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語。便作是言:「受嘿然戒,都無言說,爲極善哉。」
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聞世尊,宣示稱歎節量衣食。便作是言:「斷食而住,露體而行,最爲妙善。」
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聞世尊,宣示稱歎離誼雜住,息諸言及以事業。便作是言:「棄舍臥具,寂靜閑居,無所修習,爲極美妙。」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聞佛說,心將道世間,心營造一切,隨心所生起,皆自在而轉。於如是等諸經義趣,不如實知,或有一類,由惡取執,作如是言:「唯有一識,弛流生死,無二無別。」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聞佛許持戒士夫補特伽羅,受百千衣服障道妙欲,設此品類正受用時亦不爲障。或有一類,由惡取執,作如是言:「世尊所說障道諸欲,若有習近,不足爲障。」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複有一類,不如實知世俗勝義二谛道理。違二谛道理。違二谛理,作如是言:「諸蘊無我。雲何無我?造作諸業,令我觸證。」應知亦名像似正法。
複有一類,本性愚癡,多行谛毀。彼於九種內正住心,不如實知。於谛觀行,念住觀行,不如實知。由不知故,爲他宣說:「唯信解作意,是奢摩他品。唯信解作意,是毗缽舍那品。唯信解作意,能得究竟。」自亦習行如是相行。當知名像似正法。
3非處惡作等六種
複有一類,非處惡作而不思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複有一類,於其讀誦、觀行意皆有堪能,而樂僧事。亦於其中見功德,爲他宣說,當知一亦名像似正法。
複有一類,於戒於修有所堪能,而於惠施見勝功德。遊曆諸方,於自禁所遮止處,多有毀犯。集諸財物,奉佛法物,奉佛法僧。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複有一類,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既出家已,展轉相引,專以聽聞爲其究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複有一類,見諸比丘大族大福,多獲衣等所有利養。舍少欲等而往其所,恭敬敘慰,現親誨喻。令新比丘邪心動作。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複有一類,棄舍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所有經典,專樂習學隨順世間文章 術,而不自察懷聰明慢。又欲令他知已聰敏。當知亦名像正法。
4暴惡戒等五種
複有一類,折伏暴惡及諸犯戒,爲欲於彼暴惡犯戒作不饒益,發起惡思。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複有一類, 集種種嬌詐威儀。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複有一類,以解世間文章 術,多求多獲所有利養。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複有一類,損惱於他,以其非法積聚財寶,作有罪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又即於彼能引無像似正法,以諸因緣開示建立。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如是一切像似正法,應知皆是違逆學法。
四、自利利他
雲何自利利他處?
謂自利利他,略有十種。一純自利利他,二共自利利他,叁利益種類自利利他,四安樂種類自利利他,五因攝自利利他,六果自利利他,七此世自利利他,八他世自利利他,九畢竟自利利他,十不畢竟自利利他。
(一) 純共自利利他
雲何菩薩純共自利利他?
謂諸菩薩於自利利他,應知應斷,違越不順菩儀故。於其所馀應勤修學,不越隨順菩薩儀故。
1純自利
此中菩薩於純自利,應知應斷者。謂爲已樂,求財受用。或爲 法,於佛菩薩所說教法,追訪受持。或爲生天受天快樂,受持禁戒,發勤精進習定慧。或求世間有染果報,爲世財食,恭敬供養諸佛製多。或貧利養,爲利養故,自說種種無的義利不實功德,诳惑於他,招集利養。或欲貧他作已僮仆爲驅使故,非法攝衆,不如正法。嬌設方便,撥濟有情,令於他所免爲僮仆,還自攝受爲已僮仆。撥濟有情,令脫系縛,還自拘執成已事業,撥濟有情,令於他所解脫種種治罰怖畏,還自攝伏令 於已。若諸菩薩耽著諸定現法樂住,棄舍思惟利衆生事。當知此等純自利。菩薩於是純自利行,應知應斷。
2自利共他
若諸菩薩或悲爲首,或爲回向無上菩提,及爲生天,於一切時修施妒忍等,當知是名自利共他。又除如前所說諸相,其馀一切與彼相違所有自利諸菩薩行,當知皆名自利共他。菩薩於此應勤修學。
3純利他
此中菩薩於利他,應知應斷者。謂以邪見,修行施等。以無因見,及無果見,毀犯屍羅,遠離正行,爲他說法。若諸菩薩於諸靜慮善巧回轉,已超下地,而更攝受下地白法。謂彼已能安住靜慮,由悲願力舍諸靜慮,隨其所樂還生欲界。
又諸菩薩已得自在,於十方不共佛法,篇於下方無量衆生,能作無量大利益事。
當知此等名利純利他。
如是所說純利也行他,菩薩於前所說二種,應知應斷。於馀所說純利他行,多應修學。
4.利他共自
又除如前所說諸相,其馀一切與彼相違所有利他諸菩薩行,當知皆名利他共自。菩薩於於此應勤修學。
(二) 利益類自利利他
雲何菩薩利益類自利利他?略說應知有五種用。一無罪相,二攝受用,叁此世相,四他世相。五寂減相。
