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亂。要沒有達到相似的法界性本體,永遠是亂的。那不是像我們說這樣念念,沒有其他的念頭了,這不是一實境界,必須得觀佛法身與自己的法身自他不二,乃至觀一切衆生的法身都是自他不二,能夠這樣才能入無生法忍。什麼叫無生法忍?後面我們要詳細的講,這裏就是先著重系念諸佛的平等法身。持佛名號跟地藏菩薩有什麼關系?下面就講了。
“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諸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
這裏講聞思修叁慧。現在我們在這兒聽,聽完了地藏菩薩的名字。但這是以散亂心聽的,不是圓聞,這段經文承上面來的是圓聞。我們大家聞到地藏菩薩名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不要把它輕易看過了。如果不是前生和地藏菩薩有善因緣的話,聞不到他的名字。他說你聞到我的名字就是聞到十方一切諸佛的名字了。至心禮拜供養我,也就是能夠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了。甚至于聞了地藏菩薩的名字,就說明了能夠得聞大乘甚深經故,所以也能夠讀誦,也能夠書寫,于佛的究竟甚深第一義中,不會恐怖也不會畏懼。我們再翻過來說,能夠得聞見地藏菩薩的名號,就得這麼大的功德,那麼這就是聞慧了。要聞思修叁慧皆圓滿,圓思圓修。一聽到名字就是名字位的菩薩了,但這裏面有觀察,我們的題目就是占察善惡業報經,察就是思慮。能這樣對佛所說的一切教法裏的實義,不生恐懼,絕不會去誹謗,能得到“正知正見”的心,能夠産生一個信解就不容易了。聽聞了之後一定要思惟,思惟就是觀行,觀行就是修心,思惟就是思念想,這個想就是觀行位的思想,相似覺就是相似慧的思想。這叫聞思修叁慧。
“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無分別心是個什麼境界呢?我們上面所說的一實境界。菩提心就是覺心。我們說菩薩的含義具足,就是菩提薩埵,翻成華語就是覺有情,使一切衆生覺悟。使一切衆生覺悟,自己必得先覺悟,而後才能使一切衆生覺悟,這叫菩提心。菩提心有叁種念意,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正念一實境界,正念真如深心,一實境界是空的。真空絕相屬于理法界,深心樂具一切諸善行。一點點小的善事,菩薩都要去做。一點點利益衆生的事業都要去做,樂集一切諸善行。發了菩提心就有這麼大的功力,就要這樣做。第叁種是大悲心,大悲要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爲什麼他要受苦?受的苦是果。怎麼來的苦因?菩薩的大悲心要拔除衆生的苦因。不是在某件事上看他生病了,給他消消災;做生意賠錢了,簡直就活不下去,給他祈禱發個小財,這個解決不了問題。要讓他覺悟,自覺世間皆苦,這苦也就斷了,這叫大悲心。但發菩提心不是一句話!含義非常深,既要觀空而不舍有。利益一切衆生的功德行才能成就佛果,無量性功德的莊嚴。爲什麼要這樣說,能聞到我的名字就有這麼大利益?因爲發了菩提心了。因爲無分別的菩提心寂靜智現,就是奢摩他。前面說奢摩他就是寂靜的意思,就是奢摩他觀。從這個啓發方便義。毗婆舍那就是觀方便,就是悲。沒有智慧,一切利益衆生的事做不成,要發願要起行,最根本的基礎都是能聞我的名號故。地藏菩薩說,能聞我名故決定信解。有人問:聞地藏菩薩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呢?因爲他是究竟成就的人。
“若雜亂垢心,雖複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爲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
沒有聽到我的名字,沒得聞慧,所以不能生決定信解。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信一實境界二種觀行,信的力量沒有得到慧解,智慧沒生出來,簡單說就是還沒有明白呢!沒明白一實境界和二種觀行的意義,這樣有利益沒有呢?有的。
“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人天的果報那是絕對具足的,但上面說的相似覺。廣大深妙的利益,還不行!但是要沒有從散亂心念起,怎麼能達到系念一心呢?所以我們大家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散亂心。不過不必灰心喪氣,因爲我們的散亂心能達到一心系念,不能夠一心系念是有種種障礙給我們障住了,障住我們的心不能那麼清淨,但是從雜亂能逐漸的消滅,便信心增長。逐漸的由雜亂變成清淨。雖然沒得到深妙的利益,但人世間的利益,叁界的利益是得到了。
“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如果沒有開圓解圓,沒有明白一實境界,沒有達到心寂色寂一行叁昧,那他所行的善業得不到大利益,也就皆不能得深大利益。非得用開圓解圓修法,無法不圓,那就隨便修點善法都遍及十法界。爲什麼我們大家發心誦經或者拜忏都回向法界一切衆生,就是學習著修法界觀,不局限于自己六親眷屬,不局限于自己,心遍法界的意思。隨心量擴展,利益就大了。雖然修行很辛苦,但是依著雜亂垢心想得甚深的利益,那是不可能的,雖然也修一實境界相,也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但如此修又像沒有修似的。爲什麼呢?因爲主導的功能沒達到,心還沒做到。
“善男子,當知如上勤心修學無相禅者,不久能獲深大利益,漸次作佛。
這個地方也是講禅,無相禅就是指一實境界。禅者禅那,就是靜慮。靜慮就是思惟觀察。在這一實境界兩種觀行修唯心識觀,修真如實觀的時候,沒有生死相。既無生死相,也無涅槃相,所以就叫無相,就是無生無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意思。但它具足了正觀定慧,由此能夠逐漸的達到成佛。下文就解釋什麼叫深大利益?
