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具足。
2异熟因
云何异熟因?
谓诸菩萨,於诸众生不如伤害,远离一切伤害意乐。是名菩萨寿量具足因。惠施光明鲜净衣物。是名菩萨形色具足因。於诸众生舍离娇慢。是名菩萨族姓具足因。於资生具有所匮乏,游行乞求诸众生所,随欲惠施。是名菩萨自在具足因。所言诚谛,亦不好习乖离 相应语。是名菩萨信言具足因。摄持当来种种功德,於自身中发弘誓愿,供养三宝及诸尊长。是名菩萨大势具足因。乐丈夫体,厌妇女身,深见过患。由二因缘,施他人性。一者女人乐女身者,劝令厌离,解脱女身。二者丈夫将失男根,方便护摄,令不失坏。及说正法,令得男身。是名菩萨人性具足因。於诸众生,以身供事。随其所作如法事业,施诸众生,是名菩萨大力所说八种为因。
又此诸因,略由三缘而得增长,以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何等三缘?一心清净,二加行清净,三田清净。
若於无上正等菩提,清净意乐。用彼善根,决定回向猛利意乐。纯厚广大,净信修行。见同法者,深生欢喜。日夜刹那,於多随法随寻随伺。名心清净。
即於其中,长时数习,无间所作,常委所作。他於此善若未受行,赞美令受。若已受行,赞美令喜。即於如是所有善根,安处建立。名加行清净。
当知略说能正发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净。
3异熟果
云何异熟果?
谓诸菩萨,寿量具足故,能於长时修习善品。依自他利,只集增长无量善根。是名菩萨寿量具足果。
若诸菩萨,形色具足故,大众爱乐。众爱乐故,咸共归仰。如是形色可爱乐故,一切大众咸归仰故,凡所发言,无不听用。是名菩萨形色具足果。
若诸菩萨,族姓具足故,大众尊敬供养称赞。众所尊称故,於彼彼事,劝诸众生精勤修学,无不敬用速疾修行,无违无犯。是名菩萨族姓具足果。
若诸菩萨,自在具足故,能以布施,摄诸众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萨自在具足果。
若诸菩萨,信言具足故,能以爱经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萨信言具足果。
若诸菩萨,大热具足故,於诸众和种种事业,皆能营助施布恩德。由此恩德,感众生心。彼知恩故,咸来归仰。所出言教,速疾随转,恭敬信用。是名菩大势具足果。
若诸菩萨,人性具足故,成就男根,堪为一切胜功德器。能於一切所作事业,思择一切所知境界,都无所畏无障而行。一切有情,於一切时,皆来臻赴,同共集会,屏处露处,言论同止,受用饮食,皆无嫌障。是名菩萨人性具足果。
若诸菩萨,大力具足故,於能引摄善法加行,及能饶益有情加行,皆无厌倦。勇猛精进,坚固精进,速证通慧,是名菩萨大力具足果。
4.异熟果自利利他
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八种异熟,具八种果。能善饶益一切有情,随顺生起一切佛法。
菩萨安住异熟果中,於诸有情种种众多利益事业,自有力能,及善安处所化有情彼於自事,随顺而作。如是乃名随其所欲,所作成辨。
若诸菩萨,自有力能,不善安处所化有情。彼於自事。彼於自事,不随顺作。如是於他所作利益,不名炽盛,不名随顺。由是因缘,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若诸菩萨,自无力能,而善安处所化有情。彼於自事,随顺而作。如是於他所作利益,不名炽盛,不名随顺。由是因缘,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是故菩萨要具二事,方於有情所作益,名为炽盛,名为随顺。由是因缘,乃名能作他利益事。
如是菩萨,住异熟果,自能成熟一切佛法。亦能令他於三乘道,随其所应,速得成熟。又能令自,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亦能令他已成熟者。速得解脱。由诸菩萨,安住八种异熟果中,能使有情利益安乐。是故一切有情所处,空无义利,无始生死。菩萨处之,能令不空,有大义利。
5福体智体
云何为福?
谓略说福,即是三处波罗密多。一施波罗蜜多,二戒波蜜多,三忍波罗蜜多。智唯一种波罗蜜多。谓慧波罗蜜多。谓慧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应知通二。一者福分,二者智分。
若依精进,修行布施,受护净戒,及护净戒,及修慈等四处无量。所有精进,名为福分,若依精进,习闻思修所成三慧。修蕴善巧,修界善巧,修处善巧,修缘起善巧,修处非处善巧。修能观察苦为真苦,集为真集,减为真减,道为真道。及於一切善不善法,有罪无罪,若劣若胜,若黑若白。并广分别缘生法中,皆能如实择观察。如是等类,所有精进,名为智分。
若依静虑,修习慈等四种无量。如是等类,所有静虑,名为福分。若依静虑,能修如前精进中,说蕴善巧等。如是等类,所有静虑,名为智分。如是福智,略有六种。一一分别,应如无量。
6福因智因
云何福因?云何智因?