若諸菩薩,所有自能,若少若多,攝受善法增長善于法。或複令他,若少若多,攝受善于法增長善于法。勸勉調伏安置建立。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無有罪相。
若諸菩薩,能引所有若自若他無染 樂,或衆具樂,或住定樂,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能攝受相。
若諸菩薩自利利他,或有此世能爲利益,非於他世。或有他世以爲利益,非於此世。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爲利益。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非利益。如是四種自利利他,於四法受隨其次第,如應當知。雲何名爲四種法受?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此四廣辨,如經應知。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此他世相。
若諸菩薩所有涅槃,及得涅槃世出世間涅槃分法。是名菩薩利益類自利利他寂減略相。當知此相,望馀一切無上最勝。
(叁) 安樂種類自利利他
雲何菩薩安樂種類自利他?略說應知五樂所攝。何等五樂?一者因果,二者受樂,叁者苦對治樂,四者受斷樂,五者無惱害樂。
言因樂者,謂二樂品諸根境界,若此爲因順樂受觸,若諸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如是一切,總攝爲一,名爲因樂。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言受樂者,謂待苦息。由前所說因樂所攝叁因緣故,有能攝益身心受生。名爲受樂。略說此樂。又此一切叁界系樂。又此一切叁界系樂,隨其所應六處別故,有其六種。謂眼觸所生,乃至意觸所生。如是六種,複攝爲二。一者身樂,二者心樂。五識相應,名爲身樂。意識相應,名爲心樂。意識相應,名爲心樂。
苦對治樂者,謂因寒熟饑渴等事,生起非一衆類種種苦受。由能對治息除寒熟饑渴等苦,即於如是苦息減時生起樂覺。是則名爲苦對治樂。
減想受定,名受斷樂。無惱害樂,應知略說複有四種。一出離樂,二遠離東,叁寂靜樂,四叁菩提樂。正信舍家,趣於非家,解脫煩籠居家迫迮種種大苦。名出離樂。斷除諸欲惡不善法,證初靜慮離生喜樂。名遠離樂。第二靜慮已上諸定,尋伺止息。名寂靜樂。一切煩惱,畢竟離系,於所知事,如實等覺。此樂名爲叁菩提樂。
此中因樂,是樂因故,說名爲樂,非自性故。此中受樂,樂自性故,說名爲樂。非樂因故。苦對治果,息衆苦故,遣衆苦故,說名爲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其受斷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性故,亦非息遣種種苦故,說名爲樂。然依勝義,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減定時,此勝義苦,暫時寂靜,故名爲樂。無惱害樂所攝最後叁菩提樂,由當來世,此勝義苦永寂減故。於現法中,附在所依諸煩惱品一切永寂減故。說名爲樂。諸馀所有無惱害樂,於最後樂能隨順故,是彼分故,能引彼故,當知亦名無惱害樂。
(四) 利益安樂類自利利他
此中菩薩,念與衆生有利僧品所有安樂。終不念與無利益品所有安樂。菩薩於此無利益品所有安樂,以無倒慧如實了知,勸諸衆生令悉舍離,隨力所能方便削奪。
若苦所隨有利益事,衆生於此雖無樂欲。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憂苦,應授與之。若樂所隨無利,衆生於此雖有樂欲。菩薩依止善于權方便,設兼喜樂,應削奪之。
何以故?當知如是善權方便,與兼憂苦有利益事,奪兼喜樂利益事。令彼衆生,決定於後果安樂故。
是故菩薩於諸衆生,若樂利益,當知義意即樂安樂。於諸衆生,若與利益,當知義意即與安樂。所以者何?利益如因,安樂如果。是故當知於諸衆生,若與利益,必須安樂。
當知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所攝因樂、苦對治樂、及受斷樂、無惱害樂。若幹於此不應思量,於諸衆生一向授與。以能饒益及無罪故。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無益,非所宜者。於諸衆生不應授與。
菩薩於此隨自力能,亦應如是修行受學。當知是名菩薩利益安樂種類自利利他。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五) 因攝果攝自利利他
雲何菩薩因攝果攝自利利他?略說應知叁因叁果。何等爲叁?一者異熟果,二者福因果,叁者智因智果。
1. 異熟體
雲何異熟?謂略有八:一者壽量具足,二者形色具足,叁者族姓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信言具足,六者大勢具足,七者人性具足,八者大力具足。
若諸菩薩,長壽久住。是名菩薩壽量具足。形色端嚴,衆所樂見,顔容殊妙。是名菩薩形色具足。生豪貴家,是名菩薩族具足。得大財位,有大朋翼,具大撩屬。是名菩薩自在具足。衆所信奉,斷訟取則。不行谄诳,僞鬥稱等。所受寄物,終不差違。於諸有情,言無虛妄。以是緣故,凡有所說,無不信受。是名菩薩信言具足。有大名稱,流聞世間。所謂具足勇健精進,剛毅敏捷,審悉善戒,種種技藝工巧業處,展轉妙解,出過馀人。由此因緣,世所珍敬,爲諸大衆供養恭敬,尊重贊唉。是名菩薩大勢具足。具丈夫分,成就男根。是名菩薩人性具足。爲性少疾,或全無病,有大堪能。是名菩薩大力…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