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足。
2異熟因
雲何異熟因?
謂諸菩薩,於諸衆生不如傷害,遠離一切傷害意樂。是名菩薩壽量具足因。惠施光明鮮淨衣物。是名菩薩形色具足因。於諸衆生舍離嬌慢。是名菩薩族姓具足因。於資生具有所匮乏,遊行乞求諸衆生所,隨欲惠施。是名菩薩自在具足因。所言誠谛,亦不好習乖離 相應語。是名菩薩信言具足因。攝持當來種種功德,於自身中發弘誓願,供養叁寶及諸尊長。是名菩薩大勢具足因。樂丈夫體,厭婦女身,深見過患。由二因緣,施他人性。一者女人樂女身者,勸令厭離,解脫女身。二者丈夫將失男根,方便護攝,令不失壞。及說正法,令得男身。是名菩薩人性具足因。於諸衆生,以身供事。隨其所作如法事業,施諸衆生,是名菩薩大力所說八種爲因。
又此諸因,略由叁緣而得增長,以感圓滿增上廣大異熟令起。何等叁緣?一心清淨,二加行清淨,叁田清淨。
若於無上正等菩提,清淨意樂。用彼善根,決定回向猛利意樂。純厚廣大,淨信修行。見同法者,深生歡喜。日夜刹那,於多隨法隨尋隨伺。名心清淨。
即於其中,長時數習,無間所作,常委所作。他於此善若未受行,贊美令受。若已受行,贊美令喜。即於如是所有善根,安處建立。名加行清淨。
當知略說能正發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淨。
3異熟果
雲何異熟果?
謂諸菩薩,壽量具足故,能於長時修習善品。依自他利,只集增長無量善根。是名菩薩壽量具足果。
若諸菩薩,形色具足故,大衆愛樂。衆愛樂故,鹹共歸仰。如是形色可愛樂故,一切大衆鹹歸仰故,凡所發言,無不聽用。是名菩薩形色具足果。
若諸菩薩,族姓具足故,大衆尊敬供養稱贊。衆所尊稱故,於彼彼事,勸諸衆生精勤修學,無不敬用速疾修行,無違無犯。是名菩薩族姓具足果。
若諸菩薩,自在具足故,能以布施,攝諸衆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薩自在具足果。
若諸菩薩,信言具足故,能以愛經愛語利行同事,攝諸衆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薩信言具足果。
若諸菩薩,大熱具足故,於諸衆和種種事業,皆能營助施布恩德。由此恩德,感衆生心。彼知恩故,鹹來歸仰。所出言教,速疾隨轉,恭敬信用。是名菩大勢具足果。
若諸菩薩,人性具足故,成就男根,堪爲一切勝功德器。能於一切所作事業,思擇一切所知境界,都無所畏無障而行。一切有情,於一切時,皆來臻赴,同共集會,屏處露處,言論同止,受用飲食,皆無嫌障。是名菩薩人性具足果。
若諸菩薩,大力具足故,於能引攝善法加行,及能饒益有情加行,皆無厭倦。勇猛精進,堅固精進,速證通慧,是名菩薩大力具足果。
4.異熟果自利利他
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八種異熟,具八種果。能善饒益一切有情,隨順生起一切佛法。
菩薩安住異熟果中,於諸有情種種衆多利益事業,自有力能,及善安處所化有情彼於自事,隨順而作。如是乃名隨其所欲,所作成辨。
若諸菩薩,自有力能,不善安處所化有情。彼於自事。彼於自事,不隨順作。如是於他所作利益,不名熾盛,不名隨順。由是因緣,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若諸菩薩,自無力能,而善安處所化有情。彼於自事,隨順而作。如是於他所作利益,不名熾盛,不名隨順。由是因緣,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是故菩薩要具二事,方於有情所作益,名爲熾盛,名爲隨順。由是因緣,乃名能作他利益事。
如是菩薩,住異熟果,自能成熟一切佛法。亦能令他於叁乘道,隨其所應,速得成熟。又能令自,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亦能令他已成熟者。速得解脫。由諸菩薩,安住八種異熟果中,能使有情利益安樂。是故一切有情所處,空無義利,無始生死。菩薩處之,能令不空,有大義利。
5福體智體
雲何爲福?
謂略說福,即是叁處波羅密多。一施波羅蜜多,二戒波蜜多,叁忍波羅蜜多。智唯一種波羅蜜多。謂慧波羅蜜多。謂慧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應知通二。一者福分,二者智分。
若依精進,修行布施,受護淨戒,及護淨戒,及修慈等四處無量。所有精進,名爲福分,若依精進,習聞思修所成叁慧。修蘊善巧,修界善巧,修處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能觀察苦爲真苦,集爲真集,減爲真減,道爲真道。及於一切善不善法,有罪無罪,若劣若勝,若黑若白。並廣分別緣生法中,皆能如實擇觀察。如是等類,所有精進,名爲智分。
若依靜慮,修習慈等四種無量。如是等類,所有靜慮,名爲福分。若依靜慮,能修如前精進中,說蘊善巧等。如是等類,所有靜慮,名爲智分。如是福智,略有六種。一一分別,應如無量。
6福因智因
雲何福因?雲何智因?
