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语。便作是言:「受嘿然戒,都无言说,为极善哉。」
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世尊,宣示称叹节量衣食。便作是言:「断食而住,露体而行,最为妙善。」
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世尊,宣示称叹离谊杂住,息诸言及以事业。便作是言:「弃舍卧具,寂静闲居,无所修习,为极美妙。」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佛说,心将道世间,心营造一切,随心所生起,皆自在而转。於如是等诸经义趣,不如实知,或有一类,由恶取执,作如是言:「唯有一识,弛流生死,无二无别。」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佛许持戒士夫补特伽罗,受百千衣服障道妙欲,设此品类正受用时亦不为障。或有一类,由恶取执,作如是言:「世尊所说障道诸欲,若有习近,不足为障。」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不如实知世俗胜义二谛道理。违二谛道理。违二谛理,作如是言:「诸蕴无我。云何无我?造作诸业,令我触证。」应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本性愚痴,多行谛毁。彼於九种内正住心,不如实知。於谛观行,念住观行,不如实知。由不知故,为他宣说:「唯信解作意,是奢摩他品。唯信解作意,是毗钵舍那品。唯信解作意,能得究竟。」自亦习行如是相行。当知名像似正法。
3非处恶作等六种
复有一类,非处恶作而不思惟。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於其读诵、观行意皆有堪能,而乐僧事。亦於其中见功德,为他宣说,当知一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於戒於修有所堪能,而於惠施见胜功德。游历诸方,於自禁所遮止处,多有毁犯。集诸财物,奉佛法物,奉佛法僧。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於善说法毗奈耶中既出家已,展转相引,专以听闻为其究竟。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见诸比丘大族大福,多获衣等所有利养。舍少欲等而往其所,恭敬叙慰,现亲诲喻。令新比丘邪心动作。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弃舍如来所说甚深空性相应所有经典,专乐习学随顺世间文章 术,而不自察怀聪明慢。又欲令他知已聪敏。当知亦名像正法。
4暴恶戒等五种
复有一类,折伏暴恶及诸犯戒,为欲於彼暴恶犯戒作不饶益,发起恶思。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 集种种娇诈威仪。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以解世间文章 术,多求多获所有利养。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损恼於他,以其非法积聚财宝,作有罪福。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又即於彼能引无像似正法,以诸因缘开示建立。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如是一切像似正法,应知皆是违逆学法。
四、自利利他
云何自利利他处?
谓自利利他,略有十种。一纯自利利他,二共自利利他,三利益种类自利利他,四安乐种类自利利他,五因摄自利利他,六果自利利他,七此世自利利他,八他世自利利他,九毕竟自利利他,十不毕竟自利利他。
(一) 纯共自利利他
云何菩萨纯共自利利他?
谓诸菩萨於自利利他,应知应断,违越不顺菩仪故。於其所馀应勤修学,不越随顺菩萨仪故。
1纯自利
此中菩萨於纯自利,应知应断者。谓为已乐,求财受用。或为 法,於佛菩萨所说教法,追访受持。或为生天受天快乐,受持禁戒,发勤精进习定慧。或求世间有染果报,为世财食,恭敬供养诸佛制多。或贫利养,为利养故,自说种种无的义利不实功德,诳惑於他,招集利养。或欲贫他作已僮仆为驱使故,非法摄众,不如正法。娇设方便,拨济有情,令於他所免为僮仆,还自摄受为已僮仆。拨济有情,令脱系缚,还自拘执成已事业,拨济有情,令於他所解脱种种治罚怖畏,还自摄伏令 於已。若诸菩萨耽著诸定现法乐住,弃舍思惟利众生事。当知此等纯自利。菩萨於是纯自利行,应知应断。
2自利共他
若诸菩萨或悲为首,或为回向无上菩提,及为生天,於一切时修施妒忍等,当知是名自利共他。又除如前所说诸相,其馀一切与彼相违所有自利诸菩萨行,当知皆名自利共他。菩萨於此应勤修学。
3纯利他
此中菩萨於利他,应知应断者。谓以邪见,修行施等。以无因见,及无果见,毁犯尸罗,远离正行,为他说法。若诸菩萨於诸静虑善巧回转,已超下地,而更摄受下地白法。谓彼已能安住静虑,由悲愿力舍诸静虑,随其所乐还生欲界。
又诸菩萨已得自在,於十方不共佛法,篇於下方无量众生,能作无量大利益事。
当知此等名利纯利他。
如是所说纯利也行他,菩萨於前所说二种,应知应断。於馀所说纯利他行,多应修学。
4.利他共自
又除如前所说诸相,其馀一切与彼相违所有利他诸菩萨行,当知皆名利他共自。菩萨於於此应勤修学。
(二) 利益类自利利他
云何菩萨利益类自利利他?略说应知有五种用。一无罪相,二摄受用,三此世相,四他世相。五寂减相。
若诸菩萨,所有自能,若少若多,摄受善法增长善于法。或复令他,若少若多,摄受善于法增长善于法。劝勉调伏安置建立。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无有罪相。
