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P36

  ..續本文上一頁轉吸平靜的出入相,粗細了了分明,然後入定,這叫“了了分明相”。

  “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

  這是已能得到安心,心已能善住于上面所說的出入息分明了了,還不行就住在這分明了了上。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

  這在欲界上已能得定了,不滿足現境要進趣,要“明心見性”,想入體真止觀,就像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行。

  “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信解,自安慰相。

  這還只是欲界的,還沒有究竟成佛。心漸漸就明亮了,能夠自識自心。如果是大乘,就修體真止了。當體的修真如觀行,修真如定了。

  “七者,克獲勝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

  自己覺得自己有收獲,是定已經得到收獲了。

  “八者,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勝功德,對治成就相。

  修觀的九種境界是一般講修觀最初應當得到的。修了了分明一覺,二觀照,照就是智慧。叁喜,一打坐一入定,生起一種歡喜心。四樂,樂比喜還要進一層。喜是心裏初步的樂,是高興的微笑和大笑不同,但這是心裏的境界。最後達到一心,就是一心不亂的意思。心不退不轉,無雜念,什麼都沒有,清明了了的。

  “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業,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

  如果在世間相上講,在九次第定講,這種境界能起這些變化了。

  “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是名十種次第相門,攝修禅定之業。”

  例如修初乘,往前進二乘,就不是前面所修的,跟前面所講的産生變異了,或能四空,修識無有處,唯心識觀就能夠達到這種境界了,心識還不是遍一切法界。地藏菩薩把這九次第定,融入十相觀,說這較就是前頭入不進去,可以這麼一步一步來。就是“唯心識觀”或者修“真如實觀”,世間出世間禅也必須經過這些相。經過這些相不是入心。修實相觀要觀一切衆生倒忘了我,也忘了衆生相,還要利益衆生,這種觀是同體大悲。因爲我和衆生同一體故,和十方諸佛同一體故。求成佛不是我分外的,利益衆生也是我分內的事情,其因呢?同一體故。。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汝雲何巧說深法,能令衆生得離怯弱?”

  上面這個已經開示很清楚了,先說一實境界,二種觀行。修時淺近的能得入,能得到什麼境界。但有些鈍根的聽了還不明了。前面說“真空”,後面說“妙有”。真空妙有具足“空假中”。“有”是世間相,“空”是出世間相,完了到“有”。但有些人還是不能悟。堅淨信菩薩覺得還有一部份鈍根的人,不能理解,所以他又請地藏菩薩,說你不是能夠巧說嗎?說深法嗎?能夠勸衆生離怯弱嗎?請問的意思。希望地藏菩薩再善巧的說說更淺顯一點,能夠勸有怯弱思想的衆生信入。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當知初學發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于無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嘗以巧便宣顯實義,而安慰之,令離怯弱。是故號我爲善安慰說者。

  有些衆生心量很小,聽到甚深法聽不進去,沒有勇猛精進的心,那怎麼辦呢?慢慢的給他解說。因爲初發心或者求大乘,但是對大乘還沒得信心,對無上菩提甚深的道理,不但不能生起法喜,而且生起懷疑膽怯,所以我常善巧方便,宣說實義。我們這個占察善惡經前半段就是地藏菩薩特別的善巧方便。本來佛製的戒,占蔔星相,佛製戒律是不許可的。所以堅淨信向佛請說,佛就告訴他在這會中有地藏菩薩摩诃薩,你去請他,他有善巧方便,給我們說一個。要是懷疑不明白的,用占察輪占察占察。地藏菩薩的本意不是讓我們去學世間法,是讓我們修學的時候,問這個法對我相應不相應?我也沒開智慧眼,我也不知道那個是善知識?不是善知識?跟個錯誤的老師,不是掉到火坑裏去了嗎。所以這個占察輪相就告訴我們。我所跟隨學法的人,如果不是善知識,不要跟他學。跟著學法的人一定得是善知識,能夠引誘我們入正道,將來才能成佛。起碼也不失人天乘的果,來生再修吧!如果墮入叁途,就沒有修行機會了。這還不就是善巧方便嗎?所以一切諸佛稱贊地藏菩薩是善安慰說者。他發願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獄是最苦的。對于大乘的空義,衆生都是執著的多。說什麼都沒有,這種思想信不進去,而且這空的思想也不是沒有,還有無漏性功德呢!還要樂集一切諸善法呢!是這樣的一個空,但是不理解都是本身具足的。所以我成爲善安慰說者。

  “雲何安慰。所謂鈍根小心衆生,聞無上道最勝最妙,意雖貪樂,發心願向。

  地藏菩薩又進一步解釋了。下卷基本的法,主要的義是對治那些執著人說的。修大乘的善于空談,說我與佛無二無別,地藏就是我,我就是地藏。地是心,藏是性藏,用不著修了,佛在經上也這樣說,何假形證?不去肯綮,那心的明天又怎能明呢?所以地藏菩薩反覆的說,是專門對著那些不行、廢修的。乃至于給我們一個方便法門,就是稱我的名號,那最方便了。這就是安慰了。如何安慰呢?心量很小的衆生一聞到無上道,最勝最妙也發心了,也希望達到,但又産生第二種思想。

  “而複思念,求無上道者,要須積功廣極。

  要廣積一切功德。

  “難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數長遠,

  時間還長啦!那我得在生死中來回流轉,太勤苦了。

  “于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獲。以是之故,心生怯弱,

  以是之故,我還是不幹啦!