略说应知福因何智因?总有三种。一者於福於智,能得能住,能增长欲。二者於福於智,善能随顺,无违背缘。三者於福於智,先已串习。
此中随顺无违缘者,谓颠倒缘,不现在前,不会遇性。不颠倒缘,正现在前,正会遇性。若遇恶友,倒说福智,或倒作意,颠倒而取,名颠倒缘现前会遇。与此相违所有白品,当知名为不颠倒缘现前会遇。若於福知能得能住,及能增长。勤修习障,远离不起。当知是名无违背缘。
若诸菩萨,於此三种福智因中,随有所阙,当知不能生福生智。
7.福果智果
云何福果?云何智果?
谓诸菩萨依止福故,虽复长时流转生死,不为极苦之所损恼。又随所欲,能摄众生为利养利。依止智故,所摄受福是正非邪。又能起作种种无量善巧事业,乃至究竟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略说福盯智果,如其所应,当知四种。品类差别,复有无量。
应知此中若异熟体,若异熟因。如是一切,皆依於福,纵福所生。福复依智,纵智所起。是故二种,於证无上正等菩提,虽俱是胜。而於其中,福为最胜,智为无上。若诸菩萨,於福於智,随阙一种,决定不能证於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
(六) 现法后法自利利他
云何菩萨现法后法自利利他?
谓诸菩萨,以如正理工巧业处,士夫作用,积集财物。即於如是所集财物,知量受用。又先所造可爱果业异熟果熟,於现法中受用彼果。又诸菩萨,於诸静善回转者,为欲获放得现法乐住於现法中依此静虑,不为成利他事此静虑。如来现法涅槃,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能得现法涅槃诸有为法。是名菩萨现法自利。
如诸菩萨现法自利,如是菩萨所化有情,由此获得现法利益,当知即是现法利他。
若於欲界,能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及能当生静虑无色。若生静虑无色。若生静虑及无色中,难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自足。若现法中与忧苦俱,数数思择修习善因。是名菩萨修习后法自利利他。
若诸菩萨於现法中,与喜乐俱,修习当来财宝具足、自体具足,所有善因。及非退分静虑无色一切等至。是名菩萨现法自利利他。
(七) 毕竟及不毕竟自利利他
云何毕竟及不毕自利利他?
谓於欲界,财宝具足、自体具足,若因若果。及诸异生,世间清净,若因若果。是不毕竟自利利他。
若诸烦恼一切永断。若诸所有八支圣道。若此为依,获得一世间善法。是名毕竟自利利他。
由三因缘,应知毕竟及不毕竟。一由自性故,二由退不退故。三由用果有尽无尽故。由自利性故者:究竟涅槃,名为毕竟。一切有为,名不毕竟。由退不通及受用果有尽无尽故者:八支圣道无有退故,及受艇果无有尽故,名为毕竟。其馀一切善有漏法。由有退故,及受用果有终尽故,名不毕竟。
如是菩萨十种自利利他,若略若广,菩萨随力随能,当勤修学。除此无有若过若增。过去未来,所有一切已学当学自利利他,亦皆有如此十种自利利他。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五、调伏事
(一)撤毗奈耶五法
复次略有法,摄毗奈耶。
何等为五?一者性罪,二者遮罪,三者制,四者开,五者行。
云等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於他,能为杂染损恼於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
云何遮罪?谓佛世尊,观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众生重正法故,或见所作随顺现行性罪法故,或为随顺护他心故,或见障碍善趣寿命沙门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现行如是等事,说名遮罪。
云何名制?谓有所作,能往恶趣,或障善于趣,或障如法所得利养成,或障寿命,或障沙门。如障沙门。如是等类,如来遮制不令现行。故名为制。与此相违,应知名开。
云何名行?谓略有三行:一者有犯,二有无犯,三者还净。如是三种,略摄为二:一者邪行,二者正行。应知有犯说名邪正行。此中去何犯所犯罪?谓於应作而不作故,及加行故。於不应作而反作故,及加行故。犯所犯罪。
(二)无犯
云何无犯?谓五因缘令无所犯。
何等为五?谓於根门密护而住院,欲食知量,初夜后夜不睡眠,勤修胜行,正知而住。如是名为第一因缘。
又於沙门,起其上品精勤顾恋。於其大师、同梵行所,起其上品爱乐恭敬。於现行罪,发起猛利增上惭愧。如是名为第二因缘。
又少财物、少事少业、不多 务。如是名为第三因缘。
又住喜足,於犯不犯能善了知,不与道俗交游纵荡,专修善品曾无间缝。如是名为第四因缘。
又初修业、痴狂心乱、痛恼所逼。如是名为第五因缘。
当知由此因缘故。纵初不犯。
(三)还净
云何还净?谓如有一随所犯罪,即便生起五种恶作,五支所摄不放逸行以为依止,由五种相除彼所生五种恶作。
云何生起五种恶作?
一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於后定当深自 责。生起恶作。
二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当为他诸天呵责。生起恶作。
三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为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者,当共呵责。生起恶作。
四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遍方维恶名恶称声恶颂,彰显流布。生起恶作。
五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身坏已后必定当堕诸恶趣中,生…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