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P35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上面這些境界沒有次第很不容易理解,所以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又說一個漸次。

  “複次當知,若修學世間有相禅者,有叁種。

  剛才說無相禅。相對的是有相禅,什麼樣叫有相禅呢?有叁種。

  “何等爲叁?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貪受諸禅叁昧功德,而生憍慢,爲禅所縛,退求世間。

  我們前面說的信解力,沒有信,解更沒有了。修禅貪受諸叁昧功德。我們有些人靜坐時得一種輕安的境界,叁、四個鍾頭自己也沒感覺,或者靈魂出竅了,這是世間叁昧,有這種境界相就驕傲了。或者是能發通,漏盡通沒有,前五通或者是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但是沒有漏盡通,不能證果,不能斷惑。就被這個禅位給束縛了。有的系四空天、無所有處、識無有處、非非想處這種境界比我剛才說的更深了,一入定就入多少劫。他是觀空而入定的,那個空和這個空不一樣的。這是在有上觀空,當體即空,利益衆生不見衆生相。他那樣觀空不能利益衆生。他利益衆生幹擾了他自己,必須得找寂靜處,必須得這樣修,形同枯木。這樣修就産生一種驕慢心,本來修這個禅定也能向前進展達到出世禅,但他一生驕慢心,驕慢心是二十個隨煩惱裏頭的。見惑還沒斷,初果聖人還成不到呢?所以就退到世間法去了。這是第一種世間禅沒有信解力。

  “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依禅發起偏厭離行,怖怯生死,退墮二乘。

  這是二乘的禅定,因爲對生死苦有恐懼,厭離世間,觀世事無常、無我,觀受是苦。這個觀是觀身不見,這種觀本來可以由此遍,觀身不見就偏離半邊了。他不曉得還有無漏性功德,要沒有這個就什麼道也修不成了。菩薩是不貪求而留淨惑,二乘人是斷了,斷後才能證,但他所證的涅槃是偏空,是第二種禅。

  “叁者,有方便信解力,

  這就不同于二禅了。

  “所謂依止一實境界,習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夢如幻等。雖獲世間諸禅功德,而不堅著,不複退求叁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這菩薩做一切事不執著功德。倘若我做件好事,利益人家了,心裏沒有利益的我,也沒有所利益的人。做什麼事情都無人無我的,絕不計較功利。這種境界而我們也會有,對一件事情,但也是不關痛癢的,或者拿出一百塊錢來,那數目不太大,周濟周濟別人。要是拿一千,拿一萬,要是做了的時候,就想我做件大功德了。心想我在莊嚴寺塑了幾尊佛像,我這功德不小了,這就錯誤了。一著相功德局限了。不是完全沒有,但功德小了。要是功德不局限,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能塑者,也無所塑者,無能無所這功德不可思議。這是這樣形容,能夠看到一切法都是心生的,心生則種種法生,看一切諸法如夢如幻。雖獲世間諸禅功德,世間禅是九次第念,就摩诃止觀講,世間禅還沒入佛門呢!我們不詳細講它。不複退求叁有之果,人天的果報修習,這些善果不貪著,連想都沒想過。又信生死即涅槃故,所以不怖畏,也求遠不會退求二乘。退求二乘是不知不覺的退,不是有意退的。怎樣退二乘呢?好比行菩薩道有厭煩心、有悔心,好像信了佛之後對佛門叁寶做了很多事,然而自己感覺到什麼也沒有得到,同時看到生死流轉,對地獄相也沒消失,看叁途畜牲,腦子裏思想緣念生恐怖,這種境界相大部份做夢的時候就會出現了。因此生恐怖,想菩薩道難行啊!自己了脫生死才是真的。所以念佛法門就是心裏念佛,大多數心想我念阿彌陀佛是做好事,就是真心念佛的人也是求自己往生而已,沒想到衆生,沒想到阿彌陀佛的願是什麼?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那麼舒服,沒有煩惱的地方他不待,跑到這兒來幹什麼?這個從來沒想過,只知道是來度我們的,那麼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爲什麼不度度衆生呢?你說我不知道怎麼做?就知道好多算好多吧!把自己知道的對人說,這個效果還是不錯的。這就叫有怖怯,也可以說是退求二乘吧!我們說二乘都是自己了,只顧自己莫管他人。我們中國的哲學常有這種理論,也能忍能退讓,但不是積極的,像勸君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別多事!這類事很多,看著也不錯,像張公百忍是宋朝一個宰相,他們家的地給鄰居占去了一兩尺,他兒子就給他修書要他以勢力來解決問題,他就寫了一封回信說:

  千裏修書只爲牆,

  讓他幾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何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在我們看來這很好了,不是有退讓,與人無爭了嗎?但這僅僅屬于人天。要是積極點,有貪求的把他度一度,那就對了。這個惡人很壞,離他遠一點,就沒想到轉化這個惡人爲善人能解決好多問題。如果力量不夠把六親眷屬轉掉一些,別只顧自己,這就是菩薩道。從小到大,從身邊的六親眷屬,乃至周圍的朋友,所接觸的社會人士,能夠發心,真是大悲心感化他,但自己得先修唯心識觀,幻想他跟我一體,他惡!我把他當成觀世音菩薩,把他當成阿彌陀佛看成一體。要是真有這種心,不會退墮的。這些都是隨順一實境界相,真正的一實境界相就空,沒對待的。但是現在這不容易入,得做種種方便。這又恢複了爲什麼要用占察輪去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就明亮了,自己沒種種功行,就求地藏菩薩來幫助我們,照他的方法做一做吧!雖然如此,我們還要知道一實境界二種觀行,前半卷是講事,讓你能夠入得信仰一實境界。爲達到這目的,地藏菩薩說了很多的方便。最後他說你實在入不了,就念我名號好了,修別的都修不成,也不能達到一心,就散亂心去念,多修吧!