  “我即爲說真實之義。所謂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畢竟無我,無作無受,無自無他,無行無到,無有方所,亦無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爲說,十八空等,無有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定實之相而可得者。又複爲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響,如陽焰,如泡、如露、如燈、如目曀、如夢、如電、如雲。煩惱生死,性甚微弱,易可命滅。又煩惱生死,畢竟無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更無滅。自性寂靜,即是涅槃。

  這是善說第一空。這些顯第一空,這段意思就是空義。空就是沒有,沒有就是空了。但有十八種境界相來顯這個空,叫十八空。一者內空,二者外空,叁者內外空,四者空空,五者大空,六者第一空,七者無爲空,八者有爲空,九者畢竟空,十者無始空,十一者散空,十二者性空,十叁者自相空,十四者諸法空,十五者不可得空,十六者無法空,十七者有法空,十八者有法無法空。生滅涅槃一切法皆空。怎樣善說呢?對什麼機說什麼法。說十八空,那麼多空幹嘛?說一個空就好了。把煩惱空了就行了。性德是不空的。這上面性德也空了。就像看到油要盡的燈,早晨的露水,太陽一出來沒有了,眼睛有毛病長翳子,本來沒有兩樣相的,長翳子看上去有個假相,實際上是沒有的。種種的比喻顯示空義。爲什麼要這樣說呢?衆生把一切煩惱,一切事物當成實有的了。煩惱就是這樣生起的。空了就不會再生煩惱了。例如有一個笑話,有一個黑夜做夢的出家人,夢到狼要吃他,他就逃。一下子栽了筋鬥醒了,原來是做夢,心想該布施給它的,反正是做夢嘛!讓它吃了不就行了。這是什麼意思呢?等到他醒了,就知道。做夢時當實有的了。醒了才想起布施,不就成道了嗎!我們現在都在做夢,拿這個笑話來印證我們自己,當我們命盡了一醒,啊呀!又做了一個夢。修行有點功夫,不會下地獄,知道也不會來了,心裏才明白。這是須菩提所證的空義。二乘人所證的涅槃就是證得空義而已。但只是半邊,爲什麼呢?因爲不能再返回去,有這個不空的無漏性空德。

  這裏有個乾闼婆城怎麼會是空的?解釋一下。乾闼婆是香神,我們經常說天人不是人,乾闼婆城有天乾闼婆、有鬼乾闼婆、八部鬼神衆的鬼有個乾闼婆。翻成我們中文就是香神。他本身就是氣體,他的城那兒有呢?沒有了!這是形容空義,用乾闼城來做這個比喻。

  “如此所說,能破一切諸見。損自身心執著想故,得離怯弱。複有衆生,不解如來言說旨意故,而生怯弱。

  前面講空義,空一切法的道理,執著有的衆生很不容易信入。地藏菩薩感覺到末法衆生的執著心特別強,所以說了那麼多的空,就連佛所證的涅槃也是空的,像這樣一切的知見不都是破了嗎?對于我們這些衆生,執著心屬于情,情就是我們所具足的一般講的七情,喜怒哀樂憂恐驚,在我們生活當中離不開這些。高興的事情生了歡喜,相反的就憂愁,這叫情見。我們的情見是執著,剛才說那麼多空是破什麼呢?破我們執著的情見。我們看問題的看法,見解很不容易破。一個人看問題的看法往往跟別人有出入,固執己見是我們一般常說的,總認爲自己的看法是對的,認爲人家是錯的。那麼一切法都空,就沒有正確可得,完全是顯般若的意思。念金剛經,念心經都說這種空義,但缺乏個重重無盡!以下就要講不空了。因爲衆生盡給他講空,把見奪了,他感覺到無所捉摸了。往往執著更厲害,執著奪掉了,他感覺到生命也沒有了。所以上面說的十八空,不但法空,連空法也空了,空還空什麼呢?舉例說像修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修這些定的時候,入的就是空了。我們說這個空不是真實的,是假的,這個空是不空的,這個空也給他空掉,把能空的用心也要空掉。十八空我們不那麼一個個解釋了。大體的意思就是世間法都把它空了,因爲這個有情執,出世間法也是空的,大家讀過金剛經,佛對須菩提說二乘所證的果位不是真的,他的涅槃是假的,不但那是假的,就連佛所證的涅槃也不是真實的。

  什麼是真實呢?一實境界是不空的。如是觀的話,得離怯弱,沒有恐怖感了,像這種道理不僅破凡夫,也是破二乘。我成道乃至我們修個灌頂法,即身成佛,有個能成者,有個所成的佛,這完全屬于執著。也沒有道可成,也沒有衆生可度,所以佛說,若言我說法有所說者,這個人就是邪見。金剛經上不是這樣說的嗎?要這樣破除。那還有什麼怯弱,還有什麼時候的長短…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