去做。一点点利益众生的事业都要去做,乐集一切诸善行。发了菩提心就有这么大的功力,就要这样做。第三种是大悲心,大悲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为什么他要受苦?受的苦是果。怎么来的苦因?菩萨的大悲心要拔除众生的苦因。不是在某件事上看他生病了,给他消消灾;做生意赔钱了,简直就活不下去,给他祈祷发个小财,这个解决不了问题。要让他觉悟,自觉世间皆苦,这苦也就断了,这叫大悲心。但发菩提心不是一句话!含义非常深,既要观空而不舍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功德行才能成就佛果,无量性功德的庄严。为什么要这样说,能闻到我的名字就有这么大利益?因为发了菩提心了。因为无分别的菩提心寂静智现,就是奢摩他。前面说奢摩他就是寂静的意思,就是奢摩他观。从这个启发方便义。毗婆舍那就是观方便,就是悲。没有智慧,一切利益众生的事做不成,要发愿要起行,最根本的基础都是能闻我的名号故。地藏菩萨说,能闻我名故决定信解。有人问:闻地藏菩萨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因为他是究竟成就的人。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

  没有听到我的名字,没得闻慧,所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信一实境界二种观行,信的力量没有得到慧解,智慧没生出来,简单说就是还没有明白呢!没明白一实境界和二种观行的意义,这样有利益没有呢?有的。

  “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人天的果报那是绝对具足的,但上面说的相似觉。广大深妙的利益,还不行!但是要没有从散乱心念起,怎么能达到系念一心呢?所以我们大家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散乱心。不过不必灰心丧气,因为我们的散乱心能达到一心系念,不能够一心系念是有种种障碍给我们障住了,障住我们的心不能那么清净,但是从杂乱能逐渐的消灭,便信心增长。逐渐的由杂乱变成清净。虽然没得到深妙的利益,但人世间的利益,三界的利益是得到了。

  “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如果没有开圆解圆,没有明白一实境界,没有达到心寂色寂一行三昧,那他所行的善业得不到大利益,也就皆不能得深大利益。非得用开圆解圆修法,无法不圆,那就随便修点善法都遍及十法界。为什么我们大家发心诵经或者拜忏都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就是学习著修法界观,不局限于自己六亲眷属,不局限于自己,心遍法界的意思。随心量扩展,利益就大了。虽然修行很辛苦,但是依著杂乱垢心想得甚深的利益,那是不可能的,虽然也修一实境界相,也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但如此修又像没有修似的。为什么呢?因为主导的功能没达到,心还没做到。

  “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

  这个地方也是讲禅,无相禅就是指一实境界。禅者禅那,就是静虑。静虑就是思惟观察。在这一实境界两种观行修唯心识观,修真如实观的时候,没有生死相。既无生死相,也无涅槃相,所以就叫无相,就是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意思。但它具足了正观定慧,由此能够逐渐的达到成佛。下文就解释什么叫深大利益?

  “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

  在华严经、大乘起信论、梵网经或者十地经、金刚经上叫三世心,现在把这三世合成一个圣信法位,坚信成就一个什么呢?信忍,这个忍一般是忍可的意思,解释很多,有二忍、三忍,乃至最后达到十忍。这个信呢?忍可有信心力。这个忍就是指著一实境界了,这是就圆教来讲解。小乘的人就不同了,人家恼害我,人家的语言行动或者在利益上对我有害,这种忍就是生忍、勤苦的修行,修苦集灭道四谛因缘,一切苦果怎么来的?叫做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样叫法忍。生忍是浅,法忍是深,但这是小乘教义。就圆教讲就不同了,“忍”可是什么呢?就是承认了十法界皆空,不但众生法界空,就是佛法界也是空的。这就是“生忍”。十法界的一实境界相是对者不实境界说的,一实境界相也不安立了,这叫“法忍”。这是圆十住了。信这种忍,坚信不移的时候就是初住位菩萨,信自己和佛法身无二无别。楞严经上说的:“无劳肯綮,何假修证。”就是用死功不得行的。我刚才说的三种心指已登了地的菩萨。顺了真的,才成就无生法忍,就是认为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平等,佛亦如是。没有修也没有障,这是究竟的。这在下文还要解释,这儿引的意义是什么叫信忍。

  “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

  一成就信忍,得了信位,那就是决定成佛。登了十住就永远不会退,就是得到如来的无漏智慧所起的不可思议定。定即是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观行。但一实境界中,这叫如来境界。成就顺忍,能够明白如来所行法、所修法,自己也能够如是做,随著如来去做。再进一步就能成就什么呢?无生法忍。这时候发出来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对如来的事业能够得到成就,就是佛了。就是修一实境界法,修圆满了。我们前面讲的一实境界、二种观行都修圆满了。

  “渐次作佛者,

  信忍就信坚固了,顺忍解如来行,成就无生法忍就做佛了。

  “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

  信心满心登了初住叫发心住。这一发菩提心,刚才讲的真心证念真如达到了,能够直心,一心不乱系念真如,身心乐见一切,三行也在做,终日度众生,不见得众生相。这就是大悲心和智慧的关系,以智慧指导大悲心,不是爱见大悲,这叫信满了,十信满心了。

  “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

  第一种信一切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生佛无二无别,众生跟佛是一样的。

  “二者,解满法故作佛。

  信解行证,先是信,后来是解,完了行,完了证,证得那是究竟证得。入信位而且确实自己生出慧了,能够依著一实境界去起修,与观行同时进行。

  “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

  无造无作,究竟达到这种境界时,修即无修。不是像我们这是完全不修。连到这种境界是天天修而没有修了。天天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但是随顺法相同,众生不能理解了,还要启发众生,是这样的修行,深解法性知道如来业无造无作的,这就叫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了。我们凡夫是真烦恼,而他自己不起烦恼,看到众生烦恼,也认为是菩提了。离开烦恼没有菩提,离开众生没有诸佛,这个意思是很深的。我们信相修相,乃至初步的信都很不容易信入。不起二想,这样子永远没师长,三大阿僧祇劫也没有师长,没有恐惧,没什么长远,时无定解,依法相立,是依心而立的。

  “三者,证满法故作佛。

  证满法就是所要证得的,所发的愿力都已经填满了。

  “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乃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

  登了地的菩萨从欢喜地一直到法云地。

  “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天台宗的六即佛,这是究竟即佛,达到究竟成了。所以以下就把几种修习的方法讲一下,不过有些是初机修行的,有的是出世间的,有些像禅宗直观真如。现在把它重覆一下,…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