  “如是修學一切諸禅叁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禅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爲十?

  地藏菩薩說到這兒之後,不論修那種禅,那種靜慮都有十種次第,恐怕不容易深入,又修十種情況使你能夠深入,不論你修的有相,乃至無相都依著這十種去觀想。

  “一者,攝念方便相。

  怎麼樣能夠一心系念?用什麼方便法門?這個在天臺宗止觀講的最多,這要專門學習。止觀有很多,在摩诃止觀裏,爲了這攝念方便,我選了幾種。第一要具足四種緣幫助我們。起個心信佛,信地藏菩薩這是因,得緣幫助。想系念真如?怎麼來攝念?要具四種緣,第一種以“增上緣”。給你做增上用的。我們把種子種到地底下去,沒有水土、沒有人工,能長東西嗎?能結果嗎?不可能的。得加水乃至培育這叫緣。我們想攝念方便,第一個要滅罪,因爲有罪障,所以智慧不開。做什麼做我們增上緣呢?做佛做我們增上緣。我們念阿彌陀佛,念一句阿彌陀佛消十億重罪,念念消,這就是我們的增上緣。因爲你如是念,能如是消罪,所以叫增上緣,這還沒說到一心系念。

  第二種攝念的方法能夠使我們得長命。誰也不想短壽,還是想活下去,還是希望好。現在境遇不好,總有好的一天。現在窮,將來總要發財的。死不願死,還得找個護壽命長的辦法。怎麼辦?求諸佛菩薩來護念,這個時候念阿彌陀佛也好,念藥師佛也好,念地藏菩薩、念觀世音菩薩也好,這是第二種念。第一種是佛爲我們的增上緣,第二種是護念的增上緣。

  第叁種呢?是見佛增上緣。即佛像。我們現在找不到真佛了,連化身也找不到。叁昧增上緣,那麼就是我們念佛往生,也不是靠自力,靠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加持力,度這個娑婆世界的衆生。他能夠攝受你到他那個國土去。因爲他有這個願力,十方諸佛就配合他。彌陀經就說這個法,這是無問自說,沒有當機衆的。

  第四種就是證生增上緣。證明在你命終的時候,能夠得生淨土。這是攝念的方便。總的說,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加持,念念從心起,就是妄心也好,念佛的時候不要離開心了。不要光是口念,心裏想一邊去了,不行的。還有要修觀,觀什麼呢?觀想五欲境界,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道,莫生貪戀。這給我們做增上緣,一貪念五欲,善念就沒有了,隨著五欲沈墮了。隨時念五蓋,什麼叫五蓋呢?蓋是蓋覆的意思。什麼是蓋覆呢?煩惱。五蓋是煩惱的別名,蓋覆人的心,使善法生不起來,所以叫五蓋。五蓋就是貪欲、嗔恨、睡眠、掉悔、懷疑。尤其是懷疑,任何法都信不進去。我們大家心想念佛,想壯大一點,多邀點道友大家都念。他不信,怎麼說都不信。缺少個因,雖然給助或緣,還是不信。因爲他懷疑這是迷信,對他沒有好處,說不定還舍幾個。信了佛見了和尚要化緣,進廟裏要化緣。心裏感覺沒有好處,還要損失劃不來。這是什麼呢?沒有這種因緣,善法善業生不起來。大致就這麼多吧!攝念方便還很多,凡是叁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那名相太多了,大致知道這麼幾個就行了,這叫攝念方便。

  “二者,欲住境界相。

  就系念緣生一切諸法,這是觀相,就觀地藏相。使我們的心系念于地藏相上。因爲我們的心散亂多,就是念經的時候,散亂也多,就系念于所讀的大乘經上。邊念著經,最初生疏的時候,妄想少些,恐怕念錯了。念熟了,特別會背的時候,一邊念經,一邊打妄想。念念不曉得跑那兒去了?這個情況很多,誰都有這種境界,我是經過的,因此你要系念住這種境界相,不論觀什麼境,系念于這個境上。觀佛也好,就像前面說禅定也好,製止這個心。要是有大乘心,善根深厚的就能體真止。體就是體性,真是真如,止就是定。住這個境界就是一行叁昧了。

  “叁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前面是說一個安心法。這個法呢,就是說學了一個,已經能夠學會了,使心能夠安了,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佛,我這個心怎樣的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就是我這個心降伏不了。剛才我們說的那些境界,比如發火了,嗔恨某些人,降伏不了;或者一個貪念也降伏不了,這種種心很不容易降伏,很紛亂。分明的出入相,我們舉個例子,能夠覺照出氣入氣分明了了的一呼一吸,這就是學天臺宗初入門的數息觀,由呼…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