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P31

  ..续本文上一页起恶作。

  五支所摄不放逸行,如声闻地,应知其相。谓前际俱行、后际俱行、中际俱行、初时所作,及俱随行。

  云何由五种相除彼所生五种恶作?

  一者世尊所说正法皆有因缘,亦有出离,是故所犯容可还净。由是除遣所生恶作。

  二者由彼无知、放逸、烦恼炽盛,及以轻慢,犯所犯罪。即此无知乃至轻慢,我已断减。所有正智乃至尊敬,我已生起。由是除遣所生恶作。

  三者当来无犯意乐,我已生起。由是除遣所生恶作。

  四者我已於诸有智同梵行所,发露悔减。由是除遣所生恶作。

  五者我於佛善说法毗奈耶中,既出家已,虽越学处而以悔减,极为善哉。然薄伽梵以无量门,呵毁所起相续恶作为尽为障。我今於彼多住坚不能除遣,非极善哉。

  如是名为所犯净。

  六、修正四依

  云何菩萨修正四依?

  谓诸菩萨,为求义故纵他听法,不为求世藻饰文辞。菩萨求义不为求文而法时,虽遇常流言音说法,但依於义恭敬听受。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闻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误解补特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如是菩萨以理为依,补伽罗非所依故,於真实义心不动摇,於正法中他缘匪夺。

  又诸菩萨,於如来所深殖正信,深殖清净,一向澄清。唯依如来了义经典,非不了义。了义经典为所依故,於佛所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何以故?以佛所说了义经,依种种门辨本性义犹未决定,尚生疑惑,非了义故。若诸菩萨於了义经不决定者,於佛所说法毗奈耶犹可引夺。

  又诸菩於真证智见为真实,非於闻思但识法义非真证智。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修所成智所应知者,非唯闻思所成诸识所能了达。如实知已,闻如来说最极甚深所有法义,终不诽毁。

  又诸菩萨於真证智见为真实,非於闻思但识法义非真证智。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修所成智所应知者,非唯闻思所成诸识所能了达。如实知已,闻如来说最极甚深所有法义,终不诽毁。

  是名菩萨修四依。

  依正四依善修习故,略显四量。谓所说义、正理、大师、修所成慧真实证智能。又诸菩萨一切四依为所依止,精勤勤恳恳发起正加行故,於出要道明了开示,无有迷惑。

  七、菩萨善听法相

  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於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以纯净心属耳听法。

  一於坏戒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二於坏族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三於坏色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 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四於坏文不作异意。谓不作心,谓不作心,此於言辞不善藻饰,我今不应彼听法。但依於义,不应依文。

  五於坏美不作异意。谓不作心,谓不作心,此语 恶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如是菩萨欲听法时,於是五处不应作意。但应恭敬摄受正法,於说法师未 见过。

  若有菩萨其慧微劣,於是五处不应作意。但应恭敬摄受正法。当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胜慧。

  八、菩萨顺胜退分法

  又诸菩萨,顺退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

  一者不敬正法及说法师。

  二者放逸懈怠。

  三者於诸烦恼亲近执著。

  四者於诸恶行亲近执著。

  五者与馀菩萨校量胜劣,起增上慢。及於法颠倒,起增上慢。

  又诸菩萨,顺胜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谓与前五黑品诸法第相违,应知其相。

  九、菩萨真实与相似功德

  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相似功德,当知实是菩萨过失。何等为五?

  一者於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作不饶益。

  二者诈现种种具足威仪。

  三者於顺世间文辞 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得预智者聪 者数。

  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到善行。

  五者宣说建立像似正法,广令流布。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真实功德。何等为五?