“深大利益者,所謂得入堅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堅修位,成就順忍故。入正真位,成就無生忍故。
在華嚴經、大乘起信論、梵網經或者十地經、金剛經上叫叁世心,現在把這叁世合成一個聖信法位,堅信成就一個什麼呢?信忍,這個忍一般是忍可的意思,解釋很多,有二忍、叁忍,乃至最後達到十忍。這個信呢?忍可有信心力。這個忍就是指著一實境界了,這是就圓教來講解。小乘的人就不同了,人家惱害我,人家的語言行動或者在利益上對我有害,這種忍就是生忍、勤苦的修行,修苦集滅道四谛因緣,一切苦果怎麼來的?叫做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樣叫法忍。生忍是淺,法忍是深,但這是小乘教義。就圓教講就不同了,“忍”可是什麼呢?就是承認了十法界皆空,不但衆生法界空,就是佛法界也是空的。這就是“生忍”。十法界的一實境界相是對者不實境界說的,一實境界相也不安立了,這叫“法忍”。這是圓十住了。信這種忍,堅信不移的時候就是初住位菩薩,信自己和佛法身無二無別。楞嚴經上說的:“無勞肯綮,何假修證。”就是用死功不得行的。我剛才說的叁種心指已登了地的菩薩。順了真的,才成就無生法忍,就是認爲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平等,佛亦如是。沒有修也沒有障,這是究竟的。這在下文還要解釋,這兒引的意義是什麼叫信忍。
“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來種性故,成就順忍者,能解如來行故,成就無生忍者,得如來業故。
一成就信忍,得了信位,那就是決定成佛。登了十住就永遠不會退,就是得到如來的無漏智慧所起的不可思議定。定即是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觀行。但一實境界中,這叫如來境界。成就順忍,能夠明白如來所行法、所修法,自己也能夠如是做,隨著如來去做。再進一步就能成就什麼呢?無生法忍。這時候發出來的智慧就是一切種智。對如來的事業能夠得到成就,就是佛了。就是修一實境界法,修圓滿了。我們前面講的一實境界、二種觀行都修圓滿了。
“漸次作佛者,
信忍就信堅固了,順忍解如來行,成就無生法忍就做佛了。
“略說有四種。何等爲四?一者,信滿法故作佛。
信心滿心登了初住叫發心住。這一發菩提心,剛才講的真心證念真如達到了,能夠直心,一心不亂系念真如,身心樂見一切,叁行也在做,終日度衆生,不見得衆生相。這就是大悲心和智慧的關系,以智慧指導大悲心,不是愛見大悲,這叫信滿了,十信滿心了。
“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故。
第一種信一切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生佛無二無別,衆生跟佛是一樣的。
“二者,解滿法故作佛。
信解行證,先是信,後來是解,完了行,完了證,證得那是究竟證得。入信位而且確實自己生出慧了,能夠依著一實境界去起修,與觀行同時進行。
“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怖故。
無造無作,究竟達到這種境界時,修即無修。不是像我們這是完全不修。連到這種境界是天天修而沒有修了。天天度衆生而無衆生可度,但是隨順法相同,衆生不能理解了,還要啓發衆生,是這樣的修行,深解法性知道如來業無造無作的,這就叫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了。我們凡夫是真煩惱,而他自己不起煩惱,看到衆生煩惱,也認爲是菩提了。離開煩惱沒有菩提,離開衆生沒有諸佛,這個意思是很深的。我們信相修相,乃至初步的信都很不容易信入。不起二想,這樣子永遠沒師長,叁大阿僧祇劫也沒有師長,沒有恐懼,沒什麼長遠,時無定解,依法相立,是依心而立的。
“叁者,證滿法故作佛。
證滿法就是所要證得的,所發的願力都已經填滿了。
“所謂依淨心地,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乃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
登了地的菩薩從歡喜地一直到法雲地。
“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夢盡故。
天臺宗的六即佛,這是究竟即佛,達到究竟成了。所以以下就把幾種修習的方法講一下,不過有些是初機修行的,有的是出世間的,有些像禅宗直觀真如。現在把它重覆一下,…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