若诸菩萨,能引所有若自若他无染 乐,或众具乐,或住定乐,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能摄受相。
若诸菩萨自利利他,或有此世能为利益,非於他世。或有他世以为利益,非於此世。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为利益。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非利益。如是四种自利利他,於四法受随其次第,如应当知。云何名为四种法受?或有法受,现在受乐,於当来世受苦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苦,於当来世受乐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乐,於当来世受乐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苦,於当来世受苦异熟。此四广辨,如经应知。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此他世相。
若诸菩萨所有涅槃,及得涅槃世出世间涅槃分法。是名菩萨利益类自利利他寂减略相。当知此相,望馀一切无上最胜。
(三) 安乐种类自利利他
云何菩萨安乐种类自利他?略说应知五乐所摄。何等五乐?一者因果,二者受乐,三者苦对治乐,四者受断乐,五者无恼害乐。
言因乐者,谓二乐品诸根境界,若此为因顺乐受触,若诸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为因乐。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言受乐者,谓待苦息。由前所说因乐所摄三因缘故,有能摄益身心受生。名为受乐。略说此乐。又此一切三界系乐。又此一切三界系乐,随其所应六处别故,有其六种。谓眼触所生,乃至意触所生。如是六种,复摄为二。一者身乐,二者心乐。五识相应,名为身乐。意识相应,名为心乐。意识相应,名为心乐。
苦对治乐者,谓因寒熟饥渴等事,生起非一众类种种苦受。由能对治息除寒熟饥渴等苦,即於如是苦息减时生起乐觉。是则名为苦对治乐。
减想受定,名受断乐。无恼害乐,应知略说复有四种。一出离乐,二远离东,三寂静乐,四三菩提乐。正信舍家,趣於非家,解脱烦笼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名出离乐。断除诸欲恶不善法,证初静虑离生喜乐。名远离乐。第二静虑已上诸定,寻伺止息。名寂静乐。一切烦恼,毕竟离系,於所知事,如实等觉。此乐名为三菩提乐。
此中因乐,是乐因故,说名为乐,非自性故。此中受乐,乐自性故,说名为乐。非乐因故。苦对治果,息众苦故,遣众苦故,说名为乐。非乐因故,非自性故。其受断乐,非乐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性故,亦非息遣种种苦故,说名为乐。然依胜义,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减定时,此胜义苦,暂时寂静,故名为乐。无恼害乐所摄最后三菩提乐,由当来世,此胜义苦永寂减故。於现法中,附在所依诸烦恼品一切永寂减故。说名为乐。诸馀所有无恼害乐,於最后乐能随顺故,是彼分故,能引彼故,当知亦名无恼害乐。
(四) 利益安乐类自利利他
此中菩萨,念与众生有利僧品所有安乐。终不念与无利益品所有安乐。菩萨於此无利益品所有安乐,以无倒慧如实了知,劝诸众生令悉舍离,随力所能方便削夺。
若苦所随有利益事,众生於此虽无乐欲。菩萨依止善权方便,设兼忧苦,应授与之。若乐所随无利,众生於此虽有乐欲。菩萨依止善于权方便,设兼喜乐,应削夺之。
何以故?当知如是善权方便,与兼忧苦有利益事,夺兼喜乐利益事。令彼众生,决定於后果安乐故。
是故菩萨於诸众生,若乐利益,当知义意即乐安乐。於诸众生,若与利益,当知义意即与安乐。所以者何?利益如因,安乐如果。是故当知於诸众生,若与利益,必须安乐。
当知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所摄因乐、苦对治乐、及受断乐、无恼害乐。若干於此不应思量,於诸众生一向授与。以能饶益及无罪故。於彼受乐。及根尘触所摄因乐。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无益,非所宜者。於诸众生不应授与。
菩萨於此随自力能,亦应如是修行受学。当知是名菩萨利益安乐种类自利利他。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五) 因摄果摄自利利他
云何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略说应知三因三果。何等为三?一者异熟果,二者福因果,三者智因智果。
1. 异熟体
云何异熟?谓略有八:一者寿量具足,二者形色具足,三者族姓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信言具足,六者大势具足,七者人性具足,八者大力具足。
若诸菩萨,长寿久住。是名菩萨寿量具足。形色端严,众所乐见,颜容殊妙。是名菩萨形色具足。生豪贵家,是名菩萨族具足。得大财位,有大朋翼,具大撩属。是名菩萨自在具足。众所信奉,断讼取则。不行谄诳,伪斗称等。所受寄物,终不差违。於诸有情,言无虚妄。以是缘故,凡有所说,无不信受。是名菩萨信言具足。有大名称,流闻世间。所谓具足勇健精进,刚毅敏捷,审悉善戒,种种技艺工巧业处,展转妙解,出过馀人。由此因缘,世所珍敬,为诸大众供养恭敬,尊重赞唉。是名菩萨大势具足。具丈夫分,成就男根。是名菩萨人性具足。为性少疾,或全无病,有大堪能。是名菩萨大力…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