  一者於其暴恶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胜悲心。

  二者本性成就具足威仪。

  三者於佛所说净妙真实若教若证,得预智者聪 者数。

  四者修行无罪施等善行。

  五者开示正法,遮减一切像似正法。(摘录自《瑜珈师地论》)

  十、菩萨戒二十摄颂(阿舍黎月宫造)

  敬礼曼殊师利童子

  至心恭敬而礼供,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十方三世中,诸菩萨众所住戒,

  广大无量福德藏。以此胜妙之意乐,

  纵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而受之。

  乐时一切佛菩萨,以彼受者所修者,

  恒时生起亲善意,获念眷愍如爱子。

  苦而有利亦应作。乐而无利非应作。

  谓若猛利烦恼生,即能毁坏一切戒。

  当知其罪有四种,佛密意说等他胜。

  为贫利养恭敬故,便尔自赞而毁他。

  於彼有苦无怙者,悭诸财法不施与。

  他来谏谢不忍受,内怀忿恨复捶打。

  背弃大乘菩萨藏,爱乐宣示相似法。

  上缠犯戒应再受。中缠应向三人悔,

  馀以三门供三宝。心於大欲而随转。

  於诸耆德不恭敬。他来语词问答覆。

  於他延请不受许。他施资具拒不受。

  於来求法不施与。舍彼破戒不饶益。

  不等修学令他信。於利他中少事业。

  由具悲愍非为恶。味邪命法持不舍。

  掉举纷聒不寂静。一向心不生厌离。

  於他骂等辄还报。於他忿疑不往谢。

  他来悔谢拒不受。怀忿恼心相续持。

  背弃大乘菩萨藏,爱乐宣示相似法。

  上缠犯戒应再受。中缠应向三人悔。

  不以三门供三宝。心於大欲而随转。

  於诸耆德不恭敬。他来语间不答覆。

  於他延请不受许。他施资具拒不受。

  不等求法不施与。舍彼破戒不饶益。

  不等修学令他信。於利他中少事业。

  由具悲愍非为恶。味邪命法持不舍。

  掉举纷聒不寂静。一向心不生厌离。

  於恶声誉不获雪。於他烦恼亦不治。

  於他骂等轧还报。於他忿疑不往谢。

  他来悔谢拒不受。怀忿恼心相续持。

  贫求供事而御众。懈怠懒等不遣除。

  贫说无义无利语。不求请住三摩地。

  不舍五尽静虑障。见味静虑为功德。

  轻谤声闻诸法教。舍自法藏修小乘。

  未精佛教勤处论。勤修外道而爱乐。

  憎背毁谤菩萨藏,复自赞扬而毁他。

  闻说正法不往听,毁师所说不依义。

  於应助伴不往助。见他有病不供事。

  於他有苦不为拨。不於放逸说正理。

  不於有恩作酬报。於他忧恼不开解。

  於求财物不给施。不行利益徒众事。

  不能恒随他心转。他有德誉不赞扬。

  不称他缘用调伏。不现神通作怖摄。

  具足悲心与慈心,及善心者悉无犯。

  吉祥圆满

  

  后序

  近时中土之言戒学者,不曰宗南山,即曰宗南山,即曰宗宝华。夫南山宝华,宗昙无德者也。故其详於《四分》,而遣於《瑜珈》等之大乘增上戒学也宜矣。虽自来时俗相讼,皆三坛同禀。然其赖以圆具者,亦不过《梵纲》一经而已。《梵纲经》自什师诵出而后,诸大德争相训释,遵行颇遍。迩来藏术扶桑诸学者,疑为臆造。国人从而和之者,亦不乏其徒。令姑置真伪於不论,但综 轻重之文,其不能尽大乘之制教也,彰彰明甚。虽然,此不足为南山病,亦不足为什师病也。何可准凭?宝华固祖述南山者也,什师亦随忆而诵者也。乌足病哉!乌足病哉!

  今观夫宗喀巴大师《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出,而《瑜珈》《学集》等所陈戒相,又觉未足。而后知戒海无涯,固不可江河限,亦不可需据以江河拒也。

  顷者住心居士汤君, 菩提学会之请,新译此论,嘉惠后学。汤君以入世将军之身,作出世丈夫之事。该通显密,淹贯声明。对於藏典,尤所深闲。其所翻译,当为详要。斯举 独或法之幸,抑亦此土来祖师之神通乘也。

  书成,问序於余。余恐后世持南山之说者,将以限量心,固封而不知者。又恐读期论者,以限量心,轻讥南山之陋。故特举而出之。使持戒修行之土,泯限量之习,速求多闻。屏部类之诤,勿轻小善。共依别解脱,永舍他胜处。乃不负宗喀巴大师造论之悲心,而以副菩提学会翻译之弘原也。至於此论内容之殊胜,翻译之缘起,与夫校勘助译之姓氏,已於他序见之,不复 述。