略說應知福因何智因?總有叁種。一者於福於智,能得能住,能增長欲。二者於福於智,善能隨順,無違背緣。叁者於福於智,先已串習。
此中隨順無違緣者,謂顛倒緣,不現在前,不會遇性。不顛倒緣,正現在前,正會遇性。若遇惡友,倒說福智,或倒作意,顛倒而取,名顛倒緣現前會遇。與此相違所有白品,當知名爲不顛倒緣現前會遇。若於福知能得能住,及能增長。勤修習障,遠離不起。當知是名無違背緣。
若諸菩薩,於此叁種福智因中,隨有所阙,當知不能生福生智。
7.福果智果
雲何福果?雲何智果?
謂諸菩薩依止福故,雖複長時流轉生死,不爲極苦之所損惱。又隨所欲,能攝衆生爲利養利。依止智故,所攝受福是正非邪。又能起作種種無量善巧事業,乃至究竟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略說福盯智果,如其所應,當知四種。品類差別,複有無量。
應知此中若異熟體,若異熟因。如是一切,皆依於福,縱福所生。福複依智,縱智所起。是故二種,於證無上正等菩提,雖俱是勝。而於其中,福爲最勝,智爲無上。若諸菩薩,於福於智,隨阙一種,決定不能證於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因攝果攝自利利他。
(六) 現法後法自利利他
雲何菩薩現法後法自利利他?
謂諸菩薩,以如正理工巧業處,士夫作用,積集財物。即於如是所集財物,知量受用。又先所造可愛果業異熟果熟,於現法中受用彼果。又諸菩薩,於諸靜善回轉者,爲欲獲放得現法樂住於現法中依此靜慮,不爲成利他事此靜慮。如來現法涅槃,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能得現法涅槃諸有爲法。是名菩薩現法自利。
如諸菩薩現法自利,如是菩薩所化有情,由此獲得現法利益,當知即是現法利他。
若於欲界,能獲他世財寶具足、自體具足,及能當生靜慮無色。若生靜慮無色。若生靜慮及無色中,難獲他世財寶具足、自體自足。若現法中與憂苦俱,數數思擇修習善因。是名菩薩修習後法自利利他。
若諸菩薩於現法中,與喜樂俱,修習當來財寶具足、自體具足,所有善因。及非退分靜慮無色一切等至。是名菩薩現法自利利他。
(七) 畢竟及不畢竟自利利他
雲何畢竟及不畢自利利他?
謂於欲界,財寶具足、自體具足,若因若果。及諸異生,世間清淨,若因若果。是不畢竟自利利他。
若諸煩惱一切永斷。若諸所有八支聖道。若此爲依,獲得一世間善法。是名畢竟自利利他。
由叁因緣,應知畢竟及不畢竟。一由自性故,二由退不退故。叁由用果有盡無盡故。由自利性故者:究竟涅槃,名爲畢竟。一切有爲,名不畢竟。由退不通及受用果有盡無盡故者:八支聖道無有退故,及受艇果無有盡故,名爲畢竟。其馀一切善有漏法。由有退故,及受用果有終盡故,名不畢竟。
如是菩薩十種自利利他,若略若廣,菩薩隨力隨能,當勤修學。除此無有若過若增。過去未來,所有一切已學當學自利利他,亦皆有如此十種自利利他。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五、調伏事
(一)撤毗奈耶五法
複次略有法,攝毗奈耶。
何等爲五?一者性罪,二者遮罪,叁者製,四者開,五者行。
雲等性罪?謂性是不善,能爲雜染損惱於他,能爲雜染損惱於自。雖不遮製,但有現行便往惡趣。雖不遮製,但有現行能障沙門。
雲何遮罪?謂佛世尊,觀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衆生重正法故,或見所作隨順現行性罪法故,或爲隨順護他心故,或見障礙善趣壽命沙門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現行如是等事,說名遮罪。
雲何名製?謂有所作,能往惡趣,或障善于趣,或障如法所得利養成,或障壽命,或障沙門。如障沙門。如是等類,如來遮製不令現行。故名爲製。與此相違,應知名開。
雲何名行?謂略有叁行:一者有犯,二有無犯,叁者還淨。如是叁種,略攝爲二:一者邪行,二者正行。應知有犯說名邪正行。此中去何犯所犯罪?謂於應作而不作故,及加行故。於不應作而反作故,及加行故。犯所犯罪。
(二)無犯
雲何無犯?謂五因緣令無所犯。
何等爲五?謂於根門密護而住院,欲食知量,初夜後夜不睡眠,勤修勝行,正知而住。如是名爲第一因緣。
又於沙門,起其上品精勤顧戀。於其大師、同梵行所,起其上品愛樂恭敬。於現行罪,發起猛利增上慚愧。如是名爲第二因緣。
又少財物、少事少業、不多 務。如是名爲第叁因緣。
又住喜足,於犯不犯能善了知,不與道俗交遊縱蕩,專修善品曾無間縫。如是名爲第四因緣。
又初修業、癡狂心亂、痛惱所逼。如是名爲第五因緣。
當知由此因緣故。縱初不犯。
(叁)還淨
雲何還淨?謂如有一隨所犯罪,即便生起五種惡作,五支所攝不放逸行以爲依止,由五種相除彼所生五種惡作。
雲何生起五種惡作?
一者由我毀犯淨戒因緣,於後定當深自 責。生起惡作。
二者由我毀犯淨戒因緣,定當爲他諸天呵責。生起惡作。
叁者由我毀犯淨戒因緣,定爲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當共呵責。生起惡作。
四者由我毀犯淨戒因緣,定遍方維惡名惡稱聲惡頌,彰顯流布。生起惡作。
五者由我毀犯淨戒因緣,身壞已後必定當墮諸惡趣中,生…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