  丙子孟春师 沙门密林书於即入居

  后序

  者映者光居北平时,得与住心居士,依止吾辛上师,于秘藏院。蒙授以无上秘乘,生起圆满二种次第,希有甚深微妙之法。遂益解菩萨万行,需以戒学为本,固无间於显密也。

  师开示时,恒谓宗喀巴大师所著之《菩提正道菩萨戒论》,阐释戒相,至为详尽。

  惜乎中土未有译本。适班禅师佛,於北平杭 传授《时轮》大法时,淳以创立学会,翻译中土未有之经论相付嘱。乃於甲戍仲夏,由法门同愿,创菩提学会于沪上。当时众意,咸主先设译经处,专事传译以广宣扬。遂经第二次常会,公推同学汤君住心主任其事。依北平嵩祝寺刊藏文本《菩萨戒论》译为华言。公诸同愿。尽此论者,正依《瑜珈戒品》,旁据《学集》《入行》等论。开示净戒得舍持犯性相种类,罄无不尽。藏术学人,靡不宗式。映光亦尝躬预译会,深悉译经之难。每见一字一义,反复推寻。遇有难解之处,则就正于本会道师荣增上师。与其役者,有高观如吴剑君两居士。于 亥孟夏终其之义,付诸梓人。

  夫菩萨发心,行菩萨行。由住律仪戒,善护律仪戒故,身语意业,远离污染,成极清净。由住摄善法戒,善护摄善法戒故,善能成就一切善法,成满大智。由住饶益有情戒,善护饶益有情戒故,善能成熟一切有情,成满大悲。若诸菩萨,具足如是菩萨戒藏,便能圆满成无上菩提。今以斯论,广彼戒德,利诸净行。普愿有情,皆成正觉。

  亥年夏五月临海屈映光仅跋

  后序

  菩萨戒者,乃万行之统纲,众德之渊汇。入觉地者之由梯,圆果海者之正道也。粤自大觉应世,法泽周流。开自利利他之门,阐显说密示之教。皆众生于十地,出悉 有于三途。虽方便多门而罔不以戒学为津梁,尸罗为度品。众生修,而诸恶息。自成熟,而饶益他。至哉戒度,菩萨行地宁有外於是乎。

  慨兹末季法 ,净律失读。止作佚其正轨,修奉乖於行仪。欲度苦流,未严戒德。如彼狂象,堕入岐途。道之不明,菩萨之忧也。维我上师,圣宗喀巴。挺高悟于叔世,拨英规於季俗。出自甘宁,入于藏术。渊识遐 ,探深研机。宏畅真乘,光显正法。开三士之达道,彰两教之 蕴。尔通其夷路,扇扬戒风。宪章戒品,造兹释论。统万善于三聚,包亿度于九种。所舍,则一十八之他胜,四十五之违犯。所取,则七众别解脱,六度四摄之学处。又复兼摄《瑜珈》《学集》之义,融合龙树无著之趣,广依诸经论疏之说。以阐菩萨所受之戒,与夫受戒所依轨法,乃至防获净戒之相。显密二乘,舍此非道。三世菩,悉于中学。斯城度世之慈航,出离之妙品也。

  铭 于故都学法时,闻之吾师辛上师云,斯论文旨 深义理精允。藏土 素,凡预学流,无间显密,莫不于此研寻传习,以为依式。兹以菩提学会应缘成立,业在弘传, 以斯论。徵之众愿。疑付宣译,询谋 同。由是乃于甲戊年秋八月设立译经处,公命 铭主任其事。仅据藏文

  (藏文)

  北平嵩祝寺刊行之本,依文翻译。遇有难义,就正于菩提学会道师荣增上师,而经吴剑君为之传语。复得高观如君,助理文辞。以 年 亥夏四月终其文义。

  铭 陋,不克窥见甚深难思之义。恐所译述,有真实。愿我佛门诸德,匡其不逮,正其未明。又愿师佛法僧,证诚加获。广兹妙法,普及 伦。乘此戒舟,趣诸佛地云尔。

  民国 亥孟夏薪水汤 铭志于 上